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9日,第一件西夏文献修复完成。
关于这件文献的由来,韦力先生在《蠹鱼春秋》里是这样记载的:
第四件,西夏文佛经,也是个奇特品种,它是该批西夏文经中唯一的活字印本,虽然仅残存一页,但从边框、字体及背面的深浅字迹等方面判断,确实是活字本无疑,只是不知道是什么材质的活字。尽管如此,这也绝对是难得之物。此经同样以8000元起拍,被我以2.8万元将其拍到。
此件修复准备阶段配纸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补纸染色折腾多次,保存方式考虑良久,相比较而言,动手修复用的时间是最短的了。
修复前主要装帧参数文字描述
装帧形式:原应为蝴蝶装,现残存半叶。
数量:1张,半叶。
尺寸:高30cm,宽20cm。
纸张:黄麻纸。
修复前
修复前破损情况文字描述
著录为黄麻纸,纸张薄厚不均,纸质疏松(帘纹处多有透白),纸张纤维韧度犹存。有接纸部分,应为印刷时期已存在。纸张文字部分与边缘部分均存在褶皱、撕裂、老化、缺损等多种破损情况,局部破损处有纸边缘处絮化现象。
大小不等多处虫蛀,个别虫蛀有伤字现象。有不明材质的深褐色污渍,以及大块浅褐色洇染污渍。
局部区域书页上粘附有尘砂。
未见前人修复痕迹
所用补纸及补料信息
补纸:修复级特贡麻纸(90%白麻+10%黄麻)、修复级超薄白麻纸
护纸:修复级超薄白麻纸
护夹:古色硬卡纸
所用染料信息
橡碗、黑茶
主要修复方法和措施
遵循整旧如旧原则。
遵循最小干预原则。
采用局部修补法修补文献。
对虫蛀部分补破。
对断裂处予以连接。
对纸张牢度降低部分予以加固。
不补栏,不补字。
修复流程描述
1、建档:编号,拍照、文字记录。
2、配纸:选取柔软、厚度与书叶厚度相近的补纸。(修复之前按书染制)
3、清洗:在对书叶加湿前要测试字迹的稳定性,确定字迹不会洇化。用毛笔拂扫尘砂,清水清洗色斑。
4、修补:先将补纸撕成大小合适的小纸片,补洞(先后2次,共2层补纸),连接加固断裂处和透光比较严重的几处(1层补纸),酌情避开有字部分。
5、加固天头、地脚、书脑三边,书芯接半叶补纸。
6、细化:补纸搭口处用镊子拉毛拉薄,使纤维自然舒展,不能出现台阶。
7、整平:将补好的书页上下附吸水纸,喷水压平。
8、保存:背面附1层护纸,放入护夹保存。
保存方法灵感----尽量接近一叶蝴蝶装的形态。
修复后对比图
修复后局部图
关于西夏文活字本,在这之前我偶然看到Andrew West魏安的推文:
魏安推文配图
关注后不久,他又发了推一篇《12世纪西夏文活字本都有哪些显著特征呢》,我试着翻译后内容如下:
其中7、8、10三条,是泥活字本的才具有的特征,其余所列特征在其他材质的活字本中也存在。分析都有道理,但这几项不具排他性。目前帖子里讲的都是西夏印的西夏文泥活字,还需要有支持他这一判断的泥活字本做对比,也就是说需要有从其他角度可以确认的泥活字本确实具有他说的这些特征。另外还有一点想不通:“西夏人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劲儿制作出一种效果还不如木活字的活字?”
没想到过几天又刷到后续篇《泥活字与木活字的非决定性特征》。继续译了来看:
这是在山嘴沟石窟内找到的第三种12世纪西夏文活字本佛教文献。它翻译自中文的《占察善惡業報經》,目前仅发现了这一张残叶和一片极小的碎片。
与介绍过的两种泥活字本相比,此残叶经鉴定后认为更像是木活字印本。但你怎么能分辨呢?
它不像我们之前看过的泥活字本那样有着墨不均的现象, 但我们依然能在一些字上看到着墨过重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一般被认为是由于泥活字烧制过度的特征。所以这么看来这个特征不是决定性的。
并且如果你凑近看的话,会发现在字上也有一些小白点,而这一般被认为是粘土中的气泡造成的。所以这个特征也不是决定性的。
那许多字旁边的那些短竖线呢?(据推测是由于活字边上的凸起沾上墨造成的,但是我并不相信)我们可以在泥活字本中看到一个例子,所以这不是决定性的。
好吧,那木活字本有什么实际的特征呢?有一个是用于分隔木活字版而不是泥活字版的木隔板着墨产生的细线。只是我们在泥活字版上也见到了!
好吧,所以结果是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特征可以用来区分木活字版和泥活字版!相反,与印本有关的主观标准可以用来帮助判断。一般认为泥活字印本里字体的笔画比较粗且不太清晰;而木活字印本的笔锋锐利、笔画清晰整洁。
我认为以上这些都不是很好的判断标准。影响印本字体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所用材质的质量,印刷工匠的技术和经验以及字钉的磨损等。
这几篇推文在搬运过程中感受到了十级左右互搏术的冲击。好吧,没什么绝对,多看看多些参考吧,都不是决定性的!至于我修的这半叶,到底是什么材质的活字,目前仍无定论,期待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记忆碎片
文章转发自古籍,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