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彩凤鸣岐 | 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

  • 博物官
  • 2022年3月04日12时


浙江省博物馆

有一把唐代的古琴

它琴体浑厚,身负红漆

背有冰裂之纹

它饱经沧桑,却不改威仪与优雅

轻轻拨动琴弦

便奏响了珠落玉盘、高山流水之音

千年岁月揉皱在古琴的木纹上

无声诉说昔日它所见过的繁华

它就是


唐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




古人热爱音律,音乐与礼仪、政治从周礼开始便密不可分,《诗经·小雅·鹿鸣》篇中就有古琴的身影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在古代,琴占据了文娱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此外,琴声也可以言志。


三国时期的“竹林名士“嵇康被处死前就曾以一曲《广陵散》抒发自己的慨叹。


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故事更是我们很多人都熟悉的。


可见琴声不只是琴声,更是心声。


左:嵇康之死 右:俞伯牙和钟子期




“彩凤鸣岐“的生平

是一棵树、一把琴

和它的伯乐的故事


知音篇

源起:"彩凤鸣岐"和它的琴师




相传,隋文帝时蜀王杨秀酷爱琴,故而蜀地制琴产业发达,名匠辈出。到了唐代,更以雷氏制琴最受青睐,雷家所制的琴被称为“雷琴“”雷公琴“雷威便是雷家制琴师中最为著名的一位。


清代朱伦瀚《雷威雪岭听松图》



雷威斫琴对琴的用料是非常讲究的,但却不会墨守规。当时制琴一般会选择桐木,但是雷威偏好松杉木。


他常在天寒地冻时饮烈酒,随后便披着蓑衣戴上斗笠,去长满古树的松林间。肃肃寒风,悠悠冷月,他像前朝传说中的隐士那样,立于林下,听风刮过树木身躯的声音。


如果这声音悠扬绵长,他便带着木材回去做琴。


古琴"彩凤鸣岐"就是这样和他相遇的。


为什么要叫“彩凤鸣岐“呢?


《国语》言:

“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


“鸑鷟(yuè zhuó)“是凤的别称。岐山在今中国陕西省岐山县北。


相传周朝的国父古公亶(dǎn)父迁此而兴,后以"鸣岐"谓吉祥之兆。


想来,雷威和题词者在制琴时一定是怀有格外美好的期许的。


对琴,也对大唐盛世。






变迁篇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细节-古琴题文





完整-古琴题文


古琴的龙池两侧有行书题款:



这是清末民初的琴学大师杨宗稷,中国古琴重要门派“九嶷派”创始人,也是唐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的其中一位收藏者,为这把古琴谱写的生平。


左右滑动查看古琴结构示意图:




上下滑动查看题款

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

戊日设弦已施漆,信有鬼斧兼神工

选材酣饮冒风雪,峨嵋松迈峄阳桐

吴越百衲云和样,春雷犹见宣和宫

灵开村中八日合,杂花亭畔余仙踪

秋堂忘味成雅器,雾中山远闻霜镛

微弦一泛山水深,率更妙墨留池中

伏羲样剪孙枝秀,徐浩题字石经同

嗟予嗜琴已成癖,京华十稔搜罗穷

良材入手警奇绝,物萃所好神亦通

开元二年题名在,千二百载刹那空

落霞仿古神女制,如敲清磬撞洪钟

成连子期不可作,曲终目送冥冥鸿

会当嵌金字刘累,常恐风雨随飞龙


唐开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14年,在被雷威制成后,它由唐代书法家徐浩题名。


根据后续发现它的线索追溯,它可能一直被皇室收藏,一直到清朝,成为清代道光时期定慎郡王载铨的珍藏。


而后庚子国难,世道动乱,它被杨宗稷高价购得并收藏于“半百琴斋”。杨宗稷对这把古琴爱不释手,在自己所著的《琴学丛书》描述了这把古琴的来由以及对它的赞誉。


在杨宗稷去世后,他收藏的大部分古琴被出售给浙江省财政厅厅长徐桴,其中就包括"彩凤鸣岐"七弦琴。


战乱中,徐桴将古琴藏在自己的私人花园中,保护了它免受战火破坏,后来徐桴去了台湾。


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后人把包括"彩凤鸣岐"琴的一批古琴捐赠给了当地的镇海文化馆,1953年,移交浙江省博物馆。


从此,"彩凤鸣岐"琴成为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终章

断纹里的故事




在13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因为弹奏的震动以及冷热干湿变化,古琴的漆面上产生了很多细小的断纹,琴背断纹基本是小流水断纹和牛毛断之间,还有部分冰纹断,以致琴身斑驳,古朴沧桑。


唐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仿佛以音律的形式跨越时空的梗阻。古琴文化之灿烂,伴随它或清越或厚重的音符,叩击了历史的鼓点。让前生后世的人,震撼不已。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了解其它精彩文章,点击下方图片




关注公众号,了解更多文物小知识~

喜欢的话就点个“赞”和“在看”吧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