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砖上万象 画像砖上的古人生活(五)

  • 高古瓷
  • 2022年12月09日08时

砖上万象

LOVE LIFE


Hua Xiang Zhuan


画像砖题材内容主要有5类:①墓主经营的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如播种、收获与弋射、桑园、采莲、井盐生产、市集交易、践碓舂米、酿造等。②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车骑出行、尊贤养老、讲学授经等。③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楼阙、宅院、粮仓、庖厨、宴饮、乐舞百戏等。④神话故事,如伏羲、女娲、西王母、仙人六博等。⑤描绘社会习俗方面的内容,如社日期间树下成群男女相会的高图,反映了一种原始风俗的遗痕。


庄园坞壁


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每千家为一堡,堡民边耕边守,是为坞堡。西汉末年,时局动荡,河西的官僚、豪族、地主设防自保,故坞堡作为一种自保的形式大量出现,能够有效的进行生产组织与防御入侵,其主人则是当时具有一定权力与经济实力的汉族豪强地主。坞堡是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豪族共同体的建筑象征,也是当时社会基层政权组织的权力中心。坞壁内的居民实行宗族聚居的形式,也有以乡党关系聚居的,以及其他流徙人员被吸纳进去的。


庭院画像砖

魏晋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1999年甘肃省高台县许三湾古城遗址西南墓群出土

长39.5厘米,宽19.5厘米,厚4.5厘米

砖面正中绘一门楼,门楼正脊两角上翘,有双门扉,左侧绘忙于庖厨的女婢,门楼内似有两人,画面右侧立一人。与河西地区坞堡建筑不同,该砖所绘庭院样式在汉画像石、砖中更多见。内蒙和林格尔东汉墓、山东曲阜汉墓、四川成都羊子山画像砖墓中都有庭院题材的画像,不同之处在于内蒙、山东、四川出土的庭院题材画像使用鸟瞰与散点透视结合等方式,力求表现出庄园庭院全景。砖原位于墓前室南壁下层。


坞堡、人物画像砖

魏晋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2002年甘肃省高台县许三湾古城遗址东南墓出土

该砖绘有白底,中间绘一帷帐,帐顶以土黄色为底,上绘云气纹,帐内有二人对饮,似为墓主人夫妇,男墓主着红衣,女墓主着石绿色襦裙。帐外左右各站一人,左侧男子头戴冠着袍服,右侧女子面上有“的”。“的”是约三国时期出现在女子面部的一种妆饰,“以丹注面”即用红色点于嘴角两侧。


坞堡射鸟画像砖

魏晋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2001年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出土

长42.5厘米,宽21厘米,厚6.5厘米

该砖左侧绘一坞堡,坞堡正中有门,墙上设有垛口。坞堡外绘一高大树木,树枝上有两只黑鸟停留,树下男子正在引弓射鸟。射鸟是承自汉代画像的重要题材,学者们对此题材的观点主要分为射爵求官与祭祀,另外还有驱鸟、获鸟、礼仪性射鸟等观点。该砖原位于采桑与牛耕之间,采桑与牛耕都是春季重要的农事活动,按《四民月令》记载,清明“治蚕室”、谷雨“蚕毕生”妇子需“勤其事”。春季地气始通应耕地,夹在其中的射鸟图或是为了驱赶桑树上的鸟,或是为开春气、通万物的礼仪性射鸟行为。坞堡是汉晋时期边疆农村常见的一种建筑,它用于司守望,坚壁清野,御寇防贼,抵御外族入侵,对稳定边疆,保证兵民生产生活起了很大作用。


“坞”字画像砖

三国·魏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

一级文物

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1972年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魏晋1号墓出土

长34.5厘米,宽16.5厘米,厚5厘米

砖四周勾红色边框,绘有城门,上建谯楼,城墙上筑雉堞,坞外有树木、牛马羊等。砖面上题“坞”字。砖原位于墓前室西壁北侧。


东汉三国时期的地主田庄多以坞、屯、壁、堡、垒、营、寨等军事建筑的形式出现,整个坞、壁居民的生产与生活,往往是合而为一的,表现为田庄的生产者既是其主人的佃客,又是其主人的家兵。这种大户苞荫是坞堡组成的基础,若逢战争立即可以形成一支由宗族、宾客(荫户)组成的武装队伍。


坞堡守卫画像砖

魏晋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甘肃省高台县许三湾东墓群出土

该砖左侧绘坞,坞平面为方形,四周有高大的墙垣,四隅有方形角楼,用以瞭望和防御。右侧有着红衣、白衣二人执戟而立作守卫状。


坞舍壁画砖

现藏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

东汉晚期,战乱不止,各地豪强地主乘机兼并土地,截取劳动力,迫使他们变成具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的私附和部曲,建立起所谓的壁、坞、堡、垒的地主庄园,横行乡里,割据一方。


《晋书斟注·元帝纪》注说:“永嘉丧乱,中原残荒,堡壁大师,数不盈册,多者不下四千家,少者千家百家”。


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出现这种典型的地主庄园,以及五凉割据政权的建立,就是在这一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


坞舍壁画砖

现藏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


帐居画像砖

魏晋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2002年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出土

长42厘米,宽21厘米,厚6.5厘米

该砖以红、黑两色描绘帷帐,帐内有一男子身着袍服坐于榻上,旁立一侍者端盘侍奉。穹庐即庐帐,鲜卑、羌都有居穹庐的传统,这可能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普遍用品。坐于榻上的男子或是墓主,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了汉代常见的榻上人物画像,使之成为墓主画像的一种标准范式。


女子归家壁画砖

魏晋

一级文物

现藏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出土

长34.5厘米,宽17.5厘米,厚4.5厘米

砖绘一少女,披发,身着红领缘,黑红相间花边的大华毡,缓步走向前方位于群山之间的穹庐,穹庐帐中立一鼎,人物表情凝重,心事重重,似乎离别的伤感还在心中徘徊。女子披发着华毡,当为羌族女性。


穹庐壁画砖

具有异域少数民族风格的建筑造型也出现在画像砖上,如穹庐是鲜卑、羌族的典型住所。


门阙仕女画像砖

魏晋

现藏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

甘肃省酒泉市石疙瘩孔墓群出土

砖呈梯形,上方彩绘门阙,下方绘梳发髻、着交领的女子。


辕门图壁画砖

魏晋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甘肃省高台县许三湾东墓群出土

长40.5厘米,宽20厘米,厚6厘米

图像绘辕门形象,围墙原木构筑,正面开门,院落内设多重区域,有望楼,正中树高杆旗帜。十六国时期战争频繁,坞堡、辕门等有军事防卫特征的建筑反映了动荡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河西地区的豪门政治与庄园经济特色。


操练画像砖

东汉

现藏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

1972年甘肃省酒泉市下河清乡五坝河东岸墓葬出土

砖上绘两男子操练的场景,左侧男子开弓步舞戟,右侧男子拉弓预射。二人束发右衽,面部着重绘出高鼻,与汉人样貌有异。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匈奴昆邪王降汉,以匈奴地为武威、酒泉郡,四万余众匈奴内迁至五属国,至东汉,酒泉郡仍有羌、胡人与汉人杂居。


回纹铺地方砖

魏晋

现藏酒泉市博物馆

河西魏晋墓葬中,一般甬道与墓室内都铺有方形模制地砖。这块正方形模印砖印有“回”字形连续图案。


回纹铺地方砖


火焰穿壁纹铺地方砖

魏晋

现藏酒泉市博物馆

2013年甘肃省酒泉市南石滩墓群出土

模制铺地方砖,面印有十字穿壁纹。沿对角线排布的两组线条与中央的同心圆交叠穿过。十字线条将方砖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内有升腾的火焰纹饰。砖四角有三重弧线,与另外三块相邻的砖拼合后成为新的十字穿壁纹。十字穿壁纹在东汉画像石中多以二龙穿过玉璧的形式呈现。在西汉、秦代的宫殿中也出现过二龙相交于玉璧的纹饰。


神兽纹铺地方砖

魏晋

现藏酒泉市博物馆

2013年甘肃省酒泉市南石滩墓群出土

正方形模制砖,沿对角线排布的两组平行线相交于中央的同心圈内。砖面被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有龙、神马、朱雀和神鹿纹饰。


神兽纹铺地方砖

魏晋

现藏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

正方形模制砖。砖面正中间是两个同心圆,对角的两组三条平行线从同心圆内呈“十”字形交错穿过,将方砖等分为四个三角形的区域。


桃形纹铺地方砖


缠枝图画像砖

西晋

三级文物

现藏酒泉市博物馆

甘肃省敦煌市佛爷庙湾出土

长31.5厘米,宽15.5厘米,厚6.5厘米,重5千克

画像砖侧面以黑色涂底,四周为褐色边框,黑底上以白彩和红彩绘勾叶花蕊纹。该纹饰整体呈“S”形,纹饰顶端以红、白彩组成花点纹。该类画像砖位于藻井砖周围,起到了修饰和固定中央藻井砖的作用。


在墓室当中的照墙之上,与彩绘画像砖和仿木斗拱造型砖组合的横砌立砖与顺砌立砖砖面上均饰有辅助装饰纹饰。其作用主要为分割主体画像砖,为墓室起到装饰点缀的作用。其中绘于顺砌立砖砖面上的纹饰为一种,即“X”形纹饰;绘于横砌平砖砖面上的纹饰有七种,分别为三角纹饰、旋圈纹饰、花点纹饰、勾叶花蕊纹饰、草叶纹饰、云气纹饰、几何纹配勾点纹。该类饰有辅助装饰纹样的分隔类画像砖与彩绘画像砖、仿木构件彩绘砖以及其他图案砖、造型砖雕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墓室内丰富多彩的照墙壁画。


三角纹画像砖

西晋

三级文物

现藏酒泉市博物馆

甘肃省敦煌市佛爷庙湾出土

长26.5厘米,宽15.5厘米,厚6.5厘米,重4.9千克

纹饰绘于画像砖侧面,白边朱底,呈三角形,朱底上以白彩缀以梅花点。结构规整、简洁,在墓室中起装饰作用。


八鸟朝阳彩绘藻井砖

魏晋

现藏武威市五凉文化博物馆

长38厘米,宽35厘米,厚5厘米

砖以白色为底,在砖的最外部先以墨线勾勒出一方形边框,正中以黑红二色绘出圆形井心,井心内为一飞鸟。飞鸟除嘴部涂朱外,通体黑色,其个体较大,双翼舒展,尾羽略张,呈空中飞翔状。井心外为柿蒂纹。柿蒂纹四出呈十字形,花瓣分二层,外层花瓣较大,内层较小,以二色涂染。外层白色,内层朱红色。柿蒂形花瓣内各绘一半圆形,半圆形内绘四瓣花。在柿蒂纹周边还绘有八只向中心疾飞的飞鸟。飞鸟皆长颈,双翅前耸,周边亦装饰有四瓣花。该砖上所装饰的金乌(或三足乌)、柿蒂纹、朱雀等纹饰图案,明显受到汉代中原地区升仙思想影响,也是魏晋时期河西地区人们精神的浓缩与观念的载体。它的发现,为了解魏晋时期河西当地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藻井莲花图画像砖

西晋

三级文物

现藏酒泉市博物馆

甘肃省敦煌市佛爷庙湾出土

长39厘米,宽39厘米,厚6.5厘米,重14.55千克

砖体正面呈方形,绘以藻井莲花;莲花正中为莲房,对称延出八叶莲瓣。莲尖端之间隙四面分别填绘凫、鱼,两端分别以数道弧线间隔(现已无法辨认),整体色彩极为艳丽。


莲花,又称为荷花,在中国古代,又名为芙蕖或芙蓉,生长在沼泽污泥之中。


在古希腊传说中,有所谓的“食莲人”,人吃下这种莲子之后,就会忘了一切烦忧。古埃及则将生长在尼罗河的睡莲,视为神圣的象征,因其从正上方俯瞰的形状,圆如太阳,再加上其朝开夜合的性质,从而被视作太阳的象征。在印度古代,莲花象征女性的生殖力量,代表多产、力量、生命的创造,更是丰熟、幸运、繁荣、长寿、健康、名誉的代表。而产生于印度的佛教,早在阿育王时期,便将莲花视为象征物之一。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代表“净土”、象征“纯洁”,且寓意吉祥。现如今被设计成印度国徽的阿育王石柱,其柱头被分为上、中、下三段,最上一层雕刻了四个面朝四方的雄狮,中层则刻有四个被象、狮、牛、马隔开的法轮,最下层为覆瓣莲花。阿育王石柱上的莲花形象代表了佛教艺术中印度莲花式样的基本形态,这一样式也正是敦煌壁画中北朝时期平綦莲花的基本象征。


莲花图画像砖

西晋

一级文物

现藏敦煌市博物馆

1995年甘肃省敦煌市佛爷庙湾39号墓出土

长38.5厘米,宽38.7厘米,高6.3厘米

此莲花砖是39号墓藻井,画面正中绘莲蓬,对称外延出八瓣莲叶。莲瓣尖端外围空隙处绘有凫、鱼等。藻井莲花色彩艳丽,画砖底涂黑色,莲瓣红白相间,凫、鱼墨线勾勒轮廓,内中施红白两彩,效果对比强烈。莲花系佛教的代表图像,西晋墓葬中出现莲花藻井,表明了佛教在东渐过程中对本土文化的影响。


彩绘斗拱雕砖

西晋

二级文物

现藏酒泉市博物馆

甘肃省敦煌市佛爷庙湾出土

长31厘米,宽16厘米,厚6.5厘米,重2.9千克

此砖以仿建筑斗拱而制,整体呈“U”字形或“山”字形,砖体正面以红褐色为底,并用白彩绘勾叶花蕊纹饰。该类砖雕与彩绘画像砖以及其他图案砖、造型雕砖相结合,构成了整个照墙,起到了装饰墓室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斗拱被认为蕴含着特殊含义。“斗”即指“北斗七星”,“北斗七星”方位的移动,则代表着四季的更替,而古人通过观察星辰运转的轨迹来判断四季,从而进行农业活动。在造型方面,拱的两端对称弯曲并向上翘起,像极了农夫耕田所用的犁。这张模仿日常生产工具的造型手法离不开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不仅广受欢迎还具有吉祥的含义。因此在古代,斗拱的使用往往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森严的等级体系。在墓葬中斗拱雕砖形制的繁杂与花纹彩绘的精美程度,可以直接反映出主人生前社会地位。


斗拱,亦作铺作、斗科。即由斗、拱、昂组成,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称为“斗拱”。所谓“斗”,即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拱下方的称大斗,坐斗上承受昂翘的开口称为斗口,斗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名称也不尽相同。而在柱与梁之间因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与椽,古代工匠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的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称为“拱”。拱的基本形态是矩形,也有表现为曲线、折线或曲折线混合形。“昂”则为斗拱中斜置的构件,其杠杆作用。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繁杂。按使用部位划分,可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身科斗拱。


斗拱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实物可以验证,最早可见于西周时期青铜器之上,战国时期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葬壁画,都能看到早期斗拱的具体形象。《礼记·明堂位》记载:“山节藻棁……天子之庙饰也。”《礼记·礼器》唐孔颖达疏:“山节,谓刻柱头为斗拱,形如山也。”《明史·舆服志四》:“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上述古籍中,分别对斗拱的形制、内涵、作用进行了简单的记录。斗拱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承上启下,传递荷载。斗拱一方面对屋的承载有一定的承托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了柱子与梁、枋、椽的有机结合。造型优美,装饰性强。古代匠师们对斗拱的造型除满足承力和传力的实用功能外,还从审美角度将斗拱制作成了美化建筑物的装饰品。


生活用具


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荀子·礼论》曰:“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终始一也。”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墓室作为死去墓主人的居所,陪葬一些日常生活起居用品及墓主人生产生活用具就显得尤为重要。墓室中,有不少以生活用具为题材的画像砖,如“卧具”、“亭灯”、“炭炉”、箱、刀等。


“卧具”画像砖

魏晋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甘肃省高台县许三湾五道梁墓群出土

长40厘米,宽19.5厘米,厚5.5厘米

画面用白色涂底,左上角墨书“卧具”二字点明所绘内容。画面中央用墨线勾勒出床的形态,以底部四根折线表现床腿,床上有一红色长方形图案,应为床垫或被褥,反映家居生活的一角。


“亭灯”、“炭炉”画像砖

魏晋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甘肃省高台县许三湾五道梁墓群出土

长39.5厘米,宽20厘米,厚5厘米

画面以墨线绘两个“豆”形器,底座涂黑,柄饰网格纹,柄上以墨线绘盘。左图盘上以红色绘灯火焰,灯右旁红笔书“炭炉”;右图盘上以红色绘灯火苗,右旁也用红笔书“亭灯”。灯是从食器的豆演化而来,《尔雅·释器》谓:“瓦豆谓之登。”画像砖中所绘为豆形灯,上有盘,下有座。豆形灯只能燃一柱火,所谓“亭”应取亭亭玉立之意。炉在汉代以来有取暖和熏香的作用,由榜题“炭炉”可知,此炉用于烧炭取暖。该画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场景。


豆画像砖

魏晋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南墓群出土

砖面以白垩涂底,饰红色边框,中间用红色颜料绘两个并排放置的带座高柄豆,豆上放置圆形物品应为供品。这类题材的画像砖经常出现在墓室后室。


束帛、供品画像砖

魏晋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南墓群出土

该砖位于墓室后室。画面两侧各彩绘一束绢帛,中间有一豆,上面摆放供品。


兵器、箱柜画像砖

魏晋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2号墓出土

画面上方绘两柄环首刀,有鞘。画面下方为两个箱柜。


仕女开箱画像砖

魏晋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出土

长42厘米,宽21厘米,厚6.5厘米

砖面先以白色饰底,后以红、黄、墨彩绘画。画面绘一女子,束高髻,面颊饰红,上身着绿色上衣,衣领、袖口为朱红色,下身着灰色裙子。女子面前放有一黑色饰以红色花纹的大箱子,箱中以朱红色表示箱中之物,应为衣物之类的物品,女子一手揭箱盖,一手在箱中取物,颇具生活气息。


画中女子五官清秀,妆容别致,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额间与两颊上各饰一点朱砂迹。额间的朱点形似花钿,花钿是将金、银、珠、翠等材料加工成薄片后,剪成花鸟等形状,贴于女子额头、眉心乃至眼角的饰物,流行于唐宋。女子脸颊上的两个朱点,可能是一种名为“旳”的妆饰。 “旳”妆大约起源于三国时期,刘熙《释名·释首饰》 曰:“以丹注面曰‘旳’,‘旳’,灼也”,即用红色点于嘴角两侧。


仕女开箱画像砖

魏晋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墓葬出土


人物开箱画像砖

魏晋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甘肃省高台县许三湾东墓群出土


仕女图画像砖

魏晋

一级文物

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1972年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魏晋墓出土

长40厘米,宽20.5厘米,厚6.5厘米

砖面以白垩打底,墨线勾勒轮廓。二妇人挽髻,圆脸,细眉大眼,红彩点唇妆面。身着交领广袖衣,上饰云气纹,衣角弯曲上翘,为南北朝时期贵族妇女所着的袿衣,一派华丽富贵之气。二妇人中间绘有长方形奁盒,奁盒由盒身、盒盖组成,上绘网格纹,应为竹席编织而成。画面反映了魏晋河西贵族妇女日常生活中化妆的场景。


仕女图画像砖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砖绘一娴静女子手持一团扇。


兵器画像砖

魏晋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出土

长43厘米,宽20.5厘米,厚6厘米

关注公众号:高古瓷

砖原位于墓后室东壁的上层和中层。画面上彩绘了矛、戟、弓、箭、环首刀和盾牌等兵器。


鞘中的刀画像砖

魏晋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嘉峪关5号墓出土


麋尾与便面画像砖

魏晋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嘉峪关5号墓出土


布囊(存疑)画像砖

魏晋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嘉峪关5号墓出土



高古瓷文章

陶瓷瓷器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