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深度报道 | 谁是中国艺术市场的“新驱动”?

  • 收藏拍卖杂志
  • 2022年12月21日06时








北京、上海、香港,作为艺术品市场的几大重镇,聚集了主要的拍卖企业和市场资源。不过,传统艺术市场的秩序、市场模式,包括市场的核心价值都需要不断找到新的驱动力。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的艺术市场发展迅速,不少来自上海、北京的各方艺术资本已经在试水。未来,艺术消费的放量在哪里?谁是中国艺术市场的“新驱动”?

2021年度画廊展览分布区域(雅昌艺术网发布)


一级市场,大湾区增幅明显


根据2021年度画廊展览分布区域,北京地区展览活跃度较高,其次是上海地区,香港地区在2021年度画廊展览活跃度较低在全国其他地区,如深圳、广州、成都等地,展览活跃度也不低。尤其是今年的大湾区,近一两年来,有至少10家新的画廊涌现,如万一空间、红树林画廊、飞地艺术空间、摩天轮画廊、彭画廊等,使得这一区域的画廊展览在2021年度数量陡增,占到了全年的5%左右。同时,来自上海、北京的各方艺术资本已经在试水、开掘湾区市场,比如上海老牌艺术博览会“ART021”挺进深圳,举办“深圳 DnA”艺术博览会,主动开发湾区艺术市场洼地。


2021年全国各区域成交额份额图(中国拍卖行业协会(CAA)发布)


二级市场,“1+3”格局稳定


根据《2021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显示:2021年,北京与杭州、广州、上海四地依然占据全国市场的主要份额,达95.4%。其中,北京地区达76.66%。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具备文物拍卖经营资质的企业共计680家(含暂停资质企业),总量较上年增加76家;相关从业人员新增至3719人。其中,北京、上海、广东三地企业数量共计新增67家,分别达到了307家、69家、54家。


不难看出,京津、长三角、珠三角是当前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重镇,而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活跃,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底蕴息息相关。不少拍卖机构也开始试水大湾区,“北京保利拍卖 2021(深圳)精品拍卖会”以总成交额4.02亿元圆满收官,点燃大湾区文物艺术市场。


以上数据显示,大湾区在中国艺术市场的分量比重逐渐增加。能否成为中国艺术市场的“新驱动”?我们看看美术馆馆长、艺术家、藏家、策展人怎么说。采访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01

美术馆&艺术家



王绍强 广东美术馆馆长



王绍强 :机构各正其位,联合激活不同圈层



《收藏·拍卖》:经常有人会拿广州(珠三角)和北京、上海来做比较,在你看来,目前珠三角或大湾区是一种怎样的艺术生态?


王绍强:从当代艺术的发展来看,广州和北京、上海三个城市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与发展方式,而这些不同的艺术特点也与城市本身的调性息息相关。自1979年的“星星美展”与之后其他重要当代艺术运动起,北京都是中国早期当代艺术的主要阵地。近些年,北京依托798、草场地等众多艺术园区与独立机构,完成了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更新,在当代艺术上的综合性较强。作为中国最早推进发展创意产业园区的城市,上海的当代艺术也脱离不了其独特的海派文化特征,在当代艺术形态上更与国际市场接轨,市场活跃较高,是当代艺术收藏、交易的重镇。


而广州,或者说大湾区城市群,是广府文化的典型代表。地理上的特殊性使广府文化处于一个远离中央文化中心的位置,形成了相对北京、上海较为边缘且独特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趣味。即便改革开放后,广东当代艺术看似是在新的中西交流文化情境下成长的,但从艺术生态现象来看,广府文化独特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趣味是无法绕开的环节。


大湾区的当代艺术形态具备了广府文化中务实、开拓的特性,所以相对较少着眼于宏大叙事,而更关注周边寻常巷陌中的烟火气和市井气。正如广东美术馆的历届品牌展览“广州三年展”所呈现的——以国际化、全球化的形式进行大湾区的“本土社会史叙事”。当然,也因为这种独特的本土性,珠三角至今还没出现像北京798、上海M50等富有影响力的艺术聚集区。在相对务实、重商的文化氛围内,许多独立艺术空间和机构都显得更为“亲民”,甚至有一些隐匿于居民楼和写字楼中,与周围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相融。因此,大湾区的艺术生态相比上海、北京来说,从分布形式上更为独立、更亲近民众、更具有“社区性”。


2021年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现场王绍强作品


《收藏·拍卖》: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目前湾区的艺术生态是不健全的,作为一名馆长同时也是一名艺术家,应该如何客观看待这些问题?


王绍强:大家所说的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大湾区当下的艺术生态存在的问题是这一区域向现代性进程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部问题。同时也是这一区域长久以来的文化特性所折射出来的问题。每个地区的艺术生态都会有自身的问题,我们的眼光不能只停留在“问题”上,而是要清楚地知道我们在当前的格局之下,应该去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


就广东美术馆而言,对广东美术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研究一直是我们的学术核心。这一方面是以展品收藏、展示与陈列为物资基础;另一方面,关键在于从展品与文献中梳理学术史实,从而丰富当下的艺术创作资源,为新一代广东美术家提供文化互动的可靠文献与平台。另外,对于当代艺术的关注,也是广东美术馆一贯的工作。我们自建馆起就开始构建自己的当代艺术研究及收藏模式,从本土语境出发进行收藏、展示和研究,构建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史学框架。落实到展览中,我们持续推进“广州三年展”“广州影像三年展”,同时也进行当代青年艺术家、青年策展人的扶持,包括7号空间——青年艺术家学术提名展、广东省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等。与此同时,我们也注重大湾区内各艺术机构的联动以及与地方美术馆的交流,比如“第六届广州三年展”期间,我们在广州及周边城市的民营美术馆和学院美术馆等设立分展场和平行展,此举正是旨在交流、合作与联动,共同带动整个区域的艺术氛围与发展。


7号空间 | 广东美术馆青年艺术家学术提名展·第二十三回“缪斯的面纱——叶帆、汪紫菱、莫芷作品展”2022年


7号空间 |广东美术馆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 杨小满个展


《收藏·拍卖》:在你看来,大湾区各个城市跨区联合发展将会面临何种问题?


王绍强:目前大湾区内各个城市的艺术发展面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港澳地区在国际交流方面更具有优势;而深圳在艺术创新、藏家、市场方面更活跃;广州更着重艺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佛山作为后起之秀逐渐在当代性、社区性方面走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大湾区内的地方城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仍然依傍地区文化,脚踏实地进行着各自方向的实践。


广东美术馆近年来与港澳、深圳、佛山等地方的美术馆,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联合的探索,今年我们筹划的“臆象──粤港澳当代水墨艺术谱系(2000—2022)”走进了澳门;而在藏品、学术资源等方面更是与深圳和佛山等地的美术馆,有长期的交流合作;我们也在积极推送广东省美术馆协会的运作,带动各个地方美术馆的力量共同发展。


在这个跨区域联合的过程中,由于各地政策、资源、工作方式等有所不同,确实需要进行合作模式的探索与沟通。但也要看到,正是由于差异,造就了实现优势互补的契机。同时,联合发展还需要强有力的参与者进行引领,才能更好地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生态特点,整合松散的地区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和扶持发展。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现场


《收藏·拍卖》:在你看来,艺术家或者机构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和地域政策优势,把握好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机遇,继而带动艺术文化与商贸、科技、金融圈相汇?


王绍强:在今天的语境下,在文化艺术、哲学、人类学、科学,甚至经济、商贸、金融等学科更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整体的今天,艺术已经远远超越了其对自身的定义和范畴,而一个良好、完整的艺术生态系统,确实需要这些不同领域的共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相对开放的氛围,不缺艺术资源,而各地亦有不同程度的政策扶持,重要的是,不管是艺术家、管理者,还是画廊、美术馆、博览会、拍卖机构等各类型的艺术机构,都需要进一步在当前复杂的链条中,各正其位、各谋其职,方能带动和激活不同的圈层。


从艺术家的角度而言,立身之本是需要更纯粹地专注于创作,让自己的作品能够引领时代、构建广东的当代艺术甚至代表中国的当代艺术,让我们的艺术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都更加具有话语权。对于画廊、美术馆、博览会、拍卖机构等艺术机构来说,应该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包括艺术的研究展示、藏家的培养、艺术品的鉴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艺术生态体系并维持其中的平衡。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湾区会迎来文化艺术的“春天”。



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


收藏·拍卖》:随着“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封顶,广东美术馆新馆的建设进入崭新阶段,未来广东美术馆将在大湾区文化版图或大湾区艺术生态中发挥何种作用?


王绍强: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作为文化强省重点工程“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广东美术馆新馆预计将于2023年建成,力求打造全科的、面向未来和国际的艺术场馆,以固定陈列、自主策划与全球多个机构合作联动的方式,推出丰富多彩的展览项目,力争将广东美术馆打造成展示大湾区文化形象的一张“新时代文化名片”。


白鹅潭新馆以“国际知名、亚洲一流、国内领先”为目标,努力构建成彰显广东特色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在学术定位上,新馆将以广东近现代美术史研究为基础深化馆藏经典研究,以聚焦国际当代艺术发展生态为视野加强当代艺术研究,逐渐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美术馆。值得一提的是,新馆将在原有的功能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区域性美术馆的本体功能,以文化立命,传承和激活湾区文化之根本,打造体现岭南传统文化特色的固定陈列展示,深化当前美术馆体系在固定陈列方面的探索。二沙岛老馆主要以“中国近现代沿海美术,海外华人美术,中国当代美术”作为学术研究方向为市民提供展览服务,并建成立足广东、面向海外、服务全国的华南艺术品修复中心,同时加强公共教育和少儿培训事业,在功能上完善和补充大湾区艺术生态的链条。


未来广东美术馆“一区两馆”的格局规划,将实现“一区两馆”互补互动,向国内和国际社会展示广东当代美术建设的丰硕成果,为推动广东文化高质量发展,推进广东文化强省战略建设贡献力量。


白鹅潭新馆效果图



02



策展人&评论家



冯博一 知名策展人、评论家



冯博一: 大湾区毋需复制另一个北京上海



《收藏·拍卖》:谈一下你对大湾区艺术文化建设的看法。


冯博一:在大湾区城市化建设进程中,除了经济发展以外,文化艺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然是一个重新打造的湾区概念,就不能照搬以往的认知和方式,在公共区域建立一些艺术建筑中心,或者放一些雕塑、装置作品等都是老一派城市文化建设的做法,都还停留在城市美化的层面。城市文化建设要真正地深入人心,这就涉及如何认知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不是冷冰冰地放一些作品在公共空间,也不是起多少座城市地标建筑,而是结合城市微细胞,让艺术与公众(居民、社区)更直接发生共情关系。这意味着城市要跟更多的艺术家、艺术从业者来共同发声,结合本土文化,形成一套自己的审美系统,形成自己的城市调性,既要有全球化的视野,也要有在地性,才能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否则千遍一律,跟以往没有什么区别。


2021年首届 DnA SHENZHEN 现场


《收藏·拍卖》:似乎在珠三角做艺术都需要很谨慎?深圳这几年的成长变化,会不会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考和方向?


冯博一:文化积累、艺术生态和市场培育一直是长跑,不是今年生产明年就能卖后台就能挣钱的事,深圳这两年为什么活跃了,那也是多年文化沉淀带来的变化,上海艺术生态有今日面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深圳与北京、上海最大的区别就是收藏群体、艺术机构都非常的年轻,这与这座城市的特质有很大的关系:深圳是新兴的移民城市,所以他们对文化艺术的包容度和接受度很高,或许这与深圳自改革开放以来便形成的“下海”文化相关,城市文化中也有着很强的商业基因。这两年我们觉得深圳活跃的原因是,深圳涌现了不错的画廊和博览会,但其实延续的还是北京、上海的模式,这是远远不够的。利用现有资源养成自己的文化特质是深圳的正在进行时,第一,深圳有很多移民艺术家,新型移民文化能不能形成深圳本土的特色?第二,深圳挨着香港、澳门,这个地域优势和港澳文化元素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


深圳的变化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思考,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养成自身特有的文化艺术体系?要形成一个具有自己审美特性、个性的市场,各个领域的从业者应该建立一个直接沟通合作的关系,决策者要多听取馆长、研究者、策展人、评论家等专业人士的意见,比如深圳坪山美术馆的崛起就是一个可借鉴的案例。



03




藏 家



杜杰 收藏家、投资人

广东时代美术馆董事、北京木木美术馆理事



杜杰 :湾区藏家低调务实,但品位包容



《收藏·拍卖》:你之前在大湾区市场上收藏过作品吗?大湾区藏家是个怎样的群体?似乎这边的藏家活跃度不是特别高?


杜杰:我从2017年开始在香港、深圳、广州多地画廊都有收藏过作品,比如从维他命画廊收藏香港艺术家白双全的作品,从广州本来画廊收藏了闫冰的作品,2020 年起在深圳万一空间收藏了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大湾区在资本这个层面上有很多藏龙卧虎的藏家,但在当代艺术收藏方面良莠不齐,他们不会像北京、上海藏家那样那么明显的圈子化,他们参与过很多古代艺术的收藏,比如古代瓷器、书画、家具、佛造像等,当然,他们当中不少人现在也开始对当代艺术感兴趣。时代美术馆辖下的一个机构——南方收藏家联合会,这里很多藏家会在北京、上海的画廊购藏作品,有部分还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和慈善拍卖。去年9月下旬深圳做了首个收藏家展览《另一种注视——深藏者们》,这个展览几乎囊括了深圳大部分的藏家,他们对当代艺术的关注有深有浅,有的人还是处于积累的阶段,有的已经研究得非常专业和深入,有的考虑艺术作品的金融投资属性更强一些,但有的更关注作品与精神的交互感。这群收藏者虽然低调且务实,但他们的收藏品位就像这座城市一样,包容、自主、奉献、愿意探索。


大湾区年轻艺术家 彭立彪作品( 杜杰藏)


《收藏·拍卖》:据你观察,这几年珠三角或者大湾区的艺术市场有了哪些成长?


杜杰:从2016年我第一次参加艺术深圳到今天,整个大湾区或者说深圳已经从当代艺术沙漠逐步走向艺术绿洲,当中可能有些曲折,2016—2017年比较活跃一些,2018—2019年又沉寂下来,2020年疫情之后再次开始活跃。以艺术深圳为例,今年已经是第十届,我从第四届就开始关注,当时在国内线下博览会并不是特别多的情况下,艺术深圳还是邀请了很多北京、上海的一线画廊来参加。经多年积累和沉淀,参展的专业画廊和深圳当地艺术机构越来越多,特别是近三年,市场的活跃度比疫情之前更活跃一些,消费氛围也浓厚了很多。这两年有外来博览会的加入,竞争性更促进了博览会服务专业性的成长,这大概是6年来我所观察到的湾区艺术市场的变化。


大湾区年轻艺术家陈露露作品 (杜杰藏)


《收藏·拍卖》:本次采访中,策展人冯博一提出“大湾区不需要复制另一个上海或者北京市场”,作为藏家,你对一个新兴的市场会有怎样的期待?大湾区有没有可能成为中国又一个艺术中心?


杜杰:从客观条件上看,大湾区没办法也不需要复制另一个北京和上海,北京和上海有着各自的文化基调,而大湾区有着大量优秀的设计师,包含工业类设计、服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等各个领域,这么多设计师的沉淀与上海、北京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看到深圳正在逐渐形成当代艺术与设计结合特点的艺术氛围。


至于未来能不能成为中国又一个艺术中心,我觉得是有希望的,但还需要时间沉淀,有可能10年、20年,深圳现在走的方向让我们看到了曙光。我希望深圳或者大湾区能有更多的艺术类院校,它们将成为未来艺术核心的成长力量。伴随着时间的沉淀,再加上有大量民间艺术机构出现,会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当代艺术生态和市场的发展。


2021艺术深圳现场


《收藏·拍卖》:你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有提出“良好的艺术生态一定是靠藏家、艺术家和画廊共同建立的”,你一直有支持美术馆与非营利机构的运营,在你看来,藏家应该如何积极参与到大湾区艺术生态构建中来?


杜杰:藏家对艺术市场的推动力量一定是举足轻重的,藏家做出的任何一次购买行为都会对当地艺术生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有更多的藏家关注当地的艺术活动、展览,能够积极购买艺术家作品尤其是年轻艺术家作品,这是对艺术生态构建最大的支持,因为年轻人才是这座城市和湾区的未来。


其实构建大湾区艺术生态,最困难的是改变大湾区很多人的消费价值观。在珠三角地区很多人愿意花几百万元买车买酒,却不愿意为艺术品买单。如何让大家喜欢和将收藏当代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将物质拥有转化为精神拥有、文化消费,这需要艺术家、艺术机构、画廊、藏家等一同努力去转变大家对生活方式、消费价值观的认知,而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编辑|余一
校对 | 嘉琪
图片|广东美术馆、藏家、策展人、DnA SHENZHEN、本刊资料库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官方视频号

带你现场看展


·

·


往期精选

·

·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