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博物馆里的时光:透过文物品元宵

  • 古籍
  • 2022年2月14日06时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将去,元宵又来。在这个以赏灯会、吃元宵等风俗为标签的传统节日里,小编如约为您奉上一桌文化盛宴。



一、元宵节的来历


目前有三种说法:


1.西汉祀太一说


《史记·乐书》记载:汉武帝在甘泉宫设立太一神祀坛,每年正月上辛必往祭祀,祭用灯火,通宵达旦。“太一神”就是主宰宇宙一切的神灵。后来就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2.东汉燃灯表佛说东汉永平年间,明帝为提倡佛教,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下令士庶家都要挂灯,以后遂成习俗,形成盛大灯节。


3.魏晋道教祀三元说


三元指“天、地、水”三官,是东汉末年五斗米教创立时吸纳自然崇拜神灵所创造的道教的主要神灵。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道教的宣扬,三元信仰十分盛行,出现了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说法,并安排他们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降临人间,道教在这三天要举行迎神祭祀活动,后来又演变成三官的生日,这三天祭祀都有燃灯活动,遂成节日。


以上三种说法都与灯火祭神相关,由此可知元宵节与灯火祭神密切相关,这也是元宵节张灯习俗的由来。


二、元宵节的习俗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

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

皆取团圆之意,

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



游乐嬉戏

元,为始

宵,为夜

元宵时的中国

脱下年的厚重礼服

重回稚子

变成一个顽童

在流窜的灯影间嬉戏


明朝《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画卷纵36.7厘米,横624厘米,描绘了明宪宗在皇宫里庆赏元宵游玩的各种情景。画面中,从早到晚的各种节目均有明宪宗在场,他穿着不同的盛装,或站或坐,表情安详,在欣赏着元宵节的各种活动。作品构图严谨,笔法细腻,画面上的宫廷院落巍峨壮观,各种人物的情态、动作细致入微,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其中杂技、魔术、烟花爆竹及鳌山灯市等场面恢宏,是一幅写实性的行乐图,也是一幅明代民俗画的代表作。


清朝《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画卷纵302厘米,横204.3厘米,此图描绘的是清代乾隆皇帝与皇族子弟们在宫苑内庆贺元宵节的情景。图中乾隆皇帝坐在楼阁上,正安详地目视着皇族子弟们庆贺元宵节。此图没有落作者的名款,从技法上分析,图中人物的画像应是由擅长写实画的郎世宁绘制。图中的屋宇、树石背景是由中国画家补绘,画家们以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界画技法,精心勾描、点染,不仅渲染出元宵节喜庆祥和的热烈气氛,同时展示出乾隆皇帝与家人间浓浓的亲情。


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

正月十五晚上,

街头巷尾,红灯高挂,

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

不一而足,

正如辛弃疾词中所述: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清朝闵贞《八子嬉戏图轴》

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此图描绘八个小孩围成一团争看花灯的情景,神态专注而传神,写尽孩童的天真烂漫。人物布局集中于全图的下方,层次分明,密而不乱,上端空白,正是中国画中“疏可跑马 密不透风”的构图方式,用笔朴拙,墨气淋漓。


明朝《上元灯彩图》(局部)作者不详


这幅明朝古画,主要描绘了明朝中晚期的南京地区,元宵节期间的街市景致,从全景内容来看,画家描绘的是一次元宵灯市与古董贸易相结合的集市活动,明朝中叶金陵的富庶安逸,从这幅图卷上可略窥一二。


西汉长信宫铜灯

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院


长信宫灯通高48厘米,分为头、身、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可以任意拆卸。灯上刻有"长信尚浴"、"阳信家"等铭文9处共65字,所以得名。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可防止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长信宫灯实用、卫生、精巧、优美,是一件世界闻名的文物珍品。


现代 潮州剪纸(非遗艺术)


一张普遍的纸,一把小小的剪刀,一双灵活的巧手,便裁出了这些栩栩如生的花样---这就是剪纸艺术。地处于祖国南疆的潮汕大地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而潮汕剪纸更是中国剪纸艺术的一朵奇葩,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且受中原传统艺术的启迪和本地文化的影响,风格独树一帜,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早在2006年便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舞狮子

舞狮子,又称“太平乐”。

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

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引狮,

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

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现代 潮州剪纸(非遗艺术)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

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把谜语写在纸条上,

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穿新衣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元宵佳节来临

无论是宫廷御园还是街头巷尾

都流行用璀璨夺目的花灯

点亮吉庆喜乐的上元之夜

这些为佳节而设计的彩灯精巧繁复,

除了有照明、观赏作用之外,

还曾作为造型别致的元素被用于服饰设计中,

在明清时期掀起过广受欢迎的“时尚潮流”。


明朝 金地缂丝葫芦灯笼仕女纹袍料(局部)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收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的金地缂丝葫芦灯笼仕女纹袍料,生动还原了明代晚期极为流行的服装纹样——葫芦灯笼纹。“葫芦”谐音“福禄”,被明宫廷视为春节应景纹样,加上我国素有“不出元宵还是年”的说法,因此把葫芦与花灯组合在一起,穿在身上讨个“好彩头”,也在当时受到青睐。


清 石青色缎穿米珠灯笼纹如意帽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石青色缎穿米珠灯笼纹如意帽,清光绪,高12厘米,帽圈直径20厘米。清宫旧藏。如意帽俗称瓜棱帽,它以六片缎缝合而成,瓜棱形圆顶式,红绒结顶。帽檐用万字纹织金缎缘边,帽顶后垂红缨。帽上双喜灯笼纹样,用各色米珠钉缀或刺绣而成,工艺精湛,色彩鲜艳。此帽是清代光绪皇帝穿便服时所戴。


火树银花不夜天,欢歌笑语人不眠;

幸福生活逗人乐,明月霞光照笑颜;

亲朋好友互庆贺,汤圆个个幸福甜。

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

小编祝大家元宵节快乐,阖家幸福!


文字 |张丽

图片 |谢馨锐

初审 |周密密

终审| 毛效华

来源| 常德博物馆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