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是伯施曼1906—1909年中国建筑考察的成果之一,初版于1925年,共收录700余幅照片,13余万字。从城墙、大门、殿堂、屋顶装饰等建筑结构本身出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探讨中国建筑艺术的本质特征。
下面小编摘录书中部分文字和图片,带你领略伯施曼镜头里的中国古建之美。
城墙
作为建筑领域的重要主题,围墙在中国的运用远超其他国家。围墙处于封闭区域或者建筑群的外部,而城墙正是这一主题的终极形式。
无论在乡间还是城内,很难找到一座没有围墙遮蔽的宅院。其原因归根结底无疑是作为封闭独立的整体,无论宅院中的家庭、官府中的机构,还是寺观中的宗教组织,都必须对外界的目光和影响加以防御。
不管家庭、宗族、村落、同乡会,还是某一省份,甚至整个国家,强烈的集体感给予了中国人莫大的鼓舞,因而有必要以隔离于外界的封闭空间来展现这份团结与统一,而围墙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
中国城池贴近地面的特点同样适用于城内建筑,并且常常引人注目。
从城墙向内眺望,远远望见低矮的房屋、有规律的屋顶与花园、开阔的平地宛如汪洋一般铺展开来,偶尔有高楼矗立其间,唯独城墙上方的一群高耸建筑最是引人注目。
北京城显然算是仅有的例外,皇城内高耸而恢弘的宫殿群使整座城池看起来充满了活力。位于多山地带城池的城墙或沿山而设,或将山地纳入城内,无论起伏的地面和丘陵,还是高山与低谷,目光所及之处均是风景如画。
尽管有着严格的构造比例,墙身和城门的雄伟轮廓却经过中国人的一系列设计而显得格外生动与活泼。
形形色色的门建筑背后显然蕴含着中国人重要的价值观,其内容与在建筑群外构筑围墙的理念密不可分。
围墙将墙内区域划分为独立的个体而隔离于外界,如此一来,通往内部的入口便相当于进入封闭世界的门户而得以突显。
因此,在诸如皇宫、皇陵、规模上乘的寺庙或皇家园林等宏大的建筑群中,往往接连设置多重大门,并且有规划地形成等级差异,从而在抵达内部气派非凡或神圣至极的景象前,实现层层递进的效果。
▲山东泰安府(泰山)的南天门。此处直接通往泰山顶峰
若是为古老的中国文化、佛教,甚至儒家文化而建的大型祠庙,则会在类似的格局上另外再添三座大门,分别设立于中央方形场地的四个方位上,作为对现实和精神世界的再现。
中国建筑艺术诚然多姿多彩,式样繁复,然而最引人注目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殿堂。
简单的基本轮廓配上立柱和屋顶而得到的殿堂式样适用于下至茅舍上至宫殿的一切房屋,还不容置疑地成为了中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连大型建筑群的规划同样需要殿堂加以点睛,正是位于中央或末端的殿堂构成了整个建筑群的核心。
大量的房屋和院落沿轴线依次铺展开来,由此形成一种富有节奏的韵律。因而在大型建筑群中,不同的殿堂在构造形制方面多有差异,其式样和规模根据重要性和位置相互协调。
如此一来,殿堂本身又生出大量独特而迥异的式样,不过仍旧逃不出基本形制的范畴。
基本构造奠定了中式殿堂绝对和谐统一的风格,中国建筑艺术令人赞赏的统一性在此得到了最佳诠释,而这种艺术上的统一性正是中国文化和谐统一的写照。
▲北京雍和宫的万福阁
亭子
与所有其他高度成熟的建筑类似,亭子别致外形的产生自然也建立在中国人对它的立意和用途的心理预设之上。
这种心理预设讲求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人的性格所在,也是各种艺术造型的创作源泉。
▲北京景山上五座亭子中的三座
在中国,脱离纷繁喧嚣的生活,逃入与世隔绝的自然之中,历来便是达成精神宁静专注的标志。
思想家、诗人、虔诚的隐士,甚至功成名就的政治家,均会归隐于偏僻的山林、谷地、寺庙和洞穴之中。他们在那里结庐而居,与自然相伴。
诗人、哲学家的茅屋与亭子通过文学作品闻名于世。他们任职、出生的地方,或者他们的祠堂中也建有实体建筑,且历经数百年风雨保存至今。
此类亭子可见于四川境内为纪念大诗人李白和杜甫而设的祠堂中,还有数量众多的分布于济南府著名的大明湖、杭州郊外的西湖,以及偏远的凤翔府边缘的东湖公园内。
▲北京钟楼的南视图
▲陕西西安府的鼓楼
▲湖北宜昌府的文昌阁
宝塔
“宝塔”(Pagode)一词并非发源于中国,而是来自印度语,并在欧洲人的影响下用于指代中国的佛塔。最为常用的中文表达是“塔”或者“宝塔”。
“宝”字特指这些塔楼最初也是最常见的用途,即除了纯粹作为佛教教义的标志,它也是盛放佛陀或高僧遗骨舍利的容器。
正如牌楼常常失却原有的纪念意义,而成为了一个大型建筑群的纯建筑组成一样,许多宝塔也不再是各种舍利的贮藏地,而变成了代表纯理念的佛教遗迹。
它们甚至最终融入了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以风水塔的形象赋予了周围景观另一层含义。
▲河南河南府白马寺的天宁寺方塔。约建于公元500年
▲陕西西安府的大雁塔。为方形级塔,初建于公元652年,现存建筑建于公元701—705年,高约60米
▲上海的龙华塔。为八角层塔,初建于公元247年,现存式样建于1411年
实际上,就艺术价值和创造力而言,中国宝塔远远超过了印度、东南亚或日本的所有同类建筑。
南亚的塔由于奢华和虚幻而丢失了艺术造型的节制与限制,中国人则秉持了明朗宏大的基本观念,使得中国的宝塔始终遵循着主要的线条和严格的结构划分,此外还拥有典雅之姿和精神内涵。
而且通过宝塔的韵律感,连动感十足的轮廓和丰富多样的细节处理也显得克制而又高贵。
▲北京天宁寺塔的外观
▲北京天宁寺塔基座的局部视图
《中国建筑(全二册)》
[德]恩斯特·伯施曼著
定价:198.00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2
文章转发自古籍,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