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首次独家揭秘!价值千万“天禄琳琅”古籍修复的背后真相

  • 古籍
  • 2022年1月07日06时


一、修复案例:“天禄琳琅”明板《丹渊集》的修复


《丹渊集》为北宋文同的诗文集。文同,字与可,人称石室先生,北宋画家、诗人,他的表弟苏轼曾称赞他诗、词、画、书四绝。作为画家,他开创了墨竹画法的“湖州竹派”。“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思想。


图4-3-69明板《丹渊集》第1册修复前


1.版本情况


有关《丹渊集》一书,明万历、崇祯及清代有多个刻本,此《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为明万历毛晋刻本,书签记录为昭仁殿旧藏。此书8册44卷,米黄皮、竹纸、包角、线装。书高25.5厘米,宽16.5厘米。半叶9行,行18字。前后护叶均钤有乾隆三玺,每册第一叶在上边栏正中钤有“乾隆御览之宝”,上边栏右角钤有“天禄继鉴”。每册最后一叶上边栏正中钤有“乾隆御览之宝”,上边栏左角钤有“天禄琳琅”章。


2.破损情况


第1册:破损非常严重。全册粘连、糟朽、霉烂、残缺并呈书砖状态。

第2册:破损不甚严重。有虫蛀,书皮、护叶有霉。

第3册:破损严重。全册粘连、糟朽、发霉。

第4册:破损不甚严重。书皮、护叶有霉。

第5册:破损不严重。局部发霉。

第6册:破损严重。全册粘连、糟朽、发霉。

第7册:破损不严重。书皮有霉。

第8册:虫蛀严重。前人修复时只衬未补,书皮、护叶有霉。


修复步骤如下(仅以第1册为例):


(1)清洁。整册表面有厚厚的污泥覆盖,故用毛刷及油画笔对表面附着的污泥进行去除。


(2)分离。分离前观察此书,发现破损非常严重。全册糟朽、霉烂、粘连、残缺并形成书砖。关于书砖的形成,主要是书籍受潮后,未能及时打开并去湿。在潮湿的环境下霉菌大量产生,同时霉菌与墨迹中的胶质成分混溶在一起,附在书叶表面形成粘连并随着书叶由湿转干变成书砖。分离主要采取蒸揭的办法,蒸的目的是软化书砖和书砖中的胶质以利于揭开书叶。先用皮纸包住整册书,外边再裹一层毛巾,以防止蒸的过程中蒸馏水滴到书叶上,包裹严实后放入蒸锅中蒸。首次上屉蒸用时5分钟左右,未见松动,又蒸大约3分钟后才见松软,接下来用竹启子对书砖逐叶分离。在分离过程中发现此书内部受潮后在霉菌的蚕食下已霉烂。分离过程中必须去掉这些“病灶”,才能将没有被霉菌蚕食的书叶分离开,分离过程耗时多日。


(3)纸张分析。修复期间对《丹渊集》的纸张纤维进行了测试。通过显微镜观察其纤维状态,成分为毛竹,其纤维损伤严重,具体表现为纤维老化断裂,结构强度基本丧失。另外,木质素含量高,纤维在显微镜下呈黄色(如木质素含量较少,则纤维呈酒红色,甚至蓝色)。纸张中含有木质素易造成纸张氧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易形成纸张老化,而外因的作用,如受潮、发霉等可加快纸张的老化过程。


图4-3-70明板《丹渊集》第1册书叶纸张纤维检测图(显微放大100倍)


(4)补破。补破时,补纸采用竹、楮混料纸、薄桑皮纸。竹、楮混料纸用来补破,桑皮纸用来局部加固。与竹纸相比,竹、楮混料纸更柔软,强度更接近原书叶,在竹、皮混料纸中,竹、楮混料纸也是最柔软的一种。由于书叶纸张强度基本丧失,故书叶补破后没有捶平,而采取衬纸的方法恢复书叶平整。我以为,对待如《丹渊集》之类的糟朽严重并失去韧性的古籍,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捶书方法恢复书叶平整,无疑是对已失去韧性的书叶又造成一次破坏。故采取不锤书而衬纸的方法使书叶恢复原状,无疑是对糟朽书叶最好的修复和保护。


在修复此部《丹渊集》的过程中又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书叶中霉变的痕迹。我认为,虽然用褪色剂、除霉菌的化学药剂可以清除书叶上的霉变痕迹,但这对古籍会造成损坏,这些损坏现在可能看不出来,但是若干年后纸张就会发生劣化(比如纸张的强度、韧性转差),纸张劣化一旦形成,这个变化将不可逆,这显然与古籍修复中坚持的“可逆性”原则相背。故我认为,现在的技术手段还不成熟,或者会对纸张造成一定的损坏,那就先不予处理,可以先放一放,在这期间,可以用环境抑霉,也就是用温湿度控制霉菌的生长,若干年后人类可能更聪明了,霉菌痕迹会用生物手段而非化学手段去除。由此我有一个观点,古籍修复要给后人留点空间,别什么都修满了。


图4-3-71 明板《丹渊集》乾隆三玺护叶的拼对工作

图4-3-72 明板《丹渊集》第1册修复后


3.修复后的书叶数量


由于此册《丹渊集》在修复前为一“书砖”。故其内容是什么,共有多少叶都不清楚。以下为修复后统计。


表1《丹渊集》修复后统计表


钱序(钱允治撰)

存4叶(全5叶)

存2叶(全5叶)

墓志

存5叶(全6叶)

年谱

存16叶(全16叶)

目录

存63叶(全63叶)

目录题后

存2叶(全2叶)

乾隆三玺

存2叶(全2叶)


二、明板《十七史详节》修复中发现的一种新的接背方法


《十七史详节》,宋代吕祖谦辑。吕祖谦(1137—1181),南宋哲学家、史学家。此《十七史详节》是作者读正史而节抄选编之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学术观点和人格理想。


1.版本情况


此《十七史详节》为明正德刻本,全书273卷,国家图书馆藏29卷,10册。


国家图书馆所藏《十七史详节》,为四眼线装,湖蓝色洒金绢衣,米色洒金书签。书高22.3厘米,宽14.3厘米。半叶13行,行26字。双鱼尾,白口,文武栏。有前人修复痕迹(划栏、连补带衬),接背。

图4-3-73明板《十七史详节》第81册修复前


2.关于古籍的常规接背方法


此书破损情况为虫蛀、线断并叶散。从破损程度来看,并不十分严重。故我对此书的介绍,并不针对破损部分的修复,而是此书的接背方法。接背,亦称“接脑”,为古籍修复术语。在古藉修复中,常常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有的书因书脑过于窄小,订线后,易压边框和图文。而采用接背的方法后,狭小的书脑立见阔绰,易于翻阅。


接背的常规方法有3种,衬纸接法、不衬纸接法、拼接法。所谓衬纸接法,就是在对书叶进行衬纸的同时,接宽书脑。清代藏书家黄丕烈在《陶杜诗选》题跋中就有“装成展读,因脑头狭小,殊不耐观,复命工易纸覆衬接脑,始可开展。”[1]这里所说的“覆衬接脑”,当为衬纸接法。不衬纸接法,也叫粘接法。就是裁一些与书叶数量相等,与书叶高度一致,宽度视接背宽度而定的纸条,把纸条的左右两边,一边粘在书脑距书脊2—3毫米处,另一边回折与书脊边缘相碰,此为不衬纸接法。拼接法,又称硬接法,是一种既不用衬纸,也不用糨糊,而只用纸捻把原书与接书脑的纸条连结起来的方法。


以上为古籍修复中,普遍采用的3种接背方法。


图4-3-74接背外观图


3.关于此书的接背方法


我在对“天禄琳琅”专藏之《十七史详节》第81册修复中,又发现了一种有别于以上3种的接背方法。开始时,过眼此种接背方法,以为采用的是拼接法,也就是俗称的硬接法。但仔细观察,并不是传统的硬接法。不同之处有以下几处:一是常用的硬接方法是将接背用纸裁成单叶纸条,而此书是把接背用纸叠成若干沓;二是固定不同,通常的硬接固定方法是采用纸捻固定,具体方法是把两头尖的纸捻,一头固定在书叶上,一头固定在接纸上。而此种接背固定,则是不用纸捻。以下以《十七史详节》第81册为例,详细介绍一下此种接背方法。


此书的接背纸共有9沓,每沓6张,6张之间,点糨连结。具体形式为:每沓的折口都朝着书脊;另外,在第5叶书叶中间衬一张大于书脑的衬纸,并与第1沓在大于书脑部分点糨糊固定。在第15叶书叶中间衬一张大于书脑的衬纸,并与第2、第3沓在大于书脑的部分点糨糊固定。在第24叶中间衬一张大于书脑的衬纸,并与第4、第5沓在大于书脑位置点糨糊固定。在第33叶中间衬一张大于书脑的衬纸,并与第6沓在大于书脑位置点糨糊固定。在第42叶中间衬一张大于书脑的衬纸,并与第7、第8沓在大于书脑位置点糨糊固定。在最后钤有乾隆三玺副叶中间衬一张大于该副叶书脑的衬纸,并与第9沓在大于书脑位置点糨糊固定。


图4-3-75 第1沓与衬纸固定

图4-3-76明板《十七史详节》第81册修复后


以上为此种接背的具体方法,从操作手法中可以看到,此种接背方法完全有别于常用的3种接背形式。那么,何种古籍适合此种接背方法呢?以《十七史详节》第81册为例,此书接出部分只有6毫米左右。如果采用衬纸接法、不衬纸接法和硬接法3种形式进行接背,都要进行打捻固定。但狭窄的接出部分,没有下捻的空间。而此种接背方法无需打捻固定接出部分,只需一单捻固定在原书叶书脊处。故此种接背方法较适合接出部分狭窄,不适合打捻的古籍。此次修复过程中,原样复原保留了此种接背方法。


同为“天禄琳琅”藏书中的元刻本《汉书·九十九》卷69也是此种接背方法,在修复过程中,也保留了此种方法。


图4-3-77“天禄琳琅”《汉书·九十九》卷69原接背修复前



图4-3-78“天禄琳琅”《汉书·九十九》卷69复原、加固原接背

图4-3-79“天禄琳琅”《汉书·九十九》卷69复原、加固原接背效果


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图书馆陆续启动了《赵城金藏》、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的修复项目。但是,在以往的修复工作中,为古籍修复过程建档是一个薄弱环节。以修复《赵城金藏》为例,在长达16年的修复过程中,竟然没有留下一份详细的修复档案,只留下一册《赵城金藏修理簿》,登记了每次从书库提取了几种、几卷、经名、归库时间等内容,而后期的记录只登记每次提取几种几册,连经书的题名都没有了,除此之外,没有留下任何记录修复工作的文字数据,非常可惜。此修复项目自开展以来,修复团队在为古籍续命的同时,也一直秉持着为修复存史的理念。


以上,仅对“天禄琳琅”专藏修复中的几个案例进行了介绍。我以为,作为古籍修复的国家队,我们应承担起这个责任。而修复案例、实录等就体现了这一责任。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做好这项工作,在为修复存史的同时,也希望这些案例在同行的修复工作中起到参考和借鉴的作用。


[1]〔清〕黄丕烈撰,余鸣鸿、占旭东点校:《黄丕烈藏书题跋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630页。

本文经授权摘自朱振彬《古籍修复探索与实践》一书。


书名:《古籍修复探索与实践》

作者:朱振彬著

书号:978-7-5598-4511-5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定价:138.00元

装帧:平装

开本:1/16

印张:20.75

字数:290千

页数:332页

册数:1册

作者简介:朱振彬,古籍修复专家,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全国技术能手,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修复技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暨江苏古籍修复传习中心传习导师、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评审专家。1980年入职国家图书馆。在40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先后参与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天禄琳琅”专藏等重要古籍修复项目及馆藏新善本、名人手稿、舆图等文献的修复。在完成繁重的古籍修复工作的同时,朱振彬也承担着传承古籍修复技艺和修复理念的重要责任。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文物鉴定与修复方向),以及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本科(古籍鉴定与保护方向)、首都联合职工大学国家图书馆分校(古籍修复专业)授课工作等。发表论文《关于善本古籍的修复》等10余篇,参与编著《芸香芬馥—古籍保护探索与实践》等3部著作。


内容简介:《古籍修复探索与实践》是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朱振彬40多年古籍修复探索与实践经验的总结性著作。全书共6章,包括古籍修复概说、古籍修复所用设备、工具与材料、古籍修复的原则、古籍修复的实践、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内容上先总论古籍修复技术,复次阐发原则,并结合实践,推旧出新,图文并茂,既深入浅出,又具学术水平和研究深度,是一部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古籍修复佳作。在国家图书馆被业界津津乐道的奠定了古籍修复基本理念的四大修复工程中,朱振彬参与了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三大工程;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规模最大的专项修复项目清宫“天禄琳琅”珍籍修复项目中,朱振彬也是重要的指导专家。他的技法和经验伴随着修复实践,得到了不断的提升。这些宝贵的事例、经验及当时参与修复的现场场景,非亲历者不能得见。朱振斌特别留意这些宝贵资料的留存,撰写了大量的修复报告,拍摄了涉及各个环节的现场图片,为我们今日复现当时的工艺细节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基础。同时,本书采用彩色印刷工艺,精选大量有代表性的图版,尽可能全方位对其进行呈现。


目录

第一章古籍修复概说

第一节古籍修复概念

一、文献与古籍

二、古籍与古籍修复

第二节中国古代的古籍保护

一、护书方法与理念

二、修复方法与理念

第三节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演变

一、简策(简册)

二、帛书

三、纸质卷装

四、梵夹装

五、经折装

六、旋风装

七、蝴蝶装

八、包背装

九、线装

十、毛装

第二章古籍修复所用设备、工具与材料

第一节古籍修复所用主要设备

一、古籍修复工作室

二、工作台

三、裱案

四、大墙

五、压力机

六、切纸机

七、显微镜

八、白度仪

九、测厚仪

十、照相设备

十一、测酸仪

第二节古籍修复工具

一、毛笔

二、排笔

三、棕刷

四、板刷

五、糨糊碗

六、糨糊盆

七、箩筛

八、水槽

九、锥子

十、剪子

十一、镊子

十二、针锥

十三、启子

十四、尺子

十五、刀具

十六、喷壶

十七、补书板

十八、裁板

十九、捶书板

二十、敲锤

二十一、平底铁锤

第三节古籍修复材料

一、糨糊

二、染色材料

三、修复用纸

第三章古籍修复的原则

第一节“整旧如旧”原则的创立

第二节“抢救为主,治病为辅”原则的建立

第三节以“可逆性”原则、“最少干预”原则指导古籍修复

一、“可逆性”原则

二、“最少干预”原则

第四章古籍修复的实践(上)

第一节百年历史的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

第二节《永乐大典》的修复

一、命运多舛,零圭碎璧

二、装帧大气,尽显皇家风范

三、用纸精美,堪比“澄心堂”

四、初识《永乐大典》,竟无“头”无“脚”

五、再忆当年修复事,大典竟然装“洋皮”

第三节“天禄琳琅”的修复

一、“天禄琳琅”专藏修复启动背景

二、命运多舛的皇家藏书

三、“天禄琳琅”藏书外部特征

四、如何对待“天禄琳琅”专藏中的前人修复痕迹

五、修复案例

第五章古籍修复的实践(下)

第四节敦煌遗书的修复

一、馆藏敦煌遗书的由来

二、敦煌遗书常见破损状况

三、敦煌遗书在不同时期的修复及技法

第五节几种修复后的特殊装帧形式

一、修复后装帧为线装形式“金镶玉”

二、修复后装帧为蝴蝶装形式的“金镶玉”

三、“挖衬”装帧

四、装裱式册叶

五、拓片类五镶经折装裱步骤

第六章古籍修复人才培养

第一节培养途径

一、传统的师带徒机制

二、培训班传承机制

三、高等院校培养机制

第二节教学相长

一、关于教师方面

二、学生方面

三、教学相长方面

参考文献

后记


本书亮点:

1. 在国家图书馆奠定了古籍修复基本理念的四大修复工程中,朱振彬参与其中三项,包括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同时,他也是清宫“天禄琳琅”珍籍修复项目的重要指导专家。这些宝贵的经验在本书中得到明确而丰富的呈现。

2. 本书收录了大量图版,并采取彩色印刷工艺,尽可能全方位、直观地呈现这些重要修复工程的修复过程、经验技术及现场工作场景。

3. 作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导师,朱振彬关注到了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长远问题。他在全国各处的课堂上传授他的经验和技法,既培养了一批古籍修复人才,也使古籍保护理念得以发扬光大,为古籍的存续作出了另一个层面的努力。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