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宋人首饰之美!

  • 玉器圈
  • 2022年11月30日11时

宋代审美趋向于极致淡雅和大量留白,相比较唐代繁复奢华的金饰,宋代自然而然的更加喜欢玉饰。玉饰素雅之美满足了宋代繁华落尽返归自然简朴的审美,在彰显身份地位的同时也与宋服的风格相辉映,以自己的独特风格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高峰。


玉发冠

经过掏膛或者镂空的玉质冠饰,一般认为始见于五代时期。是置放在头上的发罩,作为束发之用。书中记载宋代有桃冠、龙冠、九芝道冠、青玉冠等多种形式



宋 莲瓣形玉冠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发冠是由完整的和田青玉籽料掏挖碾琢而成,形制简朴,四面光素,未加纹饰雕刻。四面各雕双层莲花瓣,顶部为椭圆形,顶正中微拱且被四周莲瓣遮挡。冠内层莲瓣四角凸起,每瓣向外弧形敞开,四角形成缺口,外层荷瓣稍小,内外层间用重刀掏挖形成沟槽。外层花瓣边缘处向里打洼,形成荷瓣的自然形状,侧瓣正中近压边处有椭圆孔,与另一侧相对贯通,可插簪固发。冠内里掏膛成空洞,冠壁较薄,冠底边平整,外侧形成一凸起轮廓。整个器物制作写实,琢磨干净,是十分罕见的宋代玉冠珍品。

宋 青玉发冠 宋代玉器博物馆藏

这件发冠为花朵形,整料掏膛,四面各雕双层重叠花瓣,内大外小,边沿翻卷,下部口沿椭圆形,中空,前后各有一孔可供插笄。此器掏膛均匀纤薄,既方便束发又减轻了重量。

宋 青白玉七梁冠 富阳博物馆藏

宋 五梁束发玉冠 遵义市遵义县数字博物馆

宋-元 灰玉发 济南市博物馆藏

宋 青白玉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section>

玉簪

玉簪是古人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条形用具,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早在秦汉以前,便已流行于贵族生活,常为圆锥状而不太长,秦汉以后形体加长,唐宋以后渐在簪首雕刻以加强装饰性。玉簪之制始于汉、唐而兴于宋,是玉器走下神坛并逐渐生活化与世俗化的一个品种,传世实物并不多。

从周开始中国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可以出嫁,如果不出嫁,满二十岁也要举行笄礼,即由一个妇人帮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笄就是后来讲的簪。

西周时期,男子有"二十弱冠"的说法,意思是说男子在二十岁的时候,需要加冠行礼,然后便意味着他成年了。《仪礼 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 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冠同男子的意义,便相当于簪(笄)同女子。在周代,当女子年满15周岁的时候,便需要举办成人礼了。在这一天,家中的女性长辈会为适龄女孩盘发,然后用簪子将其固定住。

宋 玉凤形笄 故宫博物院藏

这只发笄为青玉质地,玉质光泽莹润,抛光精细,笄体呈扁圆长条形,末端尖细似圆锥状。顶端较宽,琢雕凤首,凤为细长眼,短喙,头饰云朵形冠,小尖耳,脑后发纹卷,头下雕出阳纹毛发,细颈。与笄体之间重刀深刻,形成夹角,头后背笄体上刻出隐起双翼和羽纹,凤尾呈勾连卷云纹。此笄雕琢精细,与常见发笄顶端光素无纹者不同,可称出类拔萃、佼佼无比。

宋 白玉莲花形簪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殷商时,簪的用途有二:一为安发,二为固冠。古时,发簪是男女通用。而皇帝在佳节盛典上赐给有功的大臣的礼物也通常是簪。簪子戴于发丝之上,以古人以首为尊的礼俗,簪子还暗喻了颜面和尊严。因此古时有规定,罪犯不可佩戴发簪,即便是贵为皇帝之妃,犯了错也要退簪请罪。

到了秦汉时期,发簪的材质、样式得到进一步发展。贵族女子头上的发簪,多用金、玉制作而成,而且其花样也日益繁多。说明此时的发簪,已经同时兼顾了实用性与装饰性。

在这时候,发簪还有了一个新的别称,叫做"玉搔头"。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曾盛宠李夫人,后者经常在头上佩戴一些华贵的玉簪。有一次,汉武帝便将李夫人头上的玉簪取下,然后拿来搔头。自此以后,玉簪便有了"玉搔头"的称呼。

宋 缠枝莲花玉簪 四川广汉市文物管理所藏

这只玉簪为青玉质地,温润细腻,花叶局部有黑褐色沁。玉饰外形轮廓为直角三角形,片状镂孔雕刻,玲珑剔透。玉饰三角边用莲、荷、大叶相连接,形成齿突的形状,中间有一细茎延展,旁生错落之支茎,镂空成形状不同的弧边孔,多达38个,构思极其巧妙复杂,制作特别精致,莲花用减地、打洼与阴刻线雕出突凸起伏的花瓣形态,十分饱满生动。玉饰柄部呈扁柱尖锥形,有一圆孔小穿。此器按其形制,应为发簪上的饰件。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是品行高洁的象征。南宋玉雕上承北宋余绪,下启元明风格,为中国琢玉工艺复兴期。此器布局匀称,构思精巧,以镂雕为主要技法,花映叶、叶衬花,构造出一个枝繁叶茂、花团锦簇的画面。

宋 青白玉孔雀形簪 首都博物院藏

宋 青玉簪 安徽博物院藏

宋 白玉钙化奉凤纹簪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青白玉簪 瑞昌市博物馆藏

宋 水晶簪 诸暨市博物馆藏

宋 灵芝纹水晶簪 南京市博物馆藏

钗,是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

发钗的样式、材质也十分丰富。而从材质来看,发钗将贵妇与平常女子做了一个简单划分:富贵女子的钗,通常有宝钗与玉钗的叫法。例如"春气暄妍御夹纱,玉钗双袅绿云",便能体现出佩戴玉钗女子的清丽脱俗。与宝钗、玉钗相对应的,则是平民女子佩戴的荆钗。

宋 白玉钗 江西省量子县文物管理所藏

宋 青玉双股钗 首都博物馆藏

这件双股钗为青玉质地,玉质纯净,钗头有褐色沁。钗作两股平行的圆锥状,一端尖锐,一端弯曲相连。钗体细长平直,中间分叉,唯钗头弯曲。通体打磨光滑,制作精细。一般的双股钗首似对折形状,而此钗对折后再刻意弯成近90度直角,再现了宋代玉工的巧思巧作。这应是仿制金属延展性极佳的金钗、银钗的形制,在玉钗中仅此一件。这件玉钗虽出土于金代墓葬,据研究应为北宋时物,弥足珍贵。

宋 琉璃双股钗 浙江省博物馆藏

宋 凤首水晶镶金头钗 上饶博物馆藏

白玉竹节折股钗 宋代玉器博物馆藏

发钗不仅是一种头饰 ,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玉巾环

所谓巾环,即头巾环子,它的流行大约是由北及南,由辽金而宋元。属于上流男士的奢侈品,缝缀在头巾上,用来固定的同时彰显身份。从宋代一直流行至明代。据《舆服志》记载:“庶人巾环不得用金、玉、玛瑙、琥珀。未入流品者同。”所以说,玉质巾环的档次极为高级。宋明时期的巾环主要有连珠纹、竹节纹、花卉纹等。


宋 鱼莲巾环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巾环单面透雕一鱼,尾上翘,跃然游动于莲花之间。鱼身光素无纹饰,只有鱼鳍部分雕刻阴线纹。一枝结着花苞的莲梗从鱼腹绕到鱼身上方,和鱼腹形成穿带大孔。宋代玉雕鱼多无鳞纹,身体弯曲呈游动状,身旁常雕刻莲花、水藻等,造型更加图案化、艺术化,表现出宋人的审美取向。

宋 白玉鹅纹巾环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宋 白玉孔雀纹巾环 故宫博物院藏

宋 青白玉鱼纹巾环 故宫博物院藏

宋 白玉鱼纹巾环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元 白玉连环珠 杭州博物馆藏

玉质颈饰

宋代玉质颈饰主要是水晶或玛瑙质地的圆珠、菱形、管形等形状的项链,当时应该有用玉磨制的圆珠项链和坠饰。玉质项链是宋代的玉饰新品种,从某种角度而言,是古人充分利用玉质材料丰富生活的体现。

宋 水晶项链 江西省博物馆藏

水晶项链由66颗大小不一的圆珠和1块水晶牌坠饰组成,大珠1颗,小珠65颗,打磨光滑,形体较圆,中有一孔可供系穿。水晶牌残,单面工,一面平整无饰,一面用阴刻线刻成弧形羽毛纹和方格纹,羽毛9组,在每组大弧线月牙纹内再细刻短直的平行阴线,残体很似凤凰或孔雀羽毛。

宋 水晶珠串饰 江西省博物馆藏

水晶珠串饰无色透明,珠子较均匀,计64颗,其中2颗稍大,一为三通穿的红色玛瑙圆珠,一为四通穿的水晶珠。此串饰实为项链,由四珠和青玉鱼坠饰组成。青玉鱼形坠饰简单,随玉料形雕刻,有圆圈眼和斜方格鱼鳞。

宋 水晶项链 定州市博物馆藏

宋 龟游荷叶玉串饰 新昌博物馆藏

宋 水晶念珠 南京市博物馆藏

宋 串饰 常州博物馆藏

玉质手饰

宋代玉质手饰主要有手镯、玉环、戒指等种类。丰富了宋人的生活,为他们的日常造型增添了不少色彩。

宋 青白玉镯 定州市博物馆藏

和田青白玉质地,结构细密,无瑕,抛光细腻,润泽晶莹。镯圆形,镯体截面呈半圆形状。做工极为工整,内外圆弧边自然流畅。镯体光素无纹,结构密度高,虽历经千载了无沁痕,光亮如新。无纹饰的玉器通常不易断代,此镯因出土于有纪年的地宫之中,有明确出土地点和年代,不晚于太平兴国二年,因此具有断代标准器作用,十分难得,也是目前国内出土年代最早的宋代环形玉镯。

宋 玉镯 江西赣州兴国县数字博物馆藏

宋 玉镯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宋 白玉戒指 江苏无锡锡山区数字博物馆藏

宋 金嵌绿松石指环 湖州市博物馆藏

古人的首饰是中国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在有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崇尚简洁的人们已不再佩戴像古代那样华丽且形式复杂多样的饰品。但这些玉质首饰却应该被珍视,它们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人的体面及尊严,直观地展现了我们丰富多样的审美,是极其重要的文化遗产。




非常值得推荐阅读的一本正版西周玉器书籍资料

▲欲购买本书籍者长按小程序识别或扫一扫进入店铺下单!


声明:玉器圈以传播古玉文化为宗旨,作者/小雅,文源杭州宋代玉器博物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之删除。

平台发布的内容作为分享、研讨之用,内容仅供参考,转发无需授权,玉器圈传播需要您的力量。



▼请长按识别二维码申请加入古玉群

朋友圈交流明清瓷玉

长按二维码添加微信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