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徐永清:岳飞《满江红》轶事

  • 古籍
  • 2023年2月10日12时

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岳飞的词《满江红·写怀》,悲壮激越,踔厉风发,闻名遐迩:“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南宋)刘松年:《中兴四将图》之岳飞

岳飞(1103 -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的民族英雄。岳飞从20岁起,曾先后4次从军,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岳飞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这时,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杭州西湖畔栖霞岭。

在过去的数百年中,岳飞的《满江红·写怀》传遍神州,家喻户晓,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这首词的真伪,直到近几十年才引起争议。

1958年,学者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卷二十三《岳武穆遗文》条中,首先对《满江红》的作者提出疑问,他认为此词最早见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徐阶所编《岳武穆遗文》,是据弘治年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杭州岳坟词碑收入,不见于“宋元人之纪载”“来历不明,深为可疑”。此外,岳飞之孙岳珂刊印的《金陀粹编·鄂王家集》没有收录此词。[1]

1962年2月,词学大家夏承焘在日本《中国文学报》(第16册)发表《岳飞〈满江红〉词考辨》一文(《浙江日报》1962年9月16日转载),怀疑《满江红·写怀》这首词不是岳飞的作品,认为贺兰山在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地区,南宋人决不会说“踏破贺兰山缺”,《满江红》词作者,可能会是明代边防名将王越或者是边防幕府里的文士。

1963年5月,文史学家程千帆发表《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2],指出夏承焘以唐诗中之贺兰山皆为实指,来断定《满江红》中之贺兰山也当为实指,存在逻辑问题。他列举一些实例证明,唐诗中的贺兰山尽有不能认为是实指的。

20世纪80年代,历史学家邓广铭连续发表《岳飞的〈满江红〉不是伪作》[3]《再论岳飞的〈满江红〉不是伪作》[4],详细论证《满江红》词确为岳飞所作。

岳飞的《满江红》词,充满强烈的爱国精神、激动人心的气概、非凡的艺术价值,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以区区不到百字的一首词雄踞文坛前列,也是不多见的。

围绕岳飞的《满江红》词,除了议论蜂起,还有多多轶事。

早期出现的岳飞《满江红》词

在岳飞家乡河南汤阴县的岳庙中,矗立着一块刻着岳飞《满江红》词的石碑。此碑汤阴本地人1981年发现,是明代庠生王熙于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书写,石碑上明确地写道:“右《满江红》词,乃宋少保岳鄂武穆王作”。

河南汤阴县岳庙天顺二年(1458年)王熙书《满江红》词碑。

据《汤阴县志》载,王熙是汤阴人,元侍御公王辅五世孙,成化四年(1468年)举人,后于成化年间任山东泗水知县。成化五年(1469年)汤阴知县尚玑增补刊刻《精忠录》时,在卷四“七言律诗”部分,增补有署衔汤阴举人王熙的一首诗作。

杭州岳庙明代赵宽书《满江红》词刻石(1498年)

正统十四年(1449年),监察御史徐有贞往河南召募民壮,道经岳飞生地汤阴县周流社,遂上疏倡议修建汤阴鄂王庙,正统十五年(1450年)建成。景泰二年(1451年)正月,敕赐庙额 “精忠之庙”。袁纯辑录时人题咏新庙之作,编成《精忠录》。袁纯,杭州府新城人,明正统九年(1451年)甲子科举人。正统十四年(1449年)徐有贞视察岳飞祖墓时,袁纯以汤阴县教谕身份随郡县官员一起陪同。袁纯编辑《精忠录》,大约起于景泰二年(1451年),至景泰六、七年间编成,但还在征求增加新作。袁纯的《精忠录》,是在前人《褒忠录》的基础上重编的。《精忠录》现在还存有朝鲜李朝宣宗(1567-1608年)印本和李朝英宗(1724-1776年)印本。[5]

天顺二年(1458年),王熙书写岳飞《满江红》词石刻,这是目前所见岳飞《满江红》词出现的最早年代和实物。

成化五年(1469年),汤阴知县尚玑初次刊刻的《精忠录》一书,是纸本文献记载岳飞《满江红》词的最早出处,其来源或许就是汤阴岳庙王熙所书写的石刻。

杭州岳庙有一块明代赵宽所书《满江红》词刻石,乃是明孝宗弘治十一、二年(1498或1499年)所刻,而汤阴县岳庙王熙的这块碑刻年代为1458年,要比杭州岳庙中的石刻早了40年。可见,余嘉锡先生关于《满江红》词最早见于杭州岳庙中的石刻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岳坟《满江红》词碑阴刻赵宽所作的《书武穆王词后》,末行署年是“弘治十五年壬戌夏五月”。夏承焘先生认为,那正是弘治十一年王越在贺兰山打胜仗的后四年。这足以助证我们所要推测这首词的作年。[6]

王越(1425年-1498年),字世昌,大名府濬县人,明朝军事将领。弘治十年(1497年),被免职的王越起复原职,总制三边(延绥﹑甘肃﹑宁夏)。弘治十一年(1498年)七月,王越兵分三路进兵,直捣贺兰山,击败蒙古鞑靼军,取得贺兰山之战的胜利。此战遏制住鞑靼达延汗吞食河套地区的脚步,达延汗率军北窜,明朝也收复河套地区。1499年1月王越卒于甘州。

如上所述,1458年,《满江红》词已由王熙书刻在汤阴县岳庙石碑上;那么,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满江红》这首词不可能像夏承焘先生推测的那样,由1498年去世的王越或者他的幕僚所作。

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有一本明成化五年(1469年) 刻本《精忠录》,经学者研究确认是明代所刊《精忠录》的最早版本。该书卷一为《宋史本传》,附岳飞著述。卷末为《精忠录后序》,序文后署“成化五年岁己丑春二月上澣,汤阴县儒学训导三山叶蕴廷玉序”。据该书序文,成化四年(1468年),汤阴知县尚玑赴京师述职,于袁纯家中求得经袁纯编辑、陈贽校正的《精忠录》一书。袁纯编辑的《精忠录》成书后似未刊刻,成化五年(1469年)时始由尚玑主持刊刻,时任汤阴县儒学训导的叶蕴作序,是为《精忠录》的初刻本,此后其书才得以流传。[7]

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明成化刻本《精忠录》所刊岳飞《满江红》词。

在日本国会图书馆所藏这部《精忠录》初刻本中,载有《岳飞传》(出自《宋史》),并附岳飞著述(史源为《金佗粹编》),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载有岳飞《满江红》词,这是目前所见文献中最早记载岳飞的《满江红》词,文本除最末一句“朝金阙”,其他与通行本相同。

武穆慨填《满江红》

笔者认为,《满江红》一词所呈现、表露的气魄、情感、意境、时空,非岳武穆不能为也。除此之外,目前发现的一些古代援引南宋相关资料的文献,也足以从实证的角度佐证岳飞是《满江红》词的作者。

潘絜兹:《岳飞抗金图》

清代文人沈雄(约1653年前后在世)的《古今词话》卷上,有“武穆作小重山”条:

话腴曰:武穆收复河南罢兵表云:“莫守金石之约,难充溪壑之求。暂图安而解倒悬,犹之可也。欲远虑而尊中国,岂其然乎。”故作小重山云:“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指主和议者。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可以明其心事。

《御选历代诗余》一百二十卷,清代沈辰垣、王奕清等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奉敕编撰,卷一百十七载:

岳侯忠孝人也,其小重山词,梦想旧山悲凉,悱恻之至。词云: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巳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眀。白首为功名,故山松菊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聼?《古今词话》武穆贺讲和赦表云:莫守金石之约,难充溪壑之求。故作词云: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聼?盖指和议之非也。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闲白了少年头,足以眀其心事。(《话腴》)

《古今词话》和《御选历代诗余》摘引的“话腴”,即《藏一话腴》,南宋陈郁 (1184-1275年)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介绍该书:“此书分甲乙二集,又各分上下卷,多记南北宋杂事,间及诗话,亦或自抒议论。”《古今词话》撰于顺治年间,《御选历代诗余》撰于康熙年间,后者还是奉敕编撰,所引书籍资料应当是很严肃的,更不会擅自瞎编。所以,两书引录的记载,是岳飞为《满江红》词作者的有力证据。

还应看到,岳飞的这两首词作,在《满江红》词中,有“白了少年头”;而在《小重山》词中,有“白首为功名”。“白头”的意象,出自同一作者之手,这并非偶然。

《宋稗类钞》卷三《忠义》之岳飞《满江红》词

《宋稗类钞》三十六卷,清代潘永因(生卒年不详)撰,有《四库全书》本。此书以宋人诗话、说部分类纂辑而成,卷三《忠义》有如下一段文字:

武穆家谢昭雪表云:“青编尘乙夜之观,白简悟壬人之谮。”最工。武穆有《满江红》词云:“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仇恨肉,笑谈渴饮奸雄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学者王曾瑜指出,《宋稗类钞》是辑录宋代的各种笔记小说,分类编排而成书。此书卷三辑录的4条岳飞记事全未标明史料出处。但依今存载籍参对,第一条是抄自《朝野遗记》[8],第二条是抄自《枫窗小牍》[9]卷下,第三条即以上引文,第四条是抄自《说郛》[10]卷十八《坦斋笔衡》。今查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三《谢昭雪表》的前一句,与《宋稗类钞》卷三《忠义》第三条引文几乎全同,惟有“最工”作“甚工”,开头多一“岳”字,可知上引第三条大致可判定为《鹤林玉露》的另一版本。岳珂《鄂国金佗稡编、续编》在南宋最后一版是端平元年(1234年)。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乙编自序中所说的写作年代是“淳祐辛亥”,即淳祐十一年(1251年)。其成书年代与《藏一话腴》相近,都在1234年之后,自然是反映了在岳珂的《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成书后的新发现,故在《鄂国金佗稡编、续编》中不载岳飞满江红词,就可以得到解释。[11]

笔者注意到,《宋稗类钞》卷三所载之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仇恨肉,笑谈渴饮奸雄血”句,与通行本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不同。

1986年,学者李庄临、毛永国撰文说,近来在浙西江山县搜集征得《须江郎峰祝氏族谱》一部,在其卷十四之《诗词歌赋》集中,发现了一首岳飞在绍兴三年(1133年)赠祝允哲大制参的《满江红》及祝允哲的和词。[12]

与祝允哲述怀 岳飞

调寄《满江红》

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允哲公和岳元帅述怀

原调

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

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生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1986年浙江江山县搜集的《须江郎峰祝氏族谱》

对比这两首词以及传世岳飞《满江红》词,可以看到,传世《满江红》的绝大部分字句,都来自岳飞给祝允哲的词,少量来自祝允哲给岳飞的和词及新增内容。据此似可推断,传世的《满江红》词,是根据岳飞与祝允哲唱和二词修改后的定稿。

据浙江江山县搜集的《须江郎峰祝氏族谱》,祝允哲(1069—1142年),字明卿,浙江江山人。其父祝臣,进士出身,宋哲宗时任户部侍郎、兵部尚书,以率军防御西夏有功,赠少师上柱国,封宣国公。所以祝允哲在和词中说到“闯入贺兰山窟”就毫不奇怪和突兀了。祝允哲本人是元符三年(1100年)进士,靖康元年(1126年)任武翊卫大制参,督理江广粮饷,提督荆襄军务。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受韩世忠命屯兵西宁,曾与岳飞并肩抗金。绍兴十一年(1141),上《乞保良将疏》,愿以全家70余口保被秦桧等陷害入狱的岳飞父子,并请斩误国奸臣。贬为潮州推宫,途经富阳县时,闻岳飞父子遇害,昏厥于地,不数日悲愤辞世,葬富阳县白升山。他如有这样的经历,与岳飞唱和《满江红》,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而岳飞本人的一些经历,也可以佐证他写出《满江红》这首词不遑多让。

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1008-1075年),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1003 -1048年)大举围攻延州(今陕西延安),守将刘平、石元孙在三川口(今陕西安塞东)兵败被俘,镇守延州的范雍降职他调。这年五月,韩琦与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一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充当安抚使夏竦(985-1051年)的副手。庆历元年(1041年)春,李元昊在伺机攻宋前,向宋军诈和,被韩琦识破。二月,李元昊率十万大军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直逼怀远城(今宁夏固原西)。韩琦闻讯,急派大将任福领兵一八千人前往抵御,但宋军兵败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战后,夏竦撤职,韩琦、范仲淹调职他用。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宋军又大败于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十一月,朝廷命韩琦复职,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屯驻泾州(今甘肃泾川),共守西陲。韩琦从此信服范仲淹以守为主的战略,两人同心协力、戊守边疆。宋夏由此转入旷日持久的“庆历议和”。后韩琦、范仲淹等入朝为执政大臣。

1068年,年事已高的三朝元老韩琦引退还乡,宋神宗准韩琦以司空兼侍中通判相州。回到相州后,韩琦在州衙内修建了一座修身养性的楼阁“昼锦堂”,该堂屋顶覆绿色琉璃瓦,堂后为忘机楼,东有狎鸥亭,西有观鱼轩,后为书楼和康乐园,是当时全国四大园林之一。1075年韩琦在这里病逝。

宣和六年(1124年), 韩琦曾孙韩肖胄接替其父出任相州知州。时局动荡,韩肖胄在各县开展比武,挑选人才,护卫庄园。在汤阴县校场比武中,岳飞表现出色,被看中招收到昼锦堂,做了好几年看家护院的庄客。

据说,有一天岳飞值班守夜,一伙强人在头领张超带领下,包围了昼锦堂。岳飞呼喊全体庄客出来应战,自己引弓搭箭,射死张超。岳飞因此更受青睐。韩肖胄问岳飞想要什么奖赏,岳飞说,让我随时借取府库里的藏书读就心满意足了,韩肖胄答应了岳飞的要求。

岳飞后来文武兼备,写出《满江红》等名作,应当是从昼锦堂的藏书、包括韩琦从西陲带回的书籍中,扩大了眼界,丰富了学识。而岳飞从韩琦的藏书中,了解到当年西北的山川地貌(包括贺兰山)、军情战事,从而为他后来写《满江红》一词提供灵感、素材,也是不无可能。

相看两不厌,还有贺兰山

岳飞的《满江红》词,写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一句。正是这一句,让词中贺兰山的地理方位到底在哪里,引起了争论。

贺兰山有两处。

一处在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闻名遐迩。

另一处在河北磁县城西北30华里外,素来默默无闻。

那么,岳飞《满江红》词中的“贺兰山”,指的是宁夏的?还是河北磁县的? 笔者的看法是,既然说的是岳飞《满江红》词中的“贺兰山”,那么还是要立足这首词进行分析,而不能脱离此词抒写的时空、意境、语词另找答案。

宁夏贺兰山在宋时属西夏辖地,也就是中原王朝所谓胡虏之地。如前所述,宋夏战争持续多年。北宋韩琦、范仲淹等率军在宁夏与西夏军作战,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范仲淹还著有《西夏塞堡》,其文集收《西夏地形图》。

宋徽宗政和(1111年-1118年)年间,西夏犯边,岳飞的同代人、宋将吴玠(1093年~1139年)率军鏖战,因其英勇晋升为进义副尉、权任队将。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进攻怀德军,吴玠率百余骑兵追击,斩首146级,以功补授秉义郎、泾原路第十二副将。据此来看,数年后,南宋将军岳飞在《满江红》词中以贺兰山泛指胡虏、借指金国,也是合乎情理的。

河北磁县的贺兰山,在南宋时是两国征战之地。当地传说,岳飞曾在磁县屯兵,可见那时这座贺兰山一带,已为宋军收复,那就不可能再调集大军去那里“饥餐胡虏肉”,因为那里不是金朝的战略要地和金军的聚集之地。请注意岳飞《满江红》词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两句。“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进军的地域遥远;“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说明需要长途跋涉。“长车”,词典解释指远程之车。说驾长车率军远赴西北贺兰山杀敌,可算正解。说驾长车到距离不远的磁县贺兰山作战,就不通了。 所以,岳飞词《满江红》中的“贺兰山”,其地理方位当为宁夏贺兰山。

还有一种说法:岳飞的敌人是金兵,即活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而贺兰山在西北,“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是与西夏王朝作战,岳飞犯了地理上的错误。夏承焘教授更认为,唐宋人没有以贺兰山泛指边关的习惯,诗句中的贺兰山是实指无疑。

朝鲜铜活字本《精忠录》中的《大举伐金图》

在岳飞的词中,贺兰山代指居住在北方广大地区的统称为“北狄”的少数民族,这也是金人女真族的祖先。中国古代经常将北方的少数民族,如匈奴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以及鲜卑族混为一谈。女真民族历史悠久,唐虞时代的息慎、周朝的肃慎都是其最初的祖先,汉称沃沮或挹娄,东汉及魏晋称鲜卑,北魏称勿吉,隋唐称靺鞨,有7个部落,其中黑水靺鞨最为强盛,在宋时称女真,有生、熟二部,熟女真臣服于辽,生女真完颜阿骨打叛辽,建立金,自称大金皇帝,一举灭辽及北宋,是女真族最强盛的时期。历史上的鲜卑族,曾经西迁并且世居贺兰山,还有以山为氏复姓贺兰的,所以用贺兰山借代古时北方少数民族不足为奇。《满江红》词中“踏破贺兰山缺”这一句,就是泛指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包括岳飞面对的女真族即金朝人。

岳飞的《满江红·写怀》,毕竟是一篇文学作品,其中的某些地理概念,从文学创作角度来理解,更容易说的通。

夏承焘先生在《〈满江红〉词考辯》一文中认为,南宋岳飞在满江红中说“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不合理,这首词是明代人托名而作。对此,程千帆先生指出,唐诗中的贺兰山,并非都是如夏承焘先生所说,都是“实指其地”的。至于《满江红》中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句,它是应当和下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两句联系起来并等同起来看的。它们都是用典故来借古喻今。匈奴即胡虏是汉朝经常与之斗争的对手,贺兰山则是唐朝和外族交锋的战场。既以匈奴比金源,又以贺兰山比东北边寒,这是完全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

其实,贺兰山作为中原与北虏征战的一个特有意象,在唐、两宋、金的诗词中并不鲜见,也有诗词大家的作品。这些古代诗词、特别是岳飞前代、同代的诗词说明,岳飞在他的词作中说到“踏破贺兰山缺”,顺理成章,毫不违和。

我们不妨举一些例子。

唐代大诗人王维《老将行》有“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之句,通篇都使用汉朝的史实和地名,如疏勒、云中、三河、五道等,却又用了贺兰山这个不见于汉史的地名,透漏了诗人的现实感,证明了他是在借古喻今。

唐代诗人卢汝弼的《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诗云“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可以看出,贺兰山在这首诗中却并非实指。

唐代诗人顾非熊《出塞即事二首》诗云“贺兰山便是戎疆,此去萧关路几荒。无限城池非汉界, 几多人物在胡乡。诸侯持节望吾土,男子生身负我唐。回望风光成异域,谁能献计复河湟。” 河湟有大小之分,大河湟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西北人文地理概念,广阔的地域名称,没有明确的地域界定和范围,在此诗中与贺兰山并用,泛指边塞之地。

唐代诗人贾岛《送李骑曹》诗云:“归骑双旌远,欢生此别中。萧关分碛路,嘶马背寒鸿。朔色晴天北,河源落日东。贺兰山顶草,时动卷帆风。” 萧关地当固原东南,河源指黄河之源,与贺兰山一并用来形容边塞。

唐代顾况的《梁司马画马歌》诗云:“仰秣如上贺兰山,低头欲饮长城窟。”,空间范围非常广大、辽阔。

宋代文学家司马光的《将军行》诗云“贺兰山前烽火满,谁令小虏骄慢延须臾。”,这首诗直接描写宋夏征战,谁说宋诗中没有踏破贺兰山缺的场面呢?

宋人陈舜俞的《赠通慧大师净务》诗云:“方袍骑马使绝域,贺兰山前无缙绅。”“方袍骑马”,不正是一位驰骋在贺兰山麓的将军的形象吗?

宋代诗人强至的《送刘嗣复都官赴辟秦州幕府四首(其二)》诗云“十万强弓略未弯,妖氛渐灭贺兰山。元侯把诏开新府,上客随书出故关。诗酒不妨行乐外,功名只在立谈间。主人待勒燕然石,谁道能铭独姓班。”这更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了。

宋代诗人吕南公的《黄九游河州》诗云“黄河东背贺兰山,回望尘沙万里宽。土地久传戎种姓,人民还笑汉衣冠。军中意气谁先得,史上功名我惯看。何日归来谈将略,转吾愁面入忻欢。”生动地描写了河州壮美俊秀的山川景象,西陲形胜,意象宏阔。

与宋同时的金朝,亦有吟咏贺兰山的诗章。金朝诗人李龏的《塞上曲》诗云“贺兰山下阵如云,拟报平生未杀身。谁道古来多简策,古来名将尽为神。”描写贺兰山战场、战争、战将。

金朝诗人邓千江的《望海潮·上兰州守》 诗云“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关。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 看看,定远西还。有元戎阃命,上将斋坛。区脱昼空,兜零夕举,甘泉又报平安。吹笛虎牙间。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生动描绘了西北边地的山川地貌。

金朝诗人李俊民的《和杨之美韵》诗云“光华异域仗全才,衔命悤悤出吹台。物外英标倾水镜,坐中妙语落琼瑰。节回北阙旋如斗,名振西陲听若雷。不踏贺兰山下石,国风未合入诗来。”诗中的“不踏贺兰山下石”与“踏破贺兰山缺”有异曲同工之妙。

金末期诗人元好问的《征西壮士谣》诗云“三十未有二十强,手内蛇矛丈八长。总为官家金印大,不怕百死向沙场。捉却贺兰山下贼,金鞍绣帽好还乡。”看来,古代的贺兰山,总是弥漫着战云硝烟。

关中诗豪咏贺兰

岳飞的《满江红》词的后半阕,点出贺兰山与匈奴,均为泛说、泛指,不宜过分拘泥于贺兰山的位置所在。因为,既然该词把扫荡对象称作匈奴,则不但在河套地区的贺兰山可以入词,就连阴山以及更西边的祁连山也同样是可用的边塞文学意象。

在北宋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释文莹的《湘山续录》、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中,都引录了“关中诗豪”姚嗣宗在庆历年间(1041-1048年)“踏碎贺兰石”的驿壁题诗。

姚嗣宗,华州(今陕西省华县)人,北宋官员、诗人,他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任环州军事判官,主陕西四路部署司勾当公事,后知治寻州府。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西北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不甘屈服于宋朝,反叛自立为皇帝,建立大夏国,不断向东侵略扩张,一时间,西北前线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姚嗣宗一介书生,报国无门,愤然在驿站的墙壁上题诗二首:“踏碎贺兰石,扫清西海尘。布衣能效死,可惜作穷鳞。”“百越干戈未息肩,九原金鼓又轰天。崆峒山叟笑不语, 静听松风春画眠。”

时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使的韩琦,无意中读到此诗,立刻向朝廷举荐,姚嗣宗被任命为大理寺丞,从此步入仕途。后来,姚嗣宗出任军事判官,有幸结识同在前线领军的范仲淹,范仲淹惊讶他的诗才学识,认为其文章可备馆阁,堪当学官,便与韩琦商议,联名向宋仁宗推荐姚嗣宗到太学任职。范、韩二人在《奏举姚嗣宗充学官》中说:“臣等窃见环州军事判官、监庆州粮料院姚嗣宗,策试方略考在优等,效官边郡不避险阻,文笔奇峭有古人风格,賴经术,宜置国庠,欲乞圣慈特授一学官……若不如举状,臣等甘当同罪。"

姚嗣宗侠肝义胆,颇具文采,人称“关右诗豪”。他曾经从边将狄青的刀下,救过节度推官董士廉。当时,因为前线营建“水洛城”一事,朝廷形成两派意见,一派认为水洛城是渭州与秦州的交通要害,建城驻军,有战略意义。一派认为北有谓州,南有秦州,形成锁钥,营建水洛城,无异于分散兵力,劳民伤财。在朝廷还未下达营建与否的指示情况下,董士廉曾辅助上司刘沪修筑洛城,虽为防御之计,因此被人揭发“劳民伤财,擅动库银”。董士廉背了黑锅,论罪当斩,当时押解他的是北宋名将狄青(1008-1057年)。董士廉囚车经过华阴,姚嗣宗正好在那儿当县令,有心搭救。于是姚嗣宗大声呼唤董士廉,并多次高举双手暗示董士廉强硬对抗。董士廉会意连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被押到刑场后,董士廉破口大骂:“狄青,如今我碍事了,你要杀便杀,反正日后你也活不长!”狄青听后大惊失色,手执令牌却迟迟不敢扔下。原来,狄青从行伍之中骤然发迹,虽已位高权重,但仍担心会被别人尤其是皇帝猜疑,生怕留下口实。而杀董士廉一事,他主要是得了与董士廉及其上司刘沪均有私怨的朝廷官员尹洙(1000-1047年)的指示。听到董士廉理直气壮的反击之词,狄青有些心虚,生怕别人说他滥杀无辜,只好暂时将董士廉收监,此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遥想当年,姚嗣宗因在驿站墙上留下两首热血杀敌的诗而扬名立万,这与他的伯乐韩琦有关。而诗中 “踏碎贺兰石” 之句,显然被后来岳飞《满江红》词中“踏破贺兰山缺”一句所化用。岳飞又在韩琦家的昼锦堂做过庄客,熟读韩琦置于昼锦堂的藏书。看来,岳飞《满江红》词的意境、意象、文辞、精神,端的传承有序,不愧千古绝唱。

参考文献

  1.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 卷二三《集部四·别集类十一·岳武穆遗文一卷》,中华书局,1980 年,第 1447-1453 页。

    程千帆:《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

    邓广铭:《岳飞的〈满江红〉不是伪作》,《文史知识》1981年第三期 ↑

    邓广铭:《再论岳飞的〈满江红〉不是伪作》,《文史哲》1982年第2期。

    涂秀虹:《〈精忠录〉岳飞故事流传过程中一部重要的资料选编》,《文献》2014年第3期。

    夏承焘:《岳飞〈满江红〉词考辨》,日本《中国文学报》第16册,1962年2月;《浙江日报》1962年9月16日转载。

    张延和《〈精忠录〉初刻本的发现及其编纂与流传》,《文献》2022年第6期。

    《朝野遗记》,南宋无名氏著,内容以记载南宋高宗、孝宗、光宗三朝政局与宫廷轶闻为主,兼及两宋之际的史实。

    《枫窗小牍》,宋袁褧撰、子袁颐续。二卷。多记汴京见闻,亦及临安杂事。有关北宋后期南宋前期礼仪、风俗、政事、艺文等佚闻。

    《说郛》是元末明初的学者陶宗仪编纂的一部综合性笔记丛书。

    王曾瑜:《岳飞〈满江红〉词真伪之争辨及其系年》,《文史知识》2007年第1期。

    李庄临、毛永国:《岳飞〈满江红·写怀〉新证》,《南开学报》1986年第6期。

    周楞伽:《关于岳飞〈满江红〉词的真伪之我见》,《书屋》2013年第11期。

    程千帆:《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 ;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