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江南文化讲堂(第二季)回顾丨文人雅集和江南曲艺

  • 上海博物馆
  • 2021年10月09日06时



“江南文化讲堂”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上海博物馆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化品牌项目。讲堂将聚焦江南文化主题,聚合海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区域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知名社科、文博专家学者,以“史”为脉,讲授江南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内容,集中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积极传播江南文化创新发展理念,营造全社会关注江南文化的浓厚氛围,努力服务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同时,让广大市民群众进一步了解江南文化,走进江南文化,弘扬江南文化,共同参与“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江南文化讲堂”(第二季)第四期“文人雅集和江南曲艺”9月17日晚在上海博物馆举行,以下是特邀嘉宾唐力行先生、胡建君女士、高博文先生在本讲活动上的演讲内容。




唐力行:苏州评弹的前世今生



唐力行,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大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我国徽学研究重要奠基人之一,江南学研究的代表学者之一。主要论著包括《开拓社会文化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导论》《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光前裕后:一百个苏州评弹人的口述历史》等。


点击视频观看


各位市民朋友,今天我为大家讲的题目是《苏州评弹的前世今生》,下面这三本书就是我们编的《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这三本书一共有360万字,这部资料集基本上把苏州评弹的前世今生说清楚了,我今天讲的内容大多出自这部资料集。


《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上中下卷


今天讲座的主题是“江南曲艺”,实际上我今天所讲的是江南曲艺的代表,也就是苏州评弹。苏州评弹是中国曲艺的兰花,是中国最美的声音,也是江南曲艺的代表。


先讲第一个问题:苏州评弹和江南的地理环境。苏州评弹与江南的地理环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地理环境产生了苏州评弹,而苏州评弹使得这个地理环境更加美。


江南水网密布的地理环境


水是江南的灵魂。江南水乡有三大水区:第一个水区是长江,第二个水区是以太湖为中心周边的地区,第三个水区就是杭州湾(包括杭州湾的北部和南部的一些地区)。这三个水区连成一片,区域内水道密布,市镇错落其间,航船往来如梭,构成了一幅水乡繁华图。水道不仅承载着经济的流通,还担负着文化传播的功能。明清以来,评弹艺人背包囊、走码头,将苏州评弹送达江南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所以江南有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就是江南的水网和江南的文化传播网络,也就是评弹的传播网络,它们是合二为一的。


根据统计,现在我们知道苏州评弹的书目在历史上曾经有156部,其中评话70部,弹词86部。在实际演说过程中,评弹演员会对这156部书目进行再创作。一个乡村的农民即使从来不离开自己的家乡,走码头的评弹演员一个接一个的来到他生活的地方,大概一个评弹演员到一个地方,一个书目要讲两个月,甚至于半年,这些书目足够一个农民听一辈子了。

船只来来往往的江南小镇


走码头就是评弹演员到江南地区去说书。江南的小镇,船只来来往往。评话艺人只要拎一个小藤箱乘上船,箱子里就是他的一袭长衫和替换衣服,加上一方醒木,一柄折扇,可以很方便的到各个地方演出。弹词艺人则还要背上琵琶或者三弦也可以走码头了。评弹跟演戏不一样。演戏需要一个戏班子,需要一两条船,需要很多演出需要的道具、服装,需要一个戏班子,所以评弹被称作为“轻骑兵”,也就是轻装就可以在江南所有的市镇去演出。


乡镇码头上的茶馆书场


这个是乡镇码头上的茶馆书场。一个小先生,一个女先生,他们就在茶馆里演出。所以这个场面是很亲切的。演员面对着的就是这么多的民间老百姓,把他们的故事讲给老百姓听。


上海七宝书场


这是上海的七宝书场,这个规模大一点,但是同样也是一个茶馆。听书的时候,一边喝茶,一边听书,是很高雅的。


在整个江南地区,喜欢听评弹的人太多了,各个市镇都是如此。我仅举三个例子。比如说浒墅关。听书一道素为讲究,道中未做过者,不算出道。什么叫道中?就是说书人之间相称,如果说书人没有到浒墅关说过书,其他说书人就会说;你还不能算是出道,即不能算一个合格的说书人。


吴兴县双林镇是一个极小的乡镇码头,并无其他娱乐,只有书场数处,乃唯一之游艺场所,故镇民大都嗜爱评弹。以前光裕社“响档”老一辈,莅临者也不少。


还有盛泽。盛泽这个镇经济很繁荣,向有“书码头”之称,最盛时书场有10余家之多,多由茶馆兼营,所以书场之繁荣,现在是很难想象的。据说评弹界的老祖宗马如飞曾经到那个地方弹唱《珍珠塔》。现在到这些市镇,也许一个书场都没有,但是当时有十几家书场,走几步路就有一家书场,这里面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谁说的好,大家就到这个书场听书。


书要说的不好,我们看看下面几句话,“稍一不合,明日早茶时,互相批评,下午即相率不来。甚至望出百之书场,三日以来,变成五台山矣”。本来这个书场可以坐一百多人,如果不能吸引大家就变成五台山。什么意思?书场里有五张台子,还有很多长板凳,但是三天下来说的不好,只剩三个听客,这是很悲惨的。所以说书人说的不好就变成了五台山。


江南的中心苏州怎么样,更不需要说。苏州人闲者居多,饭后听书,挤在茶馆中度生活者,比比皆是。实际上听书已经成为苏州人的日常生活,也成为江南人的日常生活。


上海仙乐书场


上海开埠以后,说书就进入到上海。上海书场也是风靡一时,照片里是一对很有名的双档朱雪琴与郭彬卿,这是在仙乐书场说的,仙乐书场、沧州书场等是当时上海最好的书场,是名角才能进得去的书场。在这些书场能够站得住脚,那就是上海“响档”了,这是评弹界的最高层次。


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口流动小。说书人在这个地方说了两三个月,演完就要走,因为谁也没有兴趣连着听你讲两遍,所以评弹艺人一生就必须要不断的走码头。走码头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苏州评弹艺人有普通的说书人、“码头响档”、“苏州响档”之分。从小码头走进大码头,从普通说书人成为“码头响档”,再成为“苏州响档”,这里充满了竞争、才能和机遇,能够成为“苏州响档”的是少数,但是这少数的人又要进入上海竞争,最后成为“上海响档”的人,那就是少之又少,所以走码头也就构成了评弹艺人的人生经历。


书场听书的网络分布图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样一个文化传播的网络或者说书场听书的网络,它们和江南水系网络或者说市镇网络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特意制作了一张图。这张图中可以看到,水流交汇处分布着村落市镇,大运河沿线更是分布着大中城市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湖州、杭州等。在长江与黄浦江、苏州河入海处有着大都会上海。江南水系网络上的市镇就象满天星斗,在这星斗中更多的是书场。越是大的码头,书场的密度就越大。比如说苏州的密度在传统社会是最高的,但是到了近代,上海又超过了她。图中红色是书场密度最高的地方。水以载道,苏州评弹沿着江南的水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网络,渗透到江南的每一个细胞形式,强力地影响江南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观、社会价值观。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问题,雅俗共赏的苏州评弹。


前面讲到曲艺的时候,我们说到曲艺是一种俗的文化,是草根文化,但是评弹是曲艺当中的兰花。评弹和一般的曲艺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雅俗共赏的。这个雅俗共赏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怎么样由俗入雅,雅俗共赏的呢?苏州经济繁荣,文化更是繁荣。清代的时候,苏州一地的状元就达到了26个,占全国的22.8%,所以苏州人很骄傲地说苏州有两个特产,一个特产是状元,第二个是优伶,优伶就是艺人,具体来说就是评弹和昆曲艺人。


民众整体文化水平高,生活富足,有着消闲娱乐的极大需求,他们的艺术鉴赏水平也是极高的。所以中国的戏曲的兰花昆曲与中国曲艺的兰花评弹都产生于苏州,这不是偶然的。


苏州评弹逐渐由通俗文化演变为雅俗共赏。一方面说书人必得要多读书才能说好书,说书人面临听书人面对面的挑剔、评议,因为大家面对面,你稍有一点讲错或者逻辑性不强,那么听客一听完书,就会在茶馆里议论你的书说的怎么样。另外同行敌档的激烈竞争,不断将苏州评弹艺术推向精致,推向完善。另一方面文人墨客、士绅官宦也深深被评弹所吸引,文人雅集,举办堂会,或进书场听书,与评弹艺人交朋友,帮助评弹艺人提高文化水平,帮助修订脚本,甚至成为票友,不断将评弹推向雅化。


民国年间教育部长应要求的题字“拄颊高谈”


这是民国年间教育部长应光裕社要求的题字“拄颊高谈”,是吴梅村写柳敬亭一首诗中的一句话,柳敬亭是说书人的老祖宗。一生“拄颊高谈”妙什么意思?就是评弹艺人一生说书,他一边思考,一边在高谈阔论,说明评弹艺人不是一般的艺人,他是先生。


解放初一群说书先生的合影(左)

评弹艺人参加集会时的签名(中)

评弹才子黄异庵题写的一首诗(右)


左边起第一幅是解放初一群说书先生的合影。男的长衫,女的旗袍,有书卷气,显得非常高雅。第二幅是评弹艺人参加集会时的签名,毛笔字都写的非常漂亮,显示他们虽为艺人,同时也是文化人。第三幅是评弹才子黄异庵题写的一首诗,很有品味。


文人雅士、缙绅官宦与说书先生交往雅集的故事很多。


上海古猗园“不系舟”的旱船


苏州吴县县长王引才致仕回家乡南翔后,经常去书场听书,尤其喜欢听陈瑞麟兄弟的书。当时王引才老先生,集合了南翔的绅士名流,约有四五十人,就在古猗园题名“不系舟”的旱船上,每晨九点起,邀陈氏昆仲的弹词堂会。在这样优雅的地方听书,环境佳妙,清静绝俗!加上陈双档的书,又说得那样细腻熨贴,歌喉婉转,清脆悦耳,自然更能引人入胜了。在座诸名流,听得人人称赞,个个道好,异常满意!大家兴之所至,少不得还要指点书艺,瑞麟昆仲,获益匪浅。王引才还赠诗一首:“莫笑弹词戏一场,说来说去是家常;神权帝制今休护,科学还宜细考量”。这诗的言外之意,叫他们在说书的当儿,言辞要谨慎,不能再把神怪和封建思想,灌输毒汁到听客的脑海中去,应该把正确的价值观传输到听客中。


上海评弹团创团的十八艺人之一徐雪月,大家都认为她是说书的天才。各地捧她的听客成立了一个“雪社”,成员都是有听书经验的人物,还有很多名士学者。当雪月空闲的时候,对于她的书艺,凡有什么不到之处,都肯循循善诱,加以指导。尤其是上海一班书社同人,连雪月所唱的《三笑》脚本,也有人替她整理,去芜存菁,又加了许多名贵的篇子和诗词对联进去,对于书中诸角,又指点她怎样表演,才能富于昆腔意味,做到尽善尽美。这和当年马如飞的《珍珠塔》脚本,几经文人修改,一样的情形。


还有一位女弹词叫汪梅韵,文人吴兴翁在家中邀聘她做长期唱堂会,其实虽说是唱堂会,却由吴兴翁指点她的书艺,还教她读书习字,吟诗答对,这样热心培植人才,真是雅兴不浅,而且还教她画梅,因为她名字中有一个梅字。很多士大夫都有几十年听书的经验,而且记忆力极强。谈到当年“响档”的说派,如数家珍,把这些情况告诉汪梅韵,使得她受益匪浅。


上海的银行界也钟情于苏州评弹,建立了一个票社,叫银联社。银行人的经济条件都非常好,而且有文化,票社的活动十分频繁。有一次他们在苏州吴趋坊举办临时堂会,响档潘伯英、张鉴庭昆仲、唐耿良、蒋月泉等六档参加会串,一时书迷云集,片刻即将能容纳一百多人露天广场济满了。宾客中银联社名票多人及《书坛周讯》总编辑黄进之也上台献奏一番,居然也很受欢迎。


士绅官宦也进入书场听书。常熟乡绅左畸写有《书场杂咏》一组,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盛况。其中一首写道:“独创西厢朱寄庵,声名响遍大江南。‘玉壶春’里缙绅集,门口停留轿十三”。诗后附记:邑人朱寄庵先生,始创《西厢记》弹词。说、噱、弹、唱别出心裁,响遍江南,当年在“玉壶春” (即湖园原址)弹唱时,邑之士绅向不听书者,因慕先生才名,相率乘轿至书场听书,门前停留轿子有十三乘之多。


人们常说如果没有评弹,江南也就不再是我们心目中的江南了。可见评弹在江南文化中的重量。代表大众文化的评弹艺人与精英文化的交集,使评弹赋予了雅俗共赏的特点。雅与俗的交汇,使江南文化更带有理性,这应该是江南文化的一大特点。


第三个问题是独树一帜的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在400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本体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才叫评弹?苏州评弹的本体与戏曲最大的区别在于:评弹是说法现身,戏曲是现身说法。什么叫现身说法?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扮演的是一个特定的角色,他演关公,就必须红脸绿袍青龙刀。但是评弹不是这样,评弹是说法现身,你不需要化妆。说书先生就是一袭长衫,在台上用他的语言,让你眼前呈现出一个活生生的威武的关公。就凭一张嘴,他可以展现出战争的场面,激发你的想象,使你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历史场面。举个例子,谢晋曾经想拍三国电影,他请我父亲唐耿良做顾问,为什么请我父亲做顾问?谢晋跟我父亲讲,一听你的书,赤壁之战的大场面,就会通过想象在我们眼前展现出来,但是我们电影艺术,是写实的,不可能达到评话口述的虚拟场面。这就是评弹和戏曲的不同之处,评弹是说法现身。所以,评弹的说非常重要,评弹是以说表为主的讲故事,辅之以噱、弹、唱。过去讲千斤说表,四两唱。和说表相比,唱只是四两,说是最难的。


其次是一人多角,跳进跳出。说书先生在书台可以进入一个角色,代表这个角色说话,然后他又会跳出来,以说书人的身份,继续讲述故事的情节,忽而他又会跳进去,以另一个人的身份表情说话。他在书台,一会儿是这个人,一会儿又变成另一个人。他还要跳出来以说书人来分析这个人的心理状态,对人与事进行评论。其他戏曲可能做到吗?不可能。说书人的演,只是说的辅助形式,仅限于手面动作。绝不能等同于戏曲的演。


在第一部分评弹与江南的地理环境中我们就了解到了苏州评弹的生存形式,就是走码头长篇评话或长篇弹词在书场演出。在大剧场演出,绝对不是评弹应有的常态。


苏州评弹正是靠着这些艺术特点,在曲艺、戏曲百花园中独树一帜,成为曲艺的兰花,广受欢迎。评弹的听众中,包括各阶层人民,许多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都喜欢听。已故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郭绍虞教授就是上海电台评弹节目的积极听众,每晚必听,他说听评弹已成为他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上海电台举办评弹广播会时,他特地写诗送到电台来祝贺。已故金石家陈巨来,已故著名电影演员上官云珠,已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和盖叫天,都曾是评弹节目的忠实听众。


周信芳、盖叫天为什么是评弹的忠实听众?因为他们要从评弹中吸取养料。周信芳曾经这样谈评弹。他曾对擅说《金枪传》的评话名家汪云峰表示过,很佩服评弹艺人,说他化妆了的杨老令公,还不及汪云峰不化装的杨老令公逼真动人。周信芳曾对严雪亭、蒋月泉、刘天韵的书艺都是很推崇的。他还很欣赏唐耿良、张鸿声的大书。他认为评弹在没有什么帮衬的情形下,仅靠自己的说唱艺术,能把观众的注意力始终吸引住,是很不容易的。他曾经说评弹艺术讲究“说、噱、弹、唱”,“说”放在首位。正如京剧有“千斤话白四两唱”的说法,说明说白的重要,也说明说白的难。可是评弹的说表比京剧的说表还要重要,还要难。


六十年代初的时候,盖叫天在杨振雄说武松的时候,每场必听,从开始听到结束,整整听了两个月。一次,他说:“我演的全本武松,从打虎到打店,一个晚上全演完了。听说振雄要说一二个月,我倒要听听,就这么点事情,他到底是怎么说的,一听是有道理,就是细腻,我听上瘾了!”


名家俞振飞也谈过评弹。一九四八年,他说他曾以很大的兴趣去听杨振雄的《长生殿》。我想昆曲《长生殿》原作共五十多个折子,据说要演七八个晚上才能演完,我的岁数也没有赶上看全本的,其中不少是演员怕演、观众怕看的那些没有故事情节的过场戏,当时称之为废场子,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陆续被淘汰的正好一半。现在在戏曲舞台还能看到的不过二十五折了。而评弹《长生殿》,从头到结束每天三刻钟,要说五个月,我曾连听了下来,不论是故事情节的贯穿或是人物性格的刻划,都深深地吸引着我,真是越听越有味,尤其是对唐明皇内心世界的刻划,对我的表演都很有启发。


这些戏曲名家之所以爱听评弹,他们所一心要学习的正是戏曲没有的,评弹独树一帜的艺术特点。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过一个戏班子敌不过一个评弹艺人的故事。1942年夏,有“评弹皇帝”之称的严雪亭来到常熟演出,全县轰动,书场附近的电影院甚至因此停映数天。1945年在平湖说唱时,四乡八镇的听客或徒步或摇船,远道赶来,甚至书场周边的客栈、饭店都人满为患,同镇的亚美戏班也因无人观看被迫停演,到最后索性戏班子的人也跟着听客到书场听书,所以真正好的评弹,真的是戏比不过评弹。


苏州评弹对于江南文化的整合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为江南文化传播最广的就是苏州评弹。评弹不光是普通民众要听,高雅的精英也要听,这就是评弹的雅俗共赏。正因为它的文化传播和水网是结合在一起的,是雅俗共赏的文化,所以它们就使得江南文化具有了一个雅和俗结合的特点。这个雅和俗结合的特点,别小看它,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作为精英,它可以了解民众,而民众也能接受到精英所要传达的信息,所以使得江南总体显现出一种理性。这种理性在江南社会中的表现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说传统时代江南地区承担着国家很重的赋税,苏州的土地只占全国耕地的九十九分之一,但是苏州在清代的时候承担国家的赋税达到了十分之一,苏州人的负担这么重,但是你听到过苏州爆发过农民起义吗?没有。苏州人很聪明,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他们农业精工细作,大力发展副业,种棉、养蚕、发展商业。苏州人的小日子比其他地方都要好,这就是一种非常理性的社会。


近代以来诸多社会精英将评弹视为推广实施“民众教育”的重要手段。民国年间上海《申报》上,知识分子对苏州评弹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他们认为苏州的评弹跟荷马史诗具有同样的地位,评弹所讲的历史故事起到了教育民众的作用。这也是我在第二部分讲到的很多文化人,他们喜欢评弹的原因。文化人跟评弹人的雅集,使得评弹有更多好的价值观,好的审美观传播到民众当中去,所以他们认为这成为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江南社会结构在文化层面的反映,是江南民众喜闻乐见的原因。


综观苏州评弹的前世今生,保持并发扬评弹的艺术特色与艺术本体,扬长避短,在继承传统长篇的基础上创新。保持评弹与江南听众的血肉联系,坚持走码头进书场,打开江南的广阔市场。这就是陈云所说的“走正路”。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胡建君:我有嘉宾 鼓瑟鼓琴——从古代文人雅集说起



胡建君,女,作家,博士,上海大学中国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美术学院新媒体文创联合工作室主任;上海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担任各类艺术展览策展人。主要著作包括《怀玉》《飞鸟与鱼——银饰里的流年》《陆康印象》等。


点击视频观看


历代文人雅集常和歌舞吹弹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今天分享的主题为《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来自《小雅·鹿鸣》。


先看一下文人雅集的历史。《论语·颜渊》云:“君子以文会友。”文人集会的源头,可以上溯到《诗经》。《小雅》中即出现“酒既和旨”、“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宴饮歌吹的美好场景。(宋)马和之的《豳风图》,即表现《诗经》中所描绘的四时农耕与集会宴饮、歌舞吹弹之乐。


(宋) 马和之《豳风图》局部


自古以来,文人雅集总是依托于诗文书画与歌舞曲艺的闲适氛围。所谓“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秦汉魏晋时期,崇尚宴饮游观等宫宴型园林雅集与山水游赏的雅集活动。如西汉梁孝王梁苑之游、曹魏邺下之游、西晋石崇金谷园之会、东晋兰亭雅集、陶渊明的斜川之游、谢灵运的山泽之游等。


先简述下各个雅集活动的背景。梁苑,也叫“梁园”,又名“菟园”,是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的一处私家园林,司马相如、枚乘等皆为其座上宾客。李白有诗云:“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用的就是这个典故。邺下之游的主人是曹丕、曹植等,参加的名士有“建安七子”(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和孔融)、蔡文姬(蔡琰)等。当时文风极盛,后人评价说“诗酒唱和领群雄,文人雅集开风气”。金谷园之会的主人石崇是西晋权臣,《世说新语》将其列入“汰侈”类,生活奢靡。但他颇有文名,建有一座别墅,因金谷水贯注园中,故名之曰“金谷园”,是当时最美的花园。石崇曾在金谷园中召集文人聚会,与当时的文人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结成诗社,史称“金谷二十四友”。金谷园雅集影响极大,据说后来的兰亭集会遵照这个样板进行。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稽内史王羲之召集著名文士谢安、孙绰、王凝之、王徽之等四十一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曲水流觞的典故就出自这里。


(清)华喦《金谷园图轴》上海博物馆藏(左)

(明)兰亭图卷(局部)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右)


隋唐文人集会及文艺创作进一步发展。随着朝廷对文事的提倡,并专门修订一系列相关制度与政策,使得文人雅集的规模和范围日益增长,私家文会也多有出现。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他的先辈魏国公与司徒的文会雅集之貌:“雅会襟灵,琴书相得”。著名的雅集还有滕王阁雅集、香山九老会、琉璃堂雅集等。


滕王阁雅集的领袖是阎伯屿,时任洪州都督。王勃在此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香山九老会与白居易相关,他晚年时期对仕途心灰意冷,与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李元爽和释如满八位长者,在洛阳香山结为九老会,隐山遁水,坐禅谈经,写诗云:“半移生计入香山”。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图》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描绘唐朝诗人王昌龄与其诗友在江宁县丞任所琉璃堂厅前聚会吟唱的场景。其衣纹线描顿挫转折的“战笔”描,与《重屏会棋图》用笔一致。


(五代)周文矩 琉璃堂人物图(局部)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宋代文人基于崇雅的观念,强调文才、学问、道德,追求日常生活的文人化与精雅化,把诗酒相得、谈文论画、宴饮品茗的日常生活定型为一种雅化生活范式。文人群体的文会雅集则是这种生活范式的复数集合。


这幅《文会图》就是当时雅集的写照,隐含唐代十八学士典故,也是贵族点茶文化的视觉再现,展示不以酒而以茶、以文治国的豪迈诗情和“不问朝事,且饮且谈”的明净优雅格调。我们还可看到树丛后有张古琴已被打开,寓示声情并茂的雅集正在延续。


(北宋)赵佶《文会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最有名的文人集会以“西园雅集”为典范。西园雅集发生于北宋元祐时期,驸马都尉王诜与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李公麟、米芾、晁补之、圆通大师(日本渡宋僧大江定基)等人,常在府邸西园雅聚,或观书,或题石,或挥毫,或抚琴,或论道。为记录雅集盛事,王诜请李公麟作《西园雅集图》,米芾作《西园雅集图记》,图记中写道:“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后世追慕风雅,出现各种同名的摹本。


(北宋)李公麟《西园雅集图》水墨纸本著录于清内府藏书画专著《石渠宝笈》


西园雅集呈现出平等化、雅化、创作多样化与群体自觉性等特征,促使士夫文化得以确立并走向独立发展,推动文人画意识的兴起。关于西园雅集尚有种种争议。明人王世贞就曾提出:“余窃谓诸公踪迹不恒聚大梁,其文雅风流之盛,未必尽在此一时”。所以“西园雅集”应该不是某一次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与确切反映,而是对这些盛事综合概括的艺术化的反映。“元祐诸君子,人人有国士风。”宋以后的文人雅集类活动组织,客观上受到西园雅集活动范式的影响,以琴棋书画为媒介的活动形式最为常见,多见诗画相酬、观演戏曲、赏鉴文房、清谈论道等多元活动。


明中期以后,社会生活趋于休闲化和娱情化。人们更加追求山水之乐,所谓“快心娱志,莫过山水园林”。文人雅集在江南地区更是盛极一时。以《明儒学案》所记载的儒家学者与书画家为例,有三分之二以上皆出生或主要活动于江南。近代江南文人雅集既是旧时文人为缓解科举压力而进行宴饮酬唱的风习,也是一种轻松的音韵学训练,更是文人追求“外适内和”的期许,是谈文论道、感时抒怀、同气相求的交流范式,是“市隐”理想的精神家园。或有一种类似布尔迪厄所言的“显摆”或“炫耀性消费”心态,却更是实力、信心与文化资源的整体展示。比如杜堇的《玩古图》,邀请友人在自己的居室内赏鉴文玩,或许是一种高级的“显摆”,更显示古人的好古敏求之心。


(明)杜堇 玩古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由于文人精英的活动范围不可能局限于本地,出游是他们的常见的活动方式,因此交往圈可以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而不断扩展。明代中后期“城居”现象盛行,城中居住可享受城市生活便利。久在樊笼中,一些文人又向往起清寂的乡居氛围,常雅聚于郊外依山傍水处,或购置别墅,修建草堂,小筑等。雅集活动在文人画家笔下多有表现,营造出独特价值原则与自成格局的人文气象。


比如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描绘文徵明与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到无锡惠山游览,在二泉亭品茗赋诗的情景。如此清雅怡人的画面让人想到那句“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


(明)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谢环的《杏园雅集图》则再现了杨士奇、杨荣等九位内阁大臣,在杨荣府邸杏园聚会的肖像性质的历史画面。画面中还出现了鹤,鹤形象优雅高古,鹤鸣九皋声闻于野,鹤还是长寿的象征,因此被文人士大夫们所喜爱,在唐代著名的《簪花仕女图》中也曾被细致描绘。


(明)谢环《杏园雅集图》(局部)镇江博物馆藏


明代吴门画派代表画家沈周的名作《魏园雅集图》,描绘众人在茅亭中席地而坐,赋诗作文,抚琴高歌,欢声笑语,一醉方休,突出了文人所崇尚的那种“野趣”。


(明)沈周 魏园雅集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代中后期兴起园林修建热,每一座大型园林背后都有文人社交网络隐藏其中,像苏州拙政园,建造者邀请文徵明参与设计。更多的文人在书斋之外罗列山石花草,布置出一小片微型山水景观。如果连这样的条件也没有,便还有更微型的园林模型——盆景。就如室内张挂山水画,有卧游山水之遐思。


(明)文徵明 拙政园图册之一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还有一次惊世骇俗的雅集,其主人顾瑛是元后期江南名士,与倪云林、曹梦炎并称为江南三大巨富。他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身边的朋友都是当时的大腕,如元四家中的黄公望、倪瓒、王蒙,还有王冕等经常出入于他的私家园林。元末,他在自家玉山草堂召集时人雅集,由杨维桢主盟,前后持续二十年,参与其中的文学家与艺术家多达三百余人,一时名流如云。有一次的雅集竟是在他为自己修建的墓前,可谓脑洞大开。当时据于立在《金粟冢中秋日燕集后序》中介绍,当时参加雅集的大概有12人。除了寻常的赋诗作画外,顾瑛向大家做了一次公开对话,他认为人生终究难免一死,与其等自己死后,故旧哭祭于坟前,莫若生前与友人痛饮赋诗于此,显示出主人特立独行的风范与哲思。


(清)华嵒《玉山雅集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随着文人雅集的展开,不同形式的雅集图式成为文人雅集兴盛在绘画史上的最集中的体现。学者王进等人认为,雅集图的大量流行,一方面为每一次雅集留下了真实写照,记录性的画卷和文字可以使得这个活动的传播性和影响力大大增强,使观看者产生巨大的共情和效仿心态,使得雅集这种原本在精英群体内部流行的小众的社交活动,成为广大知识群体认知中风雅生活的象征。


延伸到当下,看到这些流传至今的文字或者画卷,我们也会由衷生发景仰追慕之心。下面我来分享几次我所参与的当代文人雅集。对于我们来说,这是步古人后尘的“附庸风雅”的活动,但对于古人来说,则是他们习以为常的、日升月落的每一天的生活方式。


遥想明末清初,画家弘仁与江注追慕历代文人雅集的风华,在黄山琴箫合奏,引得仙猿啼鸣。四百年云烟缥缈,我有幸与上海昆曲研习社一行,追循先人的足迹,去往黄山雅集唱曲,致敬前贤。集会的众人各尽其长。画家墨猫感念《西园雅集图》,循此创作绘制《黄山唱曲图》,计十有五人,或站或立,从容萧散,饶有古风。


墨猫《黄山唱曲图》绢本 水墨


我的任务是为当天的雅集填词《金缕曲·黄山唱曲》,以作留念:“哪处曾相见?遍黄山,重循旧径,又闻莺燕。一霎仙猿啼啸处,曲社鸣锣开宴。更合取,溪声溅溅。多少鸿泥成往迹,共座中一曲桃花扇。歌未罢,暮云变。云间不似寻常院。且留连,曙光亭外,雨丝风片。谁慰飘零谁人和,擫笛弹词千转。曲杂奏,松涛幽咽。亭会歌吹浓于酒,忽醉时山谷星如霰。端正好,漫磨研。”


随后,王鸿定老师刻了一方“金缕曲”的印章,陆康老师又把这首词抄写下来,与画作装裱在一起,完成最后的纸上雅集的呈现。


纸上雅集的呈现


我曾经参加的另一次雅集是在苏州东山会老堂的“东山雅集”。这是一处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建筑院落,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由当时的宰相王鏊赠与他的恩师。朋友用了十年的心力修复会老堂,使这个老宅获得新生。功成之日,她邀请了上海的书画家、作家、曲艺家以及美食家朋友,在会老堂进行雅集。


参会的每位朋友也各自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我的任务是把当天的菜单呈现得更风雅。当时就想到了词牌名。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给词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例如《沁园春 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比如先上来的一盘用茭白制作的“白玉兰”,仿佛可以闻见兰花的清香,便起名“行香子”。梅花山药叫“雪梅香”,熏鱼直接叫作“摸鱼儿”。当天的主菜是枇杷三吃。当枇杷作为热菜时,把外皮剥掉,塞入太湖三白,也就是白鱼、白虾、银鱼,真的让人齿颊留香,所以起名“长相思”。还有一份“酿露茨菰”,装盘后的感觉像引吭高歌的歌者,又是江南风物,所以起名“南歌子”。餐后的小甜品,做得非常精致,可以想象一位美人用纤纤素手点上自己的绛唇,所以叫“点绛唇”。这样一份菜单又以手写小楷的形式呈现出来,每位客人都会感受到主人珍重而浪漫的情意。高博文先生还在会老堂前面的戏台上进行了评弹演出。美食美景,活色生香,吴韵苏音,声声入耳,如此良夜,令众人陶醉其间。


行香子(左)长相思(中)南歌子(右)

点绛唇(左)三字令(右)

手写菜单


雅宴进行时,主人又提了新的要求,能不能用一首词描绘当下雅集的情形?我便想到有一个词牌叫《八声甘州》,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慢词。从唐教坊大曲而来,又名《宴瑶池》。这个词牌名似乎与当天的雅集氛围协调。词牌有一千多种,每种具体的格式是很难记住的,需要借助词谱。而当代就比较便利,可以在手机上查询格律。我选定了“十二侵”韵,填了一首《宴瑶池·会老堂》。


评弹演出


第一句点出地点,也点出了东道主,感谢她的宴请。我也写到,行途不仅在于景色的曼妙,更在于身边陪伴的人。更希望保持平常心,随遇而安。愿花常开,景长在,绿色会一直蔓延到远方的小山坡:“谢东山慷慨复多情,天籁作龙吟。更绮罗如画,琴歌递响,渐入吴音。素手枇杷三酿,清气满衣襟。宴饮红尘外,旨酒先斟。也拟相逢长醉,伴太湖水秀,碧螺春深。纵别多会少,无意计浮沉。共人间,行踪流水,若等闲,朝市与山林。常携手,洞庭花好,绿到遥岑。”陆康老师将这首词当场书写赠送会老堂主人。上海诗词学会众师友进行了诗词唱和,这也是向古人致敬的一种轻松愉快的音韵训练。


宴瑶池·会老堂


在日常参与的与江南曲艺结合的文会雅集中,印象比较深的有“陆澹安专场评弹雅集”。陆澹安是书法篆刻家陆康的祖父,而陆康先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当时的纪念专场演出,可谓是一场大型文人雅集,汇聚了评弹名家和沪上知名人士及广大爱好者。由高博文主持,他也参与了《啼笑因缘》的演出。南社的陆澹安是不世出的奇才,是国学大师、弹词作家、教育家、侦探小说家、书法家。他的侦探武侠小说蜚声海内外;他的《戏曲词语汇释》是阅读古典戏曲的必备工具书;还开过电影公司,胡蝶即由他在电影公司内授课培养,之后声名大噪。评弹专场云集了上海评弹团诸多评弹名家,共同演绎陆澹安笔下的弹词作品,有《啼笑因缘》、《秋海棠》、《九件衣》的弹词选曲和选段。《啼笑因缘》是陆澹安根据张恨水小说改编成的长篇弹词,红遍江浙沪一带;又应范雪君之请,根据秦瘦鸥小说编成《秋海棠弹词》,成为这位“弹词皇后”的“看家书”之一;又为徐雪月度身编写了《九件衣弹词》。陆澹安自许“曲子稗官从我好”,所写弹词唱词平仄合律,文词优美,宜唱耐读,大雅不俗,灵动活泼。这样有声有色的雅集让人缅怀过往,穿越古今,沉浸在莺莺燕燕、离合悲欢之中,仿佛历经多彩人生。


陆澹安《九件衣》弹词手稿


在而今快节奏的匆忙俗世间,在单纯的理想渐行渐远的年代,作为一种风雅的生活范式与文化现象,形式多样、意义纯粹的文人雅集值得后人一再地追慕、效仿与研究。“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让我们放慢脚步,在弦歌声声、诗酒唱酬中,偷得浮生半日闲。



高博文:心目中的江南



高博文,男,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上海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评弹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立信金融会计学院客座教授。师承饶一尘,陈希安,赵开生等。台风儒雅、表演传神,为评弹“魏、沈、薛”流派公认传承人,代表作品有博文说繁花》,长篇弹词《珍珠塔》《文征明》,中篇评弹《四大美人》《林徽因》等。


点击视频观看


我的题目是《心目中的江南》。如果江南没有了评弹,那么江南还是我们心目中的江南吗?肯定不是了。评弹在江南百年来的扎根和浸润,影响了江南人的性格、行事和作风。


我首先说一下上海评弹团。今年正好是上海评弹团建团70周年,上海评弹团是上海最早成立的国家文艺院团之一,创始人有18位。70年来,上海评弹团一直在不断地传承和创新。评弹发源于苏州,兴盛在上海,是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艺。



江南为什么这么吸引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一直是很受到关注的,是非常吸引人的地方。从过去到现在,我们往上数三代是正宗上海人的很少,是海纳百川的上海吸引了大家来到上海创业、生活,今天更加是如此。我们在后疫情时代,看到整个中国,看到上海的吸引力。江南是一个宝地,乾隆皇帝也喜欢江南,江南的一切,他都喜欢,所以他结识了说书先生王周士,把他带到了北京,听他的书,并封他七品官衔,之后评弹开始声名大振。王周士被封官衔之后,并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名利,他想到了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成立了评弹界艺人的行业组织——光裕公所,真正的把评弹发扬光大。


乾隆(左)王周士(右)


很多人就会问乾隆皇帝听得懂评弹吗?你说苏州话,乾隆皇帝听得懂吗?我们去北方、去港澳台地区、去国外演出,很多人就会问他们听得懂苏州话吗?这是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难解答。一切喜爱文化,热衷文化的地方并不受地域和方言的影响。我两三年前看法语的歌剧《莫札特》,年轻观众非常踊跃,全法语,能听懂吗?听不懂。全英语的音乐剧我也不太懂,但是看着字幕,看着演员的表演,剧情的烘托,你会自觉地走到它的剧情中去。有一次我们去日本表演《杨贵妃马嵬坡》一折,女演员唱完之后,我看到前几排的女观众泪流满面,这说明她们完全听懂了。所以语言不是障碍,通过字幕和演员声情并茂的表演,他们就能看得懂听得懂。就像我们5月23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国家大剧院音乐厅1600座,晚上十点半开始,演到十二点半,评弹在一个大的音乐厅唱到午夜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为什么?好多北京的观众说我们就喜欢这种江南范儿,这是给我们最好的褒奖,所以今天江南文化那么受到重视和欢迎,我们应该为我们生活、工作的江南而喝彩。


随着王周士被皇帝召见名声大振之后,评弹开始迅速的发展、传播,出现了一大批流派。戏曲必须要有流派,这三位就是评弹界代表人物。马如飞是清代咸丰年间的大家,是我的上六代师祖,他创造了评弹流派马调。还有一位评弹的泰斗级大师蒋月泉,他创造了蒋调,是影响最大的流派唱腔。评弹中的弹词是说唱艺术,一般以“调”作为流派唱腔的称谓。


马如飞(左)夏荷生(中)蒋月泉(右)


为什么苏州话是江南至关重要的语言?苏州话是吴语系的代表性语言,据说有8个声调,广东话有9个声调,我们把粤语歌翻译成普通话就不如原来有味道。苏州话8个声调已经很丰富了,而且标准的、有代表性的苏州话,现在在生活中已经听不到了,只有在评弹中能够听到。你现在去苏州,60岁以下的人讲的苏州话跟老一辈的比已经基本变掉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现在的人受普通话的影响,还有生活互联网化、简约化,说话都简化了。比如我们上海话中标准的“我”的发音和现在小朋友口中的“我”,口腔中的运作已经完全不同了。蒋月泉创造了蒋调,用标准的苏州话讲“蒋月泉的蒋调”这六个字,它的8个声调的运用就比普通话丰富的多。


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一直是息息相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上世纪初评弹中心向上海转移,评弹唱腔在当时的上海得到了弘扬,吸收了很多其他音乐的元素。为什么越剧、评弹和淮剧等都是到了上海之后才兴旺?一方面是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上海人能听懂苏州话,而且当时的移民都是江浙两省的多,到了上海,人人都听得懂你的话,评弹对场地的要求又不高,所以它到上海来是得天独厚的。上海当时的移民有一个习惯,所有外地来的人在家里都讲家乡话,在外面都讲上海话。今天这个局面变了,现在大家出门讲上海话不大好意思,这个是不合理的,我们要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讲上海话,所以我一直呼吁上海应该有一个广播频率,新闻、体育、娱乐都讲上海话,这是我的一个愿望,但愿能够实现。


上世纪初,评弹向上海转移


以前说书先生出门演出叫走码头,评弹演出中心转到上海之后,形式多样化了,大致有书场、电台、堂会、唱片四种传播形式。薛惠君老师说她的父亲“塔王”薛筱卿先生,那个时候早上11点出去,晚上12点回到家里,在外面13个小时,就围绕书场、电台、堂会、唱片四个方面转,所以当时上海给了评弹一方水土,这个影响是巨大的。


接下来,我们请两位青年艺术家,陆嘉玮和陶莺芸为大家表演“白蛇传”选段《赏中秋》,因为过两天就是我们中国人阖家团圆的节日——中秋节。


陆嘉玮、陶莺芸表演“白蛇传”的选段《赏中秋》


谢谢高团长的介绍,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能够来到上海博物馆,为大家演唱一段评弹“白蛇传”中的《赏中秋》,在这里祝愿在座的各位中秋快乐、幸福安康。这段唱是评弹两位大师蒋月泉老师和朱慧珍老师当年的对唱。蒋月泉老师的蒋调借鉴了京韵大鼓和京剧的深腔,吸收了它们唱腔的特点,然后形成了韵味十足的蒋调。而俞秀山的俞调始创于清代,是用真假嗓结合的一种流派,非常适合女生的音域,也极具音乐性,久而久之成为女生演唱的一个基本的流派。


下面请欣赏“白蛇传”选段《赏中秋》。

七里山塘景物新,秋高气爽净无尘,今日里是欣逢佳节同游赏,日偷闲酒一樽,云儿片片升,船儿缓缓行,酒盅儿举不停,脸庞儿醉生春。情致缠绵笑语温,娘子啊,我是不知几世来修到,方能够缔结丝萝攀了你这女千金,好比那得水鱼儿有精神,我是暮暮朝朝忘不了你白素贞,官人言太重,为妻心不宁,夫妻原一体,何分我与君,哪有夫妇之间来论什么恩。

官人啊,如水流年须珍惜,莫教误了少年头,只要勤勤恳恳成家业,方能喜喜欢欢度光阴,但愿得夫妻好比秋江水,心与秋江一样清,一清到底见鱼鳞,但愿君心似我心,心心相印心连心。


官人啊,一年几见当头月,但愿得花常好,但愿得月常明,人长寿,松常青,但愿千秋百岁常相亲,地久天长永不分。


谢谢两位。地久天长永不分,送给在座各位。


评弹艺术深刻影响着江南人的性格、社会风尚和价值理论。评弹其实是两个曲种——苏州评弹和苏州评话,我们在申请非遗的时候并为一个曲种。评话只说不唱,代表书目《三国》《水浒》《英烈》《隋唐》。弹词有说有唱,代表书目《珍珠塔》《玉蜻蜓》《描金凤》《三笑》。所以,大家对弹词有一个误区,觉得弹词就是唱,刚才说了“千斤念白四两唱”,唱其实是一部分,我们的五门功课是“说、噱、弹、唱、演”,评弹注重细节,讲究“理、细、趣、奇、味”,评弹的演也是表演者一人多角,跳进跳出,用声音、手势、神情的微妙转变来表现不同的角色。


评弹发源于明末清初,一路走来,今天还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说明它的底蕴深厚,内涵丰富,这么多成功人士对评弹的感悟和热爱一定有它的道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6岁开始听评弹,在评弹的声音中驾鹤西去,他一生的政治智慧和他喜爱评弹是有关连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是海宁人,他的小说中有很多都借鉴评弹书目的编演技巧和表现手法;李安导演、谢晋导演等对评弹非常的热爱,他们认为评弹表演方式对电影导演艺术是很有帮助的;外交官们对评弹情也情有独钟,非常热爱,因为评弹书中的智慧,评弹语言的技巧,评弹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给了这些外交官们不少启迪。


陈云(左)金庸(中)李安(右)


近年来,我们把评弹这一块江南文化典型的代表性曲种不断地扩大影响力,我们立足江浙沪,辐射全国,影响世界。我们要把老一辈的流派、长篇传承好,一代一代要传下去。此外,把评弹发展好,一门艺术如果不发展,它就面临着灭亡,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最后,我用评弹曲调作曲的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送给大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听听我们新创作的用评弹曲调谱唱的古诗词,是否既有当代的时尚感,也有昔年的古韵风。


高博文表演评弹曲调作曲的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唱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谢谢!



撰文|唐力行、胡建君、高博文(按演讲先后序)

编辑|冯羽

审核|朱诚







版权声明


上海博物馆(微信号:上海博物馆)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博物馆”版权信息。敬谢!

联系电话:021-63723500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