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代禅僧书法随着禅宗的兴起而兴盛,并形成在禅学精神影响下的特殊书风,出现以兰溪道隆、兀庵普宁、大休正念、无学祖元、一山一宁等为代表的赴日禅僧,形成古代中日第二次佛教交流和书法交流高潮,不仅对日本禅宗的兴起起到关键作用,对推动禅林书法的兴盛,影响一代书风,形成特殊风格的禅僧“墨迹”。
大慧宗杲(1089~1163),俗姓奚,宣州(安徽)宁国人。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字昙晦,号妙喜,又号云门。
无明慧性(1162~1237),南宋僧人,达州(今四川达州)巴渠李氏。曾先後参访佛照德光、松源崇岳,得松源衣钵,为其门下佼佼者。有《无明慧性禅师语录》一卷传世。
北涧居简(1164~1246),南宋临济宗僧,字敬叟。俗姓王(一说姓龙),潼川府(今四川三台)人。常年住持杭州净慈寺,大开法道。於寺之北构筑一室,名为苇室,并作赋以示己志。淳六年(1246)四月一日示寂,世寿八十三,世称『北居简』。现存著作有《北文集》十卷、《北诗集》九卷、《北外集》一卷、《北和尚语录》一卷。其著作对日本的五山文学曾有很大的影响。
痴绝道冲(1169~1250),南宋临济宗僧。武信长江(今四川蓬溪)人。俗姓荀,字绝。幼即绝群,屡应进士不第,乃就梓州(今四川三台)妙音院修证落,後至饶州(今江西鄱阳)荐福寺参谒松源崇岳,又参礼曹源道生,遂悟玄旨。庆元三年(1197)六月崇岳主持杭州灵隐寺,往依之。嘉定十二年(1219),住持嘉兴(今浙江嘉兴)天宁寺。时师名闻於朝廷,忠献卫王迎请主持蒋山,住十三年。後迁明州(今浙江宁波)天童山,又兼主持育王山,海众辐凑,道化冠一世。淳四年(1244)复敕主持杭州灵隐寺,不久退归金陵(今江苏南京)。淳八年(1248)敕住临安(今浙江杭州)径山。淳十年(1250)五月示寂,世寿八十二。遗骨葬金陵山中。法嗣有净慈简翁、顽极行弥、月潭智圆等。
无准师范(1179~1249),南宋僧人,四川人。俗姓雍,字无,九岁依道钦法师出家,廿一岁受戒。遍参天下丛林,历住灵隐、穷隆、瑞岩、焦山、雪窦、径山等寺,敕住径山二十年,法席殷盛,世称“径山师范和尚”。六十岁理宗召见於修政殿,赐“佛鉴禅师”号。
兀庵普宁(1197~1276),南宋临济宗杨岐派僧,日本临济宗兀庵派之祖,西蜀(今属四川)人。自幼出家,初习唯识,後南游,遍访禅林诸老。理宗景定元年东渡日本,寓止博多圣福寺。未久,至京都,受到当时幕府北条时赖之器重,延请住持镰仓建长寺,缁素风从。师於咸淳元年渡海返宋,住於婺州( 今属浙江) 双林寺。晚年移住温州江心龙翔寺。端宗景炎元年(1276)示寂,年寿八十。谥号“宗觉禅师”。遗有《语录》三卷行世。其门流称兀庵派,或宗觉门徒,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派之一。
兰溪道隆(1213~1278),南宋时期临济宗僧人,四川涪江郡兰溪邑(今属四川)人。俗姓冉,名莒章。出家後,法名道隆,号兰溪。先後学法於无师范、绝道冲、北涧居简、无明慧性等高僧。一二四六年东渡日本弘扬禅学,并传播了中国文化科技。圆寂後,宇多天皇赐谥“大觉禅师”。其流派称大觉派,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之一。
大休正念(1215~1289),南宋临济宗僧,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石溪心月之法嗣。咸淳五年(1269)随兰溪道隆至日本。应北条时宗之请,历住禅兴、建长、寿福、圆觉等刹。一二八九年示寂,享年七十五。谥号“佛源禅师”。其流派称大休派(又作佛源门徒),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之一。遗著有《大休和尚语录》六卷。
以上墨迹节选自《历代名僧墨宝大观》
文章转发自古籍,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