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海宇攸同 | 考古文物讲述海丝故事

  • 南越王宫博物馆
  • 2021年10月18日09时
海宇攸同
/
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

8月10日至11月9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的“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大量秦汉时期广州地区舶来品,为国博观众讲述着广州扬帆通海两千年的“海丝”故事。近期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展出的“四海通达展也通过22城31馆的海丝文物共同讲述海丝历史。

广州地处中国大陆的南方,位于珠江出海口,濒临南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居于南海之滨的南越人祖先,就已利用舟楫之便,在东南沿海巡游并已涉足到太平洋群岛,从事季节性的生产活动。

秦平定岭南之后,建番禺城,为广州这一重要港口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汉中期,汉武帝平定南越后,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开启了持续两千多年不断繁荣发展的悠久历史。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让我们对秦汉时期广州对外贸易、交流的许多细节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广州秦汉造船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中国已拥有庞大的造船工业和先进的造船技术;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石构建筑与西方建筑有相似之处;广州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熏炉,其中焚燃的香料主要来自海外;南越王墓的银盒、焊珠金饰、乳香、非洲象牙等都是极富特色的早期海外舶来品。南越贵族墓葬中大量出现的托灯胡人俑和玻璃饰品,也是海外交通贸易活动的重要物证。


船纹铜提筒

提筒腹部中间的主体纹饰为四只首尾相连的海船。从图案中能够看到此时已经有了水密舱、舵和风帆。四艘船均有五个或六个船舱,船舱内满载战利品,有一舱内满是铜鼓。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水密舱海船图。

铜提筒上的这幅海船图、墓葬中出土的诸多海船模型明器以及1975年广州发现的秦汉造船工场遗址,均证明了两千多年前的广州已拥有相当规模的造船能力与先进的航海技术水平。

船纹铜提筒 南越王博物院藏

船纹铜提筒上船纹摹本


金花泡

装饰品。南越王墓共出土39枚金花泡。这些球面形的泡体上饰有9组图纹,都是用金丝和小金珠焊接而成的。这种焊珠工艺与中国传统的金银细工不同,而与西方出土的多面金珠上的小珠焊接法相同。

据国外学者研究,焊珠工艺在公元前四千年时的两河流域乌尔第一王朝时已出现,随后流行于古埃及、克里特、波斯等地,亚力山大东征以后传到印度。南越王墓出土的蒜瓣银盒和金花泡饰、器形与制作都与中国传统的金、银器工艺迥异,其来源很可能同当时的海上交通线有关。

金花泡南越王博物院藏



琥珀煤精玛瑙石榴石红玉髓费昂斯珠串饰


装饰品。煤精与琥珀皆为有机质宝石,瓜棱形珠具有西亚风格。费昂斯指原始玻璃,在外观和原料上都与玻璃相似。它的制作工艺是先成型后烧结,不同于玻璃先烧融后成型。广州汉墓里出土的费昂斯珠,无论是化学成分还是器型,都具有西方风格,应从海外输入。

琥珀煤精玛瑙石榴石红玉髓费昂斯珠串饰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八棱石望柱

八棱形石望柱南越王博物院藏

建筑构件。受古希腊、波斯文化艺术影响,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印度石窟和佛塔等流行使用八角形石柱。南越国宫苑大量使用八角形石柱、八角形石望柱,应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受到印度文化影响的结果。


乳香

乳香南越王博物院藏

树脂类香料,用于熏香。这些乳香出自南越王墓西耳室,原盛装于一漆盒内。乳香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主要产于阿拉伯半岛和红海沿岸。从南越王墓的发现来看,至迟在西汉初期,乳香已传入中国。



陶俑座灯

陶俑座灯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灯具,又名托灯俑。广州西汉晚期墓中开始出现陶质托灯俑,东汉墓有更多发现,这些或头顶,或手托灯盘的俑,体貌特征与汉人炯然有别,被称为“胡人”。俑的形象皆跣足,多数深目高鼻,捏出或划出络腮鬍须,也有的宽鼻厚唇,有的带耳环,有的缠头巾,外貌及装扮体现了不同族属、人种的特征。广州汉墓出土的俑座灯位于主人棺具的前后处,很可能是汉代达官富人来自海外的家奴的形象,为其主人掌灯。


往期精选

“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

丝缕玉衣、“万岁”瓦当等珍贵文物将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海宇攸同 |三大考古发现见证蕃禺都会

海宇攸同 |南越王墓首次“”出差的五件文物





撰稿/编辑:黄巧好
审校:章 昀|审定:王维一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