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陶艺物语】南青北白,隋朝的瓷窑体系

  • 北京陶瓷艺术馆
  • 2022年2月10日06时

在中国陶瓷史上,隋朝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至唐代,北方形成了以刑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统,南方则有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统,一青一白两大瓷窑系统并驾齐驱,形成“南青北白”之说。


同时“釉下彩瓷”与“花瓷”、“三彩陶器”等有特色的制瓷工艺也相继出现。


隋代白釉高足杯


隋唐时代,全国统一,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进入了高度发展时期,陶瓷生产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隋代历时甚短,立国仅39年即亡。


但它的历史地位,犹如秦对立两汉,为后继王朝—唐建立统一大帝国创造了条件。


隋代青釉印花带盖唾壶


同样,在陶瓷史上,隋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基于隋代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瓷器生产便能既继承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也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故南北青瓷得以融合与发展,形成了隋代青瓷的一大特征。


隋代瓷窑的分布也改变了南北朝时期瓷器生产的格局,使南北方瓷器生产可以并驾齐驱的向前发展。


隋代白釉罐

隋代处于两晋南北朝和唐代之问,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孕育着我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一一唐代瓷器巨大成就的到来,这一时期的陶瓷业相对前代可以说比较发达,瓷器的生产继承了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烧制出的器物品种明显增多。


白瓷生产也较多,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可以说:陶瓷器造型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但又有所变化,变得更加饱满。隋代制瓷的中心仍在南方,但已有逐渐向北转移的趋势。


隋代制瓷业的突出表现就是北方的瓷业有了新的发展。


隋代淮南窑青釉划花莲瓣纹四系盘口瓶


隋以前烧瓷窑场主要都集中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北方的烧瓷窑场极为稀少,入隋以后,南北方瓷业才有了飞跃性的发展,窑场及其烧制的瓷器明显增多,各种花色、风格、样式的瓷器开始呈现,形成各竞风流的局面。


隋代越窑青釉瓜棱执壶


隋代瓷器的工艺技术取得许多成就,超越前代。


瓷泥一般都经过淘洗,且掌握了控制原料中铁元素比例的技术。


隋代淮南窑青釉印花高足盘


隋瓷主要用支具支托叠烧。


支具支托叠烧时,器物在窑内直接接触火焰,受窑内烟火熏染,釉面不匀,而且往往还粘上许多烟灰窑渣。


但这时已出现了筒形匣钵,虽未马上得到普及与发展,却也标志着烧瓷技术的又一次飞跃,逐渐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璧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的纯净,也使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


隋代青釉模印塑贴四系罐


隋代的主要器型有:盘口壶、鸡头壶、带系罐、瓶、高足盘、佣等,其造型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


鸡头壶:盘口较南北朝时更高,颈更细长,颈部加饰几道弦纹。腹部更为瘦长,鸡头却趋向写实而且较靠近颈部。


隋代青釉盘口壶

盘口壶:体形较南北朝时的大,盘口更高,颈较长较直,腹更瘦长,有4—6个条状系。


罐:北方流行的罐多为四系、直口、无颈,罐身近椭圆形,腹中部凸起一道弦纹。


南方流行的罐多为六系或八系,直口、无颈、丰肩,罐身瘦长。


隋代青釉兔纽莲瓣纹权



白瓷碗


随着瓷器工业的迅猛发展,隋代白瓷烧造质量已有显著地提高。


白瓷胎色较白,胎体比较细密坚致,黑点较少;釉色白中微泛灰兰,不再明显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有了质的飞跃。


白色护胎釉这项新工艺的使用,在个别隋代墓葬出土的白瓷器,釉色已接近纯色。“汁水莹厚如堆腊,光莹闪闪如美玉”,无疑是隋代白瓷真实的写照。


深腹白瓷杯


近年来随着我们考古工作的深入,先后在河南安阳发现相州窑、河北邢台窑、河北邢窑及河南荥阳窑。


尤其以河北邢窑出土的精细白瓷为最,胎质细腻洁白,造型规整,器底除外圈底无釉外,内底心也施釉,瓷釉呈半透明性。


四系罐


这种半透明度是因为瓷胎中钾含量特别高,铁钛含量特别低,其次釉的铁钛也很低,在高温下瓷胎完全烧结,烧成后无色透明。


半透明性是现代细白瓷所具备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古代瓷器在明清之前大多缺乏半透明性,隋代能够烧制半透明白瓷极为个别,产量很低,有关技术到唐代就已失传。


白瓷碟


邢窑在工艺技术上的成就被推崇为中国早期白瓷的代表,唐代时邢窑的白瓷已远销海外,在海上丝绸之路,发现大量邢窑的白瓷瓷片,上海博物馆至今还收藏着泰国出土的唐邢窑白瓷。


九世纪中、晚期,邢窑白瓷的地位已与越窑青瓷并重。


在中国陶瓷史上形成南青北白的两大体系。


壁雍砚


隋代白瓷器物类型相较于北朝也由单一的碗、罐、瓶发展到人物俑、镇墓兽、高足杯、盅、壁雍砚、双系螭把鸡首壶、螭首双把双身壶、罐、双耳扁瓶、瓶、碗、四系罐、盂数十种器形。


白瓷杯


相较于北朝在器物类型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隋代瓷器罐,器形较为秀气,一般为短颈,直口,腹部圆鼓。腹的中部有一圈粗壮的凸棱,使腹部明显分为两部分(这是由于成形先分段拉胚,再粘接,有接痕)。


2.瓷瓶、尊、壶、唾盂等器物的口部多作盘状或浅杯状,口微侈,颈部较长,肩部比较斜,而南北朝同类器形口较直,杯口较深,口沿较尖。


3.隋代出现了螭首双身壶。


4.鸡首壶较北朝修长,上腹较圆鼓,下腹瘦长,鸡头雄健,鸡颈粗肥。


5.器物底部为小平底,底下安一圆饼状实足,足的边棱用刀削去一周(刮棱,这是隋代白瓷独有的特点),部分器物出现浅圈足。


白瓷长颈瓶


隋代白瓷不仅在器形上有明显的变化,且开皇、仁寿及大业不同时期,白瓷的釉色和胎体特点相异:开皇初年釉色不纯正,泛青或泛黄,胎体施化妆土,大业元年以后白瓷釉色色调纯正,开始出现透光现象,如大业四年苏统师墓出土的深腹白瓷杯,杯壁最薄处仅1毫米,是迄今为止仅见的完整透影白瓷器。


隋代出土的白瓷,均随葬于大型墓葬中,墓主人身份多为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开国公等当时社会上层高官贵胄,而其他一些小型隋墓,普遍出土青瓷。





责任编辑:盖亚
图片设计:鲸鱼&萌萌
审稿:Laowang
出品:北京陶瓷艺术馆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