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历史,占据了中国工艺历史的半壁江山。颜色釉中,饱含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中华先祖不同的艺术追求。
青釉由于诞生最早,历来朝代对它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无外乎釉面肥腴,色调匀净,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有的苍翠欲滴,有的嫩如翠竹,属于中国匠人摸得最透的一类,正所谓“炉火纯青”。
北齐,白釉初成,给世间留下第一抹纯净的色彩,它的成功是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
白釉的烧制工艺比青釉复杂,烧成白釉,其实就是不断剔除釉料中的铁的过程,含铁量低于1%,白釉始成。
之所以说白釉的成功是一件大事儿,是因为后世的一些复合颜色釉是在白釉的基础上进行发挥的,不过这就是后话了。
到了史上最风雅的宋代,全民玩盏意外捧出了一个国宝造物:黑釉建盏。
其实,黑釉瓷器早在东汉中晚期就出现了。如果说白釉是剔除铁的过程,那么黑釉就正好相反——大于5%的含铁量,才能使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
宋金时期黑釉烧造量很大,南方地区的建窑、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都注重釉装饰,在光亮润泽的黑釉上装饰各种结晶斑纹或把剪纸花样移植到黑釉茶盏上。
到了元代,坐不住的蒙古人从世界各地找来原料,供才艺高超的匠人研究,这一时期最大的成果就是蓝釉,其中又属青花最为著名。
蓝釉一般都是掺入天然钴料做着色剂,在1280℃~ 1300℃窑内一次烧成。自青花被发明出来以后,元、明、清三代景德镇窑几乎从未断过生产,成为了中国瓷器最具知名度的名片。
而传说中最难做的红釉,则更晚一些才烧制成功——洪武年间的釉里红、宣德年间的祭红、康熙年间的郎红……虽然我们第一次尝试烧造红釉严格来说是唐代,但这些红釉与原始的大唐技法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红釉,在呈色成分上可以分成三种,即铜红釉、铁红釉和金红釉。铁红釉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经低温烧成的红釉,如矾红、珊瑚红等。
金红釉则是以黄金为着色剂经低温烧成的红釉,如胭脂红、胭脂水釉等。
铜红釉是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高温中焙烧,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如霁红、郎红等。
正如前文所说,不同的颜色釉是因为不同时代的艺术追求产生的,而它背后的故事,远不是三言两语足以说清。
出品北京陶瓷艺术馆
文章转发自北京陶瓷艺术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