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件瓷器,它气质高雅、端庄慈祥,尽显宗教气质与青白瓷之美,它就是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
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
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
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高67厘米,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优美,这种姿势的观音一般称为水月观音,它是目前所知体量最大、最为精美的一尊元代青白釉观音像。
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
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联珠璎珞,手腕戴臂钏,全身装饰十分繁缛。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其慈祥悲悯的眼神,意在观照水中圆月,又似俯视芸芸众生,传递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观音的制作采用了模印、琢、捏塑等多种装饰手法,将观音菩萨自在安详的宗教气质和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元代景德镇高超的瓷塑水平。
它1955年出土于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的元代展厅,是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水月观音的由来
水月观音的形象是最早唐代画家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观自在菩萨创造的造型,之后广泛流传,宋代较为流行并逐渐世俗化。
水月观音之由来,学术界一致认为与中唐画家周昉有关。
水月观音
周昉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布呾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而“妙创水月之体”,并在各地很快流传开来,成为后世三十三观音之一,“水月”意为“水中之月”,在佛经中寓意佛法皆无实体。
晚唐、五代时期水月观音像已在各地寺院壁画中能够见到,北宋以后水月观音的影响日渐扩大,成为后世观音造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身后的一轮圆月可以说是水月观音的标志,水月观音在早期佛教经典中并没有出处,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而产生的。
水月观音的性别演变
五代时期所见的水月观音为男性形象,面部有胡须。宋代人们对水月观音的崇拜已深入到民间各个阶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见水月观音形象已演变为女性形象,面容娇美,体态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满了智慧和慈爱。
水月观音
元代元世祖信仰藏传佛教,将藏传佛教视为国教,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广建寺庙,塑造佛像。同时在景德镇和龙泉窑也烧造了大量的瓷质佛像,如释迦牟尼佛像、观音菩萨像、佛龛等,水月观音菩萨像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这尊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一方面展现了元代世俗审美情趣和时代艺术特点,同时它也表现了汉藏融合的佛造像的鲜明风格,反映出元代景德镇陶瓷和中国陶瓷工艺取得的最新、最高的艺术与工艺成就。
往期精选:
文章转发自北京陶瓷艺术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