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来源于小火寄卖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信玩古珠多的藏友会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古代珠子光气好,呈现出玻璃光泽,而有的珠子却光泽相对暗淡?当然,我们的对比前提是同时期、同样工艺特征的古珠。上图中两颗珠子同属两河流域的珠子,断代都在距今2000年左右,且同属措思镶蚀工艺的珠子,明显可以看出呈现出的光泽不同,左边的光气好,右边的相对暗淡,显得油性不足,微微发干。
上图两颗珠子同属巴克特里亚,断代距今4000-4500年,明显可以看出两颗珠子的光气不同,左边的相对暗淡,右边的则明亮很多。
图1两颗珠子都是玛瑙,左边的珠子抛光更精细,因此手感也更顺滑,右边的珠子抛光较粗,手感也涩一些。同样年代的珠子,打磨精细程度不同,经过2000年到如今,呈现出来的光泽(包浆)就有差异了。
是否可以说明,抛光更精细的珠子,包浆更容易被发现和观察到呢?我们再用一个例子来证明。这是一只明代玉璧残片标本,上面的部分是打磨光滑的包浆视觉效果,下面的部分是老断面的包浆视觉效果,很明显精细打磨的包浆更容易被我们看到。
因此,我们对待这种精细打磨玉石所展现出的包浆效果称为开门儿。当然新老鉴定的标准和方向有很多,例如孔道、镶蚀线、孔口状态等等,包浆只是一个方面。
图2两颗珠子,虽都是玛瑙,但是材质本身有较大差异,左边的珠子材质颗粒粗,右边的颗粒细。即使,使用同样的打磨方式,消耗同样的打磨时间,也无法呈现出同样的光滑效果。就好像你用手去抚平海边的细砂和戈壁滩的砾石后的平整度是无法相同的。图1是抛光相同的材质,但是抛光精细程度不同,因此所呈现的包浆不同。图2则是由于材质本身的差异,粗糙的材质无法达到光滑,因此呈现包浆效果不同。不论是因为什么原因,总之粗糙的表面包浆光气不会好,无法出现玻璃光。
图4中两颗千年药师珠,所呈现出的包浆光气大不相同。一颗磨损更严重,一颗磨损相对轻一些。图5同一颗水晶的不同侧面,呈现出来的光亮度也不相同。正面的平面磨损多,侧面的平面几乎零磨损。
因此我们可以推论出,珠子的光泽明暗还与磨损度有关系,磨损大的珠子不容易被看到包浆。
一般来说,传世的珠子经过若干年的佩戴,免不了磕磕碰碰,很多出土的珠子甚至没有经过佩戴就直接入土了,经过百年千年的氧化,会生成明亮的玻璃光包浆效果。其实这些举例无非都只是一个物理学问题,抛光粗、材质结构粗、佩戴磕碰乃至风化破坏了珠体表面的镜面效果,反光则会向四处分散,不会趋同一个方向,因此很难被发现。相反,表面光滑的珠子,反光则相对趋同一个方向,因此容易被察觉。我们可以用这个道理去推论同一产地、相同年代,不同材质的珠子:
比如东南亚系的骠珠(pyu),以六线瓜珠为例,材质有玛瑙、蛋白木化石、棕榈木化石、矿石材质。
矿石材质暂时没有照片提供,很明显玛瑙材质的光亮度最高,蛋白木化石其次,棕榈木化石最低,而且表面可以看到很多棕眼,平滑度最低。
之前的篇幅都是在收国外的珠子,接下来聊聊国内的珠子:
不论东南亚、西亚还是藏传的古珠大多带有蚀花工艺,这种美就好像穿着奢侈品大牌一样的大飒蜜。
但是中原的珠子则像小清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邻家女孩。盲人按摩的精髓道理在于,视力方面有障碍,听力和触觉则发达起来。因此中原珠饰则更注重珠型比例、形状以及打磨和抛光工艺。
器型、比例都恰到好处,打磨抛光几乎也是做到了极致,因此表面的玻璃光也是极其明显的。明清时期以后,国人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大多数人喜欢直接的美,懒得去欣赏含蓄的美。
将肉眼可见的浮雕、圆雕工艺视作有工,用雕的像不像来评判雕工好坏的标准,没有更多人去揣摩素器之美和简约之美。





【古玩那点事儿出品】预售:

【古玩那点事儿出品】预售:


【古玩那点事儿出品】预售:



喜欢这些藏品的请联系Aisha
Aisha微信号:as13051522085

更多专业知识请回复99查询
最近精彩回顾请回复ls查询
各类文玩的知识和鉴别方法
(输入数字直接查询)
例如输入“1”,查询“天珠知识”
1,天珠 13,碧玺
2,蜜蜡 14,崖柏
3,琥珀 15,核桃
4,金刚 16,砗磲
5,星月 17,水晶
6,凤眼 18,青金石
7,玛瑙 19,战国红
8,南红 20,金丝楠
9,绿松 21,小叶紫檀
10,沉香 22,木质手串
11,翡翠 23,绳结
12,和田玉 24,证书


小编微信号:guwannadianshi-6 (分享藏品,传播知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古玩商城】
淘一淘,逛一逛,大家一起来鉴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