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视觉瓷赏】富有宗教魅力与欣赏价值的陶瓷三足炉

  • 北京陶瓷艺术馆
  • 2022年3月15日08时

三足香炉是香炉中最常见的一种,通常焚香祭拜,用的大多数都是三足香炉,精美的雕刻纹饰突显着大气,让人在跪拜上香的时候,都能够享受到佛性的魅力。

香炉是“香道”必备的器具,也是中国古代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他的用途有很多种,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

形状上常见为方形或圆形,方形的香炉一般有四足;圆形的香炉,都有三足,一足在前,两足在后放置。

龙泉窑三足炉

炉折沿,短颈,扁圆腹,下承以三足。肩部饰凸起弦纹一道,腹部与三足对应处饰有三条凸起的直线纹。通体施青绿色釉,三足底部显露酱黄色。

此炉釉色为典型的梅子青色,青翠幽雅。炉腹至足部凸起的三条棱线原系仿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因凸起处釉层较薄,呈浅白色,形成了出筋的装饰效果,翠玉般的釉色中显露出数道规整的白线,分外醒目。

此炉造型仿青铜鬲,因此又称鬲式炉,是龙泉窑的上乘佳作。

宋 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

炉口沿较宽,直壁,圈足,足下承三个云头形足,三足与圈足在同一平面。器身凸起弦纹四道,上下各一道,中间两道。通体施梅子青釉。

此器造型古朴大方,以釉色取胜,梅子青釉胜于一般青釉,可与翡翠媲美,尤为难得。

炉是由商周时期的青铜鼎演变而成,多用作礼器。瓷炉最早始于东吴,宋以前常见的是托炉,宋代开始流行三足炉。

元 钧窑月白釉双耳三足炉

炉方唇,短颈,长圆腹,圜(huán )底,底下有内凹的脐心,下承以三乳状足,足外撇。

肩部对称置双耳。釉色青灰,饰紫红色斑,釉垂流现象及“蚯蚓走泥”纹均较明显,釉层中气泡爆裂较多。凸棱及釉薄处呈浅褐色。内壁釉层开片较多,玻璃质感较强。

钧窑 天蓝釉三足炉

炉唇口出沿,短颈,鼓腹,腹下渐收,底下承以三足。附后配铜盖。通体施天蓝色釉,足上施酱釉。

钧窑为我国北方著名瓷窑,在古钧州境内,故名钧窑,亦称“均窑”、“钧州窑”。钧瓷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之微妙。

明 石湾窑仿钧釉三足炉

炉直口,平出沿,短颈,鼓腹,圈足,圈足下承以三足。炉外施窑变釉,釉色以月白色为主,炉内施白釉,圈足内施酱色釉。胎体厚重,做工精细。

广东石湾窑的陶瓷产品特点是胎体厚重,胎色灰暗,釉层厚而光润,以制作陈设用品见长。此器为石湾窑的典型器物。

北宋 钧窑天蓝釉三足炉

炉圆口,折沿,直颈,鼓腹,底下承以三足。施天蓝色釉,里施半釉,外壁满釉。口部边缘釉薄处呈酱黄色。

钧窑烧造做工考究的陈设用瓷,如花盆、花盆托、鼓钉洗、出戟尊等。这类陈设用瓷在清宫中多有收藏,被称为传世钧瓷。除此之外,钧窑也生产碗、盘、瓶、炉等日用品,产品多施天蓝色釉。

北宋 钧窑天蓝釉三足筒式炉

炉直口,深腹折底,宽圈足。折底处有三处露胎痕,呈长条状,原为三足,后磨去。里、外通体施天蓝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纹”现象。

“蚯蚓走泥纹”是指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迹,它是钧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蚯蚓走泥纹”产生的原因较复杂,有一种说法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施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在高温烧制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明 青花波斯文三足炉

炉呈筒形,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内光素无纹饰,外青花装饰。口沿处绘青花单线连续回纹一周,炉底边有两条青花弦线横越三足。

腹部以青花料书写有三行波斯文,取自波斯诗人萨迪的诗集《果园》。译文为:“年轻人啊,要敬主就应在今天,明朝人老青春一去不还。只自己守斋还不算真主的穆斯林,还应分出食物周济贫人。如今你心无烦扰,身体有力,身在宽广球场应把马球猛击。为政万万不可刺伤平民百姓的心,欺压百姓就是在掘自家的根。谦逊的智者宛如果树一棵,挂果越多枝头越加弯曲。”内底署青花 楷书“天顺年”三字款。

这件筒式三足炉造型比例适度,胎体厚薄适中,修胎规整。釉面白中闪青。波斯文字书写流畅,既起到装饰的效果,又以优美的文字内容表达了制作者的思想境界。

清 乾隆款炉钧釉双耳三足炉

炉直口,口两侧对称置环形耳,短颈,扁圆腹,底下承以三个锥形足。外底刻划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内外施炉钧釉。

在釉面密布蓝、绿相间的麻点纹,此种炉钧釉被称为素炉钧。它是在素坯上吹以翡翠色底釉(以氧化铜着色的粉彩颜料),再在面上吹以广翠色釉(以氧化钴着色的粉彩颜料),两种色釉经过窑火烧炼,相互交融,在釉表形成深浅、长短不一的垂流条纹,有的弯曲,有的垂直。

由于釉中含有粉剂,故釉层厚而不透明。器内釉面明显呈现似山岚云气与斑点交混在一起的片状纹,层层排列整齐,是为炉钧釉瓷器的一大特征。

明 青花茅山道士图三足香炉

炉呈筒式,圆口,直腹,平底,下承以三小足。通体青花装饰,口、足上分别绘回纹与变形蕉叶纹。腹部主题图案为茅山道士图。外底施白釉。无款识。

此炉青花略有晕散,从造型和画风上看,是典型的民窑作品。绘画题材选取的是西汉的传说:相传西汉景帝时,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今江苏省西南部的茅山修炼学道,并为民治病,后得道成仙,三人之间常乘白鹤往来。

画面中的人物形神兼备,用笔潇洒,自然景色写实逼真,表现了弘治朝瓷绘的娴熟技巧

元 钧窑月白釉塑贴莲荷纹双耳三足炉

炉平口,深腹,内凹式圈足,底下承以三足。口沿上对称置冲耳。里、外施月白色釉,外底有垂釉痕。圈足无釉,铁褐色胎,胎质细腻坚致。外壁及耳面塑贴折枝花卉纹装饰。

青花缠枝莲八宝纹三足炉

炉呈鼓式,直腹,下承三蹄形足。口及足边分别饰一周鼓钉纹,腹部为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炉底中央双圈内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三足炉式在宋代龙泉窑已有烧制,明初龙泉窑延续,景德镇窑亦有烧制。明成化时的三足炉与明初比较体积明显减小,莲花上八宝纹的双勾画法也带有成化时的特有风格。

明 德化窑白釉弦纹双耳三足炉

炉方唇,深腹,圜底,下承以三中空柱足。口沿对称置双耳。腹部两道凸起弦纹间暗刻回纹地夔龙纹,八夔龙两两相对。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施白釉,釉质莹润,釉色白中略泛象牙黄色。

此炉非但胎、釉精美,而且以古朴的青铜器纹饰作为装饰,别具风格。

唐 绞胎三足炉

炉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此炉通体绞胎,即以两种颜色胎泥绞出花纹。

此炉造型端正,炉身与三足比例合理。利用绞胎的纹理将器身的纹饰搭配成不规则的团花图案,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

三足炉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其造型仿自唐代的金银器,品种以唐三彩较为多见,此外还见有白釉、黑釉、蓝釉等品种。此绞胎三足炉亦应是巩义窑制品。

清 仿古铜金釉三足炉

炉仿铜质香炉的式样,嵌入式炉盖,直口,束颈,冲天绳耳,扁圆腹,下承三柱状足。口沿处印阳文“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横排篆书款。通体施金彩,饰模印和镂空花纹。

盖面均分为6瓣,每瓣圆形开光内镂雕双螭纹,开光上方模印变形龙纹一周,盖钮为镂空莲花荷叶纹。炉颈部与炉身三个桃形开光内凸印蟠螭纹,腿部凸印变形蝉纹。

陶瓷器上装饰金彩始于唐代,宋代定窑与建窑亦有烧制,元明时期金彩的使用增多,工艺上多为金箔贴金。清代普遍采用描金,将金粉溶入胶水中,掺入适量铅粉,在瓷器上描绘后经低温烘烤,最后用玛瑙棒或石英砂摩擦使其发光。

此炉工艺装饰细腻精巧,通体遍涂金彩,充分显示出清乾隆时期高超的陶瓷仿古工艺。

清 芙蓉石双耳三足炉

炉为芙蓉石制成,粉红色。圆形口,口沿凸雕二椭圆形耳,腹部略鼓,底出三乳足。通体光素。其下配有红木秋葵叶形三足底座。

清代的玉炉很多,但用芙蓉石制作的炉却极少,这是因为做炉需要较大块的料,而芙蓉石一般裂纹很多不宜使用。中国芙蓉石的产量小,颜色与质地亦欠佳。此件芙蓉石炉颜色艳丽,用料多,虽有天然形成的冰裂纹,但已实属不易。

清 画珐琅花卉三足熏炉

清 掐丝珐琅三足熏炉

清 掐丝珐琅摩羯纹立耳三足炉

炉为圆形,鼓腹,双立耳,三兽蹄形足,紫檀木盖,盖钮缺失。通体在天蓝色地上掐丝填珐琅为纹,口沿下环饰几何形纹,口沿与双耳内侧分别阴刻细密的卷草纹和对峙的夔龙纹。

腹部饰三条首尾相随蜿蜒曲折的摩羯,口衔盛开的折枝花,各色云朵分布其间。腹下部饰一周翻滚的海水,外底饰对称的四朵缠枝莲花,中心圆形开光,内蓝地,嵌铜镀金“乾隆年制”双竖行楷书款

元 掐丝珐琅勾莲纹双耳三足炉

炉为后改器,仿古鼎式,双冲耳,三柱足。炉口沿下一周草绿色釉地上饰缠枝白色小花,腹以下施宝蓝色釉为地,腹部饰紫、黄、深紫、白、红、黄各色勾莲6朵,三足及炉底均饰缠枝花卉纹。炉内、口沿及双耳镀金。无款识。

此器釉色丰富纯正,有红、白、黄、草绿、紫、翠绿、宝蓝等7种,其中绿釉如翡翠,蓝釉如宝石,具有鲜明的元代珐琅釉色泽特征。此炉造型端庄厚重,三足及器里为后配,系元末明初的仿古佳作。



出品北京陶瓷艺术馆
摄影:菜菜
编辑:闽小瓷
设计:萌萌&鲸鱼

北京陶瓷艺术馆文章

陶瓷瓷器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