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早春时,携籝赴初旭。
惊雷未破蕾,采采不盈掬。
晴天敞虚府,石碾破轻绿。
永日遇闲宾,乳泉发新馥。
——苏轼『寄周安孺茶』
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宋时起民间就有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品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雅事。
北宋李覯(ɡòu)在其『盱(xū)江集富国策第十』中这样描述茶在宋代各阶层中的风靡程度:「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
也」。王安石更是说道:「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宋代的点茶法,有一套独具审美的茶具。欣赏宋代茶具,首先要了解以点茶法为代表的宋代饮茶方式。
庆历末年,位居北宋士大夫集团核心层的蔡襄继丁谓之后任福建转运使,专事贡茶,并对之加以改良,并于皇祐年间写成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又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茶书——『茶录』。其上篇论茶,下篇论器,专述建安民间斗茶时使用的冲点茶汤之法。蔡襄作为当时的书法圣手,所著『茶录』「书之于石」并自写绢本,流行于世。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对点茶法作了详细论述。以「碾茶」、「罗茶」、「候汤」、「熁[xié]盏」、「点茶」为基本过程的点茶法,成为宋人主导的品饮方式。今人复原宋人的饮茶方式,即可参照此法。
第一步碾茶。先用纯棉纸包茶,压碎茶叶,然后入茶碾。碾茶要迅速,不能长时间碾,否则有损茶末的新鲜度。如果不是当年的新鲜茶饼,最好将茶烘烤后再碾,以激发陈茶封存过久的香气。
罗茶,即筛茶。为碾茶的后一道工序。罗,即细而密的筛子,宋时用绢纱为罗面,筛出的茶末即为煮茶的茶叶。
候汤,即煮水。上好的茶饮,自然要取上好的泉水。复原宋人的饮茶方式,要选取天然矿泉水,或纯净水,但不推荐使用矿物质水。煮水的原则是:以鱼目、蟹眼连绎迸跃的二沸水为度。也就是说,当看到水面呈现鱼眼大小、蟹眼大小的沸泡时,就可停止加热了。待三沸后,水就偏老了。泡茶时,取二沸的水,置边上,等到水没有沸腾的声音,就可以用了。
熁盏的意思是烤茶杯。『茶录』曰:「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用开水将茶杯烫热,倒出的开水才不会迅速冷却。
点茶是宋人饮茶的重头戏。以小勺舀取茶末,在盏中调作膏状,不时以汤瓶冲点,边冲点边以竹制的茶筅或银制的茶匙在盏中回环搅动,即所谓「击拂」。点茶总共要注水七次,使茶末与水交融,茶汤表面显现雪沫乳花,但这整个过程不超过数分钟。
点茶需要技巧,又以因击拂之法不同盏面泛起之乳花不同而有各种名目。
一汤:可用汤匙先将茶末调成膏状。水要环绕着茶注入,不可直接冲在茶末之上。
二汤:二回注水要求来回成一条直线,快注快停。
三汤:三回注开水时,运用茶筅要轻盈均匀,此时茶面沫饽大半已成定局。
四汤:注入的开水量要少,茶筅的击拂要舒缓。
五汤:此时注入开水要看茶汤沫饽的状态决定击拂轻重。
六汤:如果这个时候沫饽勃然而生,只要缓慢搅拌就行。
七汤:最后一次注开水要看沫饽厚薄、凝固程度,如果达到要求,点茶便可完成。
点茶完后,要将茶汤分盛入盏,供人饮用,一勺一盏,而且每盏茶汤的沫浮要均匀。分茶时行茶艺礼仪,更显雅趣。
在北宋时期,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宋代斗茶就是比试谁的茶汤汤花──沫浮在盏面上的时间保持更久,称为「咬盏」,直到花散水出,称之为「云脚散」,经过几个回合来决出胜负。
茶会,也并非仅仅是茶道的表演和欣赏。和其它方式的文人雅集一样,它同时也是文人群体交际、休闲、创作的场合。
北宋文人日常茶会情形即是「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又「唯恐汲泉不活,泼乳不多,嚷尝而乏诗情也」。
关注公众号:藏家群
不过,与饮酒的集会气氛总是比较热烈不同,饮茶的集会,如苏轼诗中描写的「客来谈有无,洒扫凉冠履。浓茗洗尘昏,妙香净浮虑」,在冲淡闲洁、韵高致静的氛围中,与高士幽人雅唱清谈,快乐也是淡淡的,沉静而恬然。
北宋文人士大夫普遍的茶悦风尚则与茶文化的发展相互促进,形成包括讲究茶、茶具、程式等内容的一整套饮茶之道,使茶的感性形式更加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茶会活动不但使文人们从茶道中得到审美愉悦,并因之促使茶与文学发生更加密切的联系。茶事成为文学创作的新题材,故宋代茶诗大盛,总数尚未有可靠统计,但从茶诗中即可察知宋人茶会创作风气之盛。茶事丰富了诗歌题材之外,「诗笔间茶瓯」,茶性助引诗思,茶味渗透到诗中,对诗歌旨趣、意境也发生了影响。
而茶之所以成为审美对象,是因为人们能从它的某一方面找到精神上的契合点。从更高的层面来看,一个时代的茶风同诗风一样,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外延。
藏家群
找对圈子很重要
文章转发自藏家群,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