•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陶艺视野】法国陶艺巨匠考夫曼:让陶瓷艺术走向公共空间

  • 北京陶瓷艺术馆
  • 2021年10月09日08时


杰克·考夫曼(Jacques Kaufmann)出生于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拥有法国和瑞士双重国籍,1977年毕业于日内瓦应用艺术学院,现任瑞士沃韦应用艺术学院陶艺系主任,曾任联合国国际陶艺协会主席,曾在日内瓦、法国、芬兰、中国、日本等不同国家参展及举行个人陶艺展。


在他的概念中,历史的传承不只是技术和知识,还包含了创造技术和知识的人的经历。人类的历史是人的历史,陶艺的历史是创造陶艺、定义陶艺、使用陶艺的人的历史。因此,考夫曼并没有自己去学习中国的传统工艺,而是把中国陶艺的工艺,创作工艺的古代中国人和传承工艺的当代中国人,都当作了自己创作的素材。


杰克·考夫曼

当你了解了考夫曼的艺术作品之后,反而不容易界定他身份的属性,陶艺家?雕塑家?装置艺术家?亦或观念艺术家?什么都对,什么都不全面。但由于其作品的主体材料是我们熟悉的陶瓷,将他定为陶艺家更容易被大家接受,虽然这样做并非是考夫曼本人所愿意接受的结果。


考夫曼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艺术家,在转移原有物质的界定意义上有极高的天赋,且无需付出太多艰辛的劳动。


砖、瓦曾是他使用的作品媒材。砖、瓦的作用与意义,估计在全世界都有一致性的认同,建筑的功用性和我们的司空见惯深深地固化了人们对砖、瓦的认知,这种单一认知掩埋了砖、瓦的纯粹性、物理性、精神性、意志性。


杰克·考夫曼作品
而在考夫曼的手下,砖、瓦具备了丰富的表情和形态,平庸的“外型”所拥有的能量和抒情活力得以唤醒。单一的承压和隔离,感化为一种诗意的灵动,出人意料组合形式展出环境让人们重新理解砖与瓦也感受了一种机械性的单一形态语言在量和空间上的另一类意义和视觉震撼。

作品的垒叠过程是思想和精神得以深化和感悟的过程。对砌砖砌瓦过程中的人的无动于衷,及对建筑物最终消解了单体砖瓦的空间结构的反思,却要借助人的另一种构筑方式来体现,这本身就给了人们巨大的思考空间。而构筑的如搭积木式的“游戏"过程又不断让人体会其合理性与平衡性的原则,这种体验通过作品也传递给了观者。


《泥结构》中大大小小的泥团被分散摆放在展场之内,各具形态且充满的泥团,均为中空,使沉默的泥团因为这个空洞似乎已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也由于这个空洞使泥土的“呼吸”无声息地弥漫在作品的周围,在你目光的关注下倾诉着与泥土宽容品性有关的历史故事,于体内寂静之中传递着生命的活.....


杰克·考夫曼作品《泥结构》2000
在考夫曼先生看来,一些简单的作品也是蕴藏着美的。他认为,艺术家不一定要用长久以来代表着美的形式去创作,艺术家可以运用一些看起来简单的,但是却又可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感情的和美的体验的物质去创作。

从非洲归来,他越来越热衷于跨文化实践,这种倾向还延伸到了他的工具、原料,以及陶艺创作的异域风格。

1986年~1988年,为了消化这种文化冲击,他在日内瓦大学学习了人类学和政治经济学,还在纳沙泰尔大学学习了企业管理。1988年他在靠近日内瓦的弗朗日开办了他现在的工作室,继续着他对材料性质、造型以及试验作品的研究。

考夫曼在近两年的创作实践中还成功地将摄影引人其内,如他的《无缘相见》等作品。《无缘相见》在散落的泥团之中竖立着一个大灯箱, 里面一幅破碎陶瓷的照片,反映出陶艺实物与摄影之物的不同空间和形式之间的反差与对话。

杰克·考夫曼作品《无缘相见》1999

从1999年第一次来中国作交流,20年间他的足迹踏遍了中国大地,中国众多瓷区和不同地区的文化历史都给予了考夫曼陶艺创作的养分,他的作品大多完成于西安、广州、景德镇、长沙等地。


其中一次,考夫曼在参观西安秦始皇陵的时候感到极为震撼。当他得知秦始皇陵是由六万工人花了40年的时间整个构建起来的,他决定通过自己的作品去传达自己所受到的震撼。他与合作的艺术家花了三到四周的时间,创作了十五万六千个兵马俑的头像,他把这些人物头像刻画在柱子上、石头上以及传统故宫金砖上。之后在世界各地,考夫曼也做过很多次同样题材的展览,而秦始皇兵马俑的小脸也成了他的代表作。


杰克·考夫曼作品《兵马俑系列》

杰克·考夫曼作品

他的这一系列作品,是向这六万工人的致敬,同时也是与这六万工匠进行一次跨越2000年的对话。他说,艺术家追寻的真实不是现实的数据,而是一种真实的情感。


从日内瓦应用艺术学院,到非洲卢旺达的探索,再到中国文化的深入挖掘,这三重独特的艺术经历,造就了考夫曼创作陶艺的手段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他所创作的素材不只是手能触及到的泥,还包括了一代一代人留在“陶瓷”这个概念上的痕迹。


于是,他在中国进行陶艺创作时,他不仅用了中国的陶瓷材料,他还挖掘了中国材料中所包含的中国人从过去到当下的历史。


杰克·考夫曼作品《波浪2001


去年11月,有幸去到北京国中陶瓷艺术馆观赏考夫曼当代陶艺展,其中的“金砖系列”,以浑厚的御窑金砖作为创作载体,通过镂空雕刻、图章戳印、喷砂剥离和水刀切割等多种手段,将秦兵马俑头像、当代人体艺术画、中国明清古版画、阴阳五行印章字符等做成金砖陶艺作品。


考夫曼把承载着过去工艺的当代工人制作的金砖当作自己创作的素材,并用现代最先进的陶瓷水刀工艺在金砖上绘画,这是现代陶艺家用现代陶瓷工艺和传承传统工艺的工匠的对话。


杰克·考夫曼在创作

在他的概念中,历史的传承不只是技术和知识,还包含了创造技术和知识的人的经历。人类的历史是人的历史,陶艺的历史是创造陶艺、定义陶艺、使用陶艺的人的历史。因此,考夫曼并没有自己去学习中国的传统工艺,而是把中国陶艺的工艺,创作工艺的古代中国人和传承工艺的当代中国人,都当作了自己创作的素材。

杰克·考夫曼作品赏析

在非洲时,一群无秩序的陶瓷砖块引起了考夫曼先生的兴趣。回国之后,他做了一系列装置作品——他在砖厂借一些砖块,然后在展览结束之后,将砖块还给工厂。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探究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如作品《Separation》含义为“分离”,它取材于考夫曼先生儿子的出生,他认为妻子的分娩就是新生儿与母亲的第一次分离。

杰克·考夫曼作品《Separation》

1990年代来过中国之后,考夫曼先生看到了一些唐三彩。虽然彼时他不甚了解中国文化。但是秉持着对唐三彩釉的好奇和对中国陶瓷文化的热爱,他创作了作品《唐》他观察到唐三彩的釉质在静置状态和竖直状态表现的纹理不同并进行尝试。


杰克·考夫曼作品《唐》

2014年在上海新天地广场的作品《一片秋叶》,引用了法国哲人“一品落叶,并不是一件废品,而是一种资源”的诗句……

杰克·考夫曼作品《一片秋叶》


除此之外,考夫曼先生也在世界各地做了各种各样的展览:在韩国的作品《QI》,最初的理念来自于一块螺旋的瓜皮,结合当时特殊的能看到天空的空间创造出了一个螺旋状的作品。而考夫曼教授最新的研究成果是一种可以在上面种植物的陶瓷砖,它相比于其他同类型的砖,自身质量更高。经过测试,用这种陶瓷砖盖的楼层可达一百米以上,而且它需要的泥土和水相对较少,结合现在世界上的绿色的保护环境的理念,这种砖应该是相当适合现代的。它可以叠起来成为墙体,而且这种墙不会因为植物根系的生长和水的腐蚀而寿命较短

杰克·考夫曼作品《QI》


杰克·考夫曼作品《记忆2001


杰克·考夫曼作品《泥结构1998


杰克·考夫曼作品《结构学1996


杰克·考夫曼作品《形式之无限1993


杰克·考夫曼作品《人体和灵魂2000


杰克·考夫曼作品《结构学1996

杰克·考夫曼作品《同一物2000



往期精选(猛戳标题可阅读):


日本陶艺之父八木一夫:倡导现代陶艺的纯粹性
现代陶艺先驱沃克思:一切形式革新的原始动因都是向往永恒
瓷器是世界的,为什么只有中国能够代表?
现代陶艺是怎样一步步脱离传统的?
陶艺作品一定是以肆意堆砌、粗头乱服的造型面世才够现代吗?


关注公众号,回复相关关键词,会有意外惊喜。

出品北京陶瓷艺术馆

本文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