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砖上万象 画像砖上的古人生活(四)

  • 高古瓷
  • 2022年12月09日08时

砖上万象

LOVE LIFE


Hua Xiang Zhuan


魏晋时期,随着九品中正制度与门阀制度的确立,门阀氏族在社会中的特权地位逐渐增强,伴随而来的是社会等级的逐渐森严以及贫富之间差距的不断扩大。世家大族中人,往往会通过出行车驾的规格、仆从的数量、穿戴的服饰以及饮食上的奢华等不同方式彰显其地位、权势与财富,而这一习惯也经常会在墓葬文化中得以真实反映。一些世家贵族的墓葬中,往往会有许多象征其身份地位的随葬品,如贵金属、丝织物、车马陶器等,一些墓主人还会将反映其生前生活的场景与社会状况通过壁画的方式绘于墓墙或墓砖之上。这些陪葬物的出土,也为后世人们研究逝者生前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车马仪仗


马和牛是当时陆路交通的重要动力。马车在古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各类画像砖石中,车马出行图是最常见的画像题材之一。此类画像砖既展示了墓主的出行威仪,是墓主社会交往生活的体现,也是研究汉代等级制度和乘舆制度的重要资料。车马出行图在墓室中的位置相对固定,一般配置在墓室前室、中室的门额、横梁或壁面上部以及墓门的门额等较高位置上。所绘车马的类型主要有轺车、辎车、骖车、斧车等。


驿使图壁画砖

魏晋

一级文物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嘉峪关市魏晋5号墓出土

长35厘米,宽17厘米

画面绘一信使,头戴黑帻,着皂缘领袖中衣,左手持棨传文书,跃马疾驰。棨传为通过关卡、驿站时的信物。驿马四蹄腾空,马身施以朱红色圆点,奔驰在戈壁绿洲的道路上。这块写实砖画,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西北地区驿使驰送文书的情景,是我国古代邮驿使珍贵的形象资料,在我国邮政史上具有重大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在世界万国邮政博览会上,此画曾作为中国邮政标志物。为纪念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邮电部于1982年8月25日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小型张)一枚。


河西的邮驿制度从汉代开始设置,因其位置的独特性,功能、机构设置方面也结合了地方特色。汉代河西的邮驿机构主要分为邮、亭、传、驿、置,其中驿主要负责邮递信息及传递公文的职责,传递的方式主要是传车和骑乘混合。后因传车的费用较大,传递方式也逐渐转向驿骑。


“童史”图画像砖

魏晋

一级文物

现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93年甘肃省酒泉市果园乡西沟村魏晋7号墓出土

长34.5厘米,宽17.5厘米,高4.5厘米

画中两士卒均头戴兜鍪,上着红缘交领衫,下着裤,右手紧握缰绳,左手持长幡,幡头为黑色牛尾。前者榜题“童史”,后者榜题“都伯吴才”。图中骏马做奔腾状。人物衣服、骏马一白一灰,协调对称,红彩点染,使画面生动而具活力。“童史”即“幢史”,为负责持旌幡幢旄一类仗仪的官吏。画中榜题为我们了解魏晋时期“童史”及其职责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鼓史”图画像砖

魏晋

一级文物

现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93年甘肃省酒泉市果园乡西沟村魏晋7号墓出土

长34.5厘米,宽17.5厘米,高4.5厘米

画像砖前方的士卒头戴白帻,上身穿红缘交领衫,下着裤,骑于马上,双手执长矛刺向前方。后一身骑卒,头戴兜鍪,上着黑缘交领衫,下着裤,骑于白马上,身前置一鼓,左手高举鼗鼓,紧随其后,身旁榜题“鼓史”。画中马蹄腾空,颇具动感。墨线勾勒轮廓,红色点染,画面色彩清新明快。“鼓史”为击鼓鸣金的官吏。关于鼗鼓,《周礼·小师》记载:“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即俗称的拨浪鼓,一般木柄上贯以一到三个小鼓,两侧系垂耳,摇动击鼓面发声。最早见于汉画像石中。所绘鼓史可能是车马出行时的仪仗成员。


“兵鲁义”、“兵王昭”画像砖

魏晋

现藏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

1993年甘肃省酒泉市果园乡西沟村六组7号墓出土

长34厘米,宽16.5厘米,高4.6厘米

该砖绘身着交领的两名男子各骑一马执矛出巡,后者回望身后。二人身边分别墨题“兵鲁义”、“兵王昭”,这里的“兵”或许是鲁义等人的户籍身份。


“兵胡大年”、“兵孙旌”画像砖

魏晋

现藏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

1993年甘肃省酒泉市果园乡西沟村六组7号墓出土

砖绘身着交领的两名男子各骑一马执矛出巡。二人身边分别墨题“兵胡大年”、“兵孙旌”。有学者认为像鲁义、王昭、胡大年等是墓主人信任的部曲,或是因保护墓主而战死,从而写有榜题。


并骑画像砖

魏晋

现藏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

1993年甘肃省酒泉市果园乡西沟村六组7号墓出土


出行壁画砖

现藏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


出行壁画砖

现藏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


出巡画像砖

魏晋

现藏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

1993年甘肃省酒泉市果园乡高闸沟砖厂墓葬出土


出行画像砖

魏晋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2001年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出土

长43厘米,宽21厘米,厚6厘米

画面以白粉饰底,以红黑彩绘画。画面绘有二人骑马奔驰,一前一后前进。前者骑红马,人着素服,头戴冠,向后看。后者骑黑马,人着红衣,头戴冠。描绘的是好友相约出外郊游的场面,富有生活气息。


出行图壁画砖

魏晋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墓葬出土

长43厘米,宽21厘米,厚6厘米

该砖绘二男子骑马奔驰的情形。


并驰画像砖

魏晋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2001年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出土

该砖绘二男子在林木间骑马并驰的场景。


出行画像砖

魏晋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2001年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出土

长43.5厘米,宽21厘米,厚7厘米

砖用白色涂底,绘有五人骑马出行的场景。右侧绘三骑并驰,三人头戴黑介帻分别骑红、黑、白马,随后的两骑,一人牵猎犬,一人架鹰。砖原位于前室南壁第三层,是出行图中的一个画面。该墓前室由7块砖的单独画面构成一长卷式出行图,每幅画面绘2至5人不等,前后连贯形成庞大的出行队伍,横贯三个壁面,体现了墓主人出行威仪。


驭驰画像砖

魏晋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2001年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出土

砖上绘一男子驾车出行的场景。砖原位于墓前室北壁中层。


中国古代马车在系驾方面采用过轭靷式、胸带式和鞍套式三种方法,其使用时间分别约相当于商周至秦,汉至宋以及元以后这三个时期。拉车时由绕过马胸的胸带受力,将车前部的支点和拉车的受力点分开,使马体局部所受力减轻,即为胸带式系驾法,该法在东汉时已推广开来。河西画像砖上所见的系驾方式多为胸带式系驾法。


车马出行画像砖

魏晋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2001年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出土

长43厘米,宽20厘米,厚6.5厘米

马驾篷车在奋蹄飞驰前进,车上端坐一人,驭者随于马之左侧,车后随一侍从。河西地区风沙较大,因此使用篷车代替了中原较为流行的伞形华盖。这里的马驾篷车,对于判断墓主人身份有重要意义。此图用笔泼辣,线条洗练,极其生动传神,是画作中的杰作。


轺车画像砖

魏晋

现藏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

1993年甘肃省酒泉市果园乡高闸沟砖厂出土

画像砖中保存数量最多的车辆是轺车。轺车是一种轻便的小车,车舆四面敞露且较小,双辕,大多只驾一匹马, 也有驾两匹马的。《隋书·礼仪志》曰: “轺车,案《六韬》:‘一名遥车’,盖言遥远四顾之车也。”由于车舆体量小,轺车的车速较快,所以又被称为轻车。汉代时主要用于级别较低的官吏乘坐,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位逐渐上升,发展为皇室成员及官员也可以乘坐的车辆。


出征画像砖

十六国·前秦 建元十四年(公元378年)

一级文物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甘肃省高台县许三湾东墓群出土

长36.5厘米,宽18厘米,厚4厘米

墨线绘制,画面表现出征场面。画中人物全副武装,头戴帽,脚穿长靴,一手紧握缰绳,一手持旌旗,身后高头战马一匹,身瘦长,前蹄短小,马尾长扬,马身饰鞍。画面表现了准备出征的情景,技法稚拙简约。该墓葬前室南璧西侧上部一砖上墨书“建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安错……”题记。经考证,该画像砖年代为前秦建元十四年。


羌女送行画像砖

魏晋

现藏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

1993年甘肃省酒泉市果园乡西沟村六组墓葬7号墓出土

长34.5厘米,宽16.7厘米,厚5厘米

该砖绘一男子骑白花色骏马疾行,一女子面露愁容,作依依惜别状。女子长发披肩,长裙袭地,身背挎壶站立送行,有学者认为这是羌族女性的形象,是河西地区民族融合、通婚的体现。


牛车出行


牛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主要交通工具,从考古发掘中得出,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被发明。三国时期蜀国谯周《古史考》中记载:“黄帝作车,引重致远。其后少昊驾牛,禹时奚仲驾马。”其中少昊乃黄帝之子,说明早在黄帝时期就有御牛驾车的记载。春秋时期,“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孔子坐牛车周游列国”的故事,早已人尽皆知。早期牛车只是被寻常百姓用来拉运货物,东汉末年以后,一些制造与装置较为讲究的高级牛车开始出现,多为当时的豪门贵族所乘坐。《晋书·舆服志》记载:“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其后稍见贵之。自灵、献以来,天子至士遂以为常乘,……御衣车、御书车、御轺车、御药车,皆驾牛。”古时路况不好,均为土路,难免坑坑洼洼,而牛车行走速度较为缓慢平稳,颠簸的程度较马车要小,扬起的尘土也少得多。且牛车车厢较大,既有车篷,又有围挡,人在里面可以自由坐卧。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牛车广泛流行,逐渐成为官员、贵族乃至皇帝的主要代步工具。


宴饮犊牛车图壁画砖

西凉

一级文物

现藏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肃省敦煌祁家湾369号墓葬出土

长35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

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面部分绘一帷帐,墓主夫妇坐于帷帐之中,观赏杂耍驯兽,其身前一人在玩杂耍,男主人头戴有歧之帢,穿深色衣袍,女主人头结发髻,着深色衣袍。男主人身侧放着一几,几上放置樽,几下置一酒瓮。一侍女手持长勺从樽内取食。下半部分绘一女子坐于篷车之内,驭者持鞭立于篷车右侧。上半部分所绘应为墓主人燕居图,下半部分表现了出行场景,是对古代生活场景的反映。


牛车出行画像砖

魏晋

现藏高台县博物馆

2001年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出土

长42.5厘米,宽20厘米,厚6.5厘米

砖上绘一男子驾牛车前行,后有一婢女一手托盘一手提扁壶随车前行。砖原位于墓前室西壁中层。


牛车图画像砖

西晋

一级文物

现藏酒泉市博物馆

甘肃省敦煌市佛爷庙湾出土

长31.5厘米,宽15.8厘米,厚6.5厘米,重4.7千克

画面右侧为一卸套歇息的卧牛,其双耳耸立,双目圆睁,长尾自然下垂,牛身浑圆结实、粗壮有力,缰绳与其头前的料篓相连。画面左侧为一大轱辘车,长辕搭地,辕头横轭。据史料记载,这类车名谓“露车”。《后汉书·灵帝纪》中平六年条记:“(灵)帝与陈留王协夜步逐荧光行数里,得民家露车,共乘之。”《资治通鉴》卷五九灵帝中平六年条注云:“露车者,上无巾盖,四旁无帷裳,盖民家以载物者耳。”“露车”即为无帷盖的大车。


牛车壁画砖

现藏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


露车画像砖

魏晋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1973年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5号墓出土

该砖四周绘红色边框,用白色涂底,画面中有一驭者坐在一露车上驭一牛。该车车轮阔大,高及车身,上无中盖,四旁无帷裳,是该时期常见的牛车之一。砖原位于5号墓前室北壁、墓门西侧第二层。


牛车出行图画像砖

魏晋

一级文物

现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93年酒泉市果园乡西沟村魏晋7号墓出土

长34.5厘米,宽17.5厘米,厚4.5厘米

关注公众号:高古瓷

画面主体为一单牛拉车,牛壮硕,车轮高大,车上一农夫,头戴白帻,身穿红缘交领衫,右手持握弯镰。牛车旁站立一妇人,亦穿交领衫,左手高举伞盖,似与农夫告别。寥寥数笔,勾勒出依依惜别之情。


赶车壁画砖

现藏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


牛车壁画砖

现藏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


牛车壁画砖

现藏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


牛车壁画砖


牛车画像砖

魏晋

现藏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

1993年甘肃省酒泉市果园乡西沟村六组M7出土


牛车画像砖

魏晋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1973年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5号墓出土

该砖绘犊车前行的画面。犊车车轮阔大,两辕直出车后,车顶有卷棚。同形制的车又见于同墓前室西壁。有学者认为这种外形像树干一样的辕的使用,表明这种大车仍然沿用汉代辇车的形制。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