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中/织/锦/惭/秦/娥
唐/宫/刺/绣/如/拙/何
非/纻/非/縠/非/绮/罗
但/见/空/明/摇/玉/波
明人吴宽诗中所赞,便是“织中之圣”——缂丝。
缂丝,亦称“刻丝”或“克丝”。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技法,先将纹样以墨线勾于经线面上,纬丝不贯通全幅,而是按图案、色彩分块,再逐块用数只小梭子挖织出的平纹织物。
缂丝凤穿牡丹图(局部) 苏州博物馆藏
缂丝工艺目前最早见于汉代新疆地区出土的毛织物上。唐代时始见缂丝织物,且以日常实用性窄幅带饰为主。至宋代,缂丝工艺与书画艺术巧妙结合,逐渐由实用品向纯欣赏的艺术品过渡,并步入高潮。
缂丝贵妃醉酒图(局部) 苏州博物馆藏
明清缂丝作为宫廷工艺,实用性与艺术性齐头并进,实用性缂丝主要为宫廷和贵族享用;艺术性缂丝题材更加广泛,产量增多,逐渐形成了以苏州为龙头的产销中心。
解放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百废待兴的苏作工艺重获新生,缂丝亦如枯木逢春,得以发扬光大,培养出一批后起之秀,王金山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金山
受姑苏千年文化底蕴和氛围的熏陶,王金山自幼酷爱工艺美术。20世纪50年代,他进入苏州刺绣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拜缂丝老艺人沈金水为师,精研理论,苦练技艺,对宋、元、明、清历代缂丝艺术颇有研究。
缂丝,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糜工费时,易学难精,非具备纯熟的缂织技巧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不可胜任。经过数十年劳动生产的积淀,王金山不仅做到了,还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感悟。他创造出诸多缂丝新技法和新品种,大大丰富了缂丝的艺术语言和文化内涵,对中国缂丝工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金山与缂丝作品(来自网络)
一缕一线,一拨一梭,抽丝剥茧,织锦成文,这漫漫长路是对心境的考验。谁,可以十年磨一剑!谁,可以织就霓裳雅韵!唯有大国工匠!王金山秉一颗初心,以梭代笔,以丝作画,在如梭岁月中静织芳华——一生无悔,只为心中所爱。
部分展品
王金山(1939.2一2020.1),江苏苏州人,缂丝艺术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织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1988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年荣获全国轻工部劳动模范。20世纪90年代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一生酷爱工艺美术事业,善于开拓进取,对宋、元、明、清历代缂丝颇有研究。1963年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研制宋代缂丝名家作品,历时三年,继承了宋以来缂丝优秀传统。他擅长花卉、山水、人物、书法等缂丝制作,造诣甚高,风格独特。自1963年以来先后研制、复制、创新的缂丝精品有《金地牡丹玉兰》屏风、毛泽东诗词手稿《长征诗》《西江月·井冈山》、宋沈子蕃《梅花寒鹊图》、宋徽宗《柳鸦芦雁图》、三异《牡丹-山茶-双蝶》,全异《寿星图》等,先后荣获轻工部、江苏省、苏州市工艺美术创新奖和百花奖金杯奖,作品分别陈列或收藏于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博物院、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等。他还曾多次赴日本、智利、巴西等国进行技艺交流,为促进各国文化艺术交流和增进中外人民之间友谊作出了贡献。
苏艺天工大师系列——
王金山缂丝艺术展
展览时间
2021年10月29 - 2022年1月5日
展览地点
苏州博物馆本馆(东北街204号)
忠王府楠木厅
温馨提示
为确保文物安全和参观秩序,营造馆内良好环境,苏州博物馆实行实名制分时预约参观制度。观众可通过官方渠道(苏博官网或微信小程序)提前一至七天进行预约,并了解具体参观政策。
预约方法
长按识别小程序码
前往个人预约
预约系统入口分为本馆(东北街204号)和西馆(长江路399号),请观众注意区分,分时段预约参观,并于预约时段内到馆。
实名入馆
疫情防控期间,到馆观众须出示本人身份证或护照原件(未办理身份证的未成年人须出示户口本),同时核验个人“健康码”,显示绿色方可入馆。观众须全程正确佩戴口罩,排队和参观时请保持1.5米以上距离,避免聚集。入馆前须测量体温,如有体温异常者(≥37.3℃)或有咳嗽、气促等异常现象者谢绝入馆。
行李寄存
如有大件行李物品,本馆(东北街204号)观众请至正门对面观众服务中心,先寄存,后入馆;西馆(长江路399号)观众请至馆内观众服务中心(正门北侧)寄存。
文章转发自苏州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