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奇幻动物王国 《怪奇鸟兽图》卷

  • 藏家群
  • 2022年12月06日09时

怪奇鸟兽图卷

Guai Qi Niao Shou Tu Juan


日本

佚名

纵27.5厘米,横1312厘米

现藏日本成城大学图书馆


《怪奇鸟兽图卷》以我国的《山海经》与图本为主要底本而绘,大概诞生于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正值我国明清时期。2001年初由日本文唱堂株式会社出版。


画卷从右至左,自“精卫”止于“龙马”,共绘有76种怪异鸟兽,其中,鸟类30种,兽类46种。所绘鸟兽约60种见于今本《山海经》,故目前学界普遍将其视作《山海经图》之一种。各鸟兽图画上方,有墨笔草书的名称与解说词,据日本学者推测,图画与解说词的作者应为同一人,并且此人汉文似乎造诣不深,解说词中有不少明显的错误与误读。


《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书,向来以怪诞著称。篇幅不长,大约三万多字,但内容却包罗万象,从地理、植物、医药、矿产,到神话、人物、方国、祭祀、风俗,堪称研究上古中国社会历史的宝库。《山海经》之名始见于司马迁《史记·七十列传·大宛列传》:“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作为“史地之权舆,神话之渊府”,为古往今来众多名人大家所推崇。诸如西汉刘歆、司马迁,两晋郭璞、陶渊明,以及现当代鲁迅、袁珂、贾平凹等。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山海经》曾经是一部有图的书。迟至东晋,为《山海经》作注的郭璞还能看到《山海经图》,并因图创作了《山海经图赞》。后来,郭璞所见的那组《山海经图》散佚,只有《山海经图赞》保留至今。明清时期,一部分具有绘画素养之人,反过来依照《山海经图赞》作画,产生了一批新的《山海经图》。今天我们在各版本《山海经》中所见的插画,绝大多数来自这批明清时期所创作的《山海经图》。


《山海经》在奈良时代或更早便传人日本。在奈良市内长屋王邸迹出土的约为天平年间的木简中,有“山海经曰大”字样,其背面有墨书的《山海经》经文的片段。由此可知,当时确有一部分人阅读过《山海经》。不如此,有学者认为,当时此书有可能作为编纂风土记一类书的参考;或者,担任遣唐使的官员及其同行者们前往陌生的中国大陆时,曾把它作为导游的读物。


画卷赏析


/01/

精衛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


精卫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鸟,精卫填海的传说即出自《山海经》。



/02/

鸑鷟


鸑鷟不见于《山海经》。


明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又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则鸀鳿乃鸑鷟声转。盖此鸟有文彩如凤毛,故得同名耳。”日本人寺岛良安编写的《和汉三才图会》采取了李时珍的说法,认为鸑鷟是鸀鳿的别名。但是,《山海经》中有六个脑袋的“鸀鸟”,与此非一物。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鸑鷟解释为凤凰的一种。南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记载:“凤象者五,五色而赤者凤,黄者鹓鶵,青者鸾,紫者鸑鷟,白者鸿鹄。”鸑鷟多被认为是一种瑞鸟,常见于许多古籍、诗词、小说中。相传周文王在岐山,神鸟凤凰因感其德行而啼鸣,故产生了“凤鸣岐山”的传说。不过,在最早的传说中,鸣于岐山的其实是鸑鷟。《春秋国语》曰:“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


鸑鷟还象征着坚贞不屈的品质。据说鸑鷟是恩爱的生物,配偶去世后会为之哭泣至死。



/03/


又南三百里,曰栒状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毛,其名曰鼠,见则其邑大旱。(《山海经·东山经》)


名为鼠类,实为禽属。



/04/

数斯


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涂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鴟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山海经·西山经》)


瘿,是一种类似于肿瘤的疾病。《山海经》中治疗肿瘤的动植物不止一种,除了数斯,还有香草“杜衡”。学者王水香在其《论〈山海经〉医药的神话特质及文学意义》一文中指出,数斯实为鸱鸮科的鹰鸮,确实有“食之已瘿”的功效。



/05/

凫徯


又西二百里,曰鹿台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鸣自叫也,见则有兵。(《山海经·西山经》)


《山海经》中有许多预示兵燹之灾的怪兽,如朱厌、梁渠、狙如、钦等。明人黄省曾诗云:“海内扬戈兵,凫徯下鹿台。”王世贞则有诗句:“軨軨娱空桑,鹿台啸凫徯。”皆以凫徯比喻战事。



/06/

駝鷄


驼鸡不见于《山海经》。


一般认为,驼鸡即现今的鸵鸟。《明史》记载:“祖法儿……有驼鸡,颈长类鹤,足高三四尺,毛色若驼,行亦如之,常以充贡。”



/07/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有鸟焉,其状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痺,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山海经·南山经》)


据说,与凫徯一样,鴸也不是吉祥之鸟,它所出现的地方,虽不会发生灾害或战乱,却会使当地的人才多遭放逐。郭璞《山海经图赞》称:“彗星横天,鲸鱼死浪。鴸鸣于邑,贤士见放。”清陈廷敬《信芳斋铭》云:“鴸鸣贤退,彗耀鲸藏。”



/08/

鵸鵌


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鵌,服之使人不厌,又可以御凶。(《山海经·西山经》)


又北三百里,曰带山。……有鸟焉,其状如乌,五彩而赤文,名曰鵸鵌,是自为牝牡,食之不疽。(《山海经·北山经》)


鵸鵌在《山海经》中出现了两次,形象差异较大。郭璞怀疑此为两种鸟,只是恰好同名。此图所绘的是翼望山的鵸鵌。据说人类佩戴它的羽毛,有防止噩梦、御凶辟邪的作用。



/09/


又东二百里,曰丑阳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而赤足,名曰鵌,可以御火。(《山海经·中山经》)



/10/

長尾鷄


长尾鸡不见于《山海经》。


日本的“长尾鸡”又名“尾长鸡”,江户时代发现于土佐藩(今高知县),1952年被指定为“特别自然纪念物”。


据日本文部省1938年编汇的《天然纪念物调查报告》记载,江户时代统治土佐藩的山内家,以长尾鸡的尾羽装饰仪仗长枪,在赴京都朝见天皇时大放异彩;为制造此类装饰,藩内曾设立制度征收长尾鸡尾羽,也留存有民间百姓主动进献的记录。至于日本长尾鸡的起源,虽有说法称是丰臣秀吉统治日本时自朝鲜传来,但始终没有确凿证据,目前仍未得到确认。



/11/

馬雞


马鸡不见于《山海经》。


据《大明一统志》记载,马鸡乃今陕甘宁地区土产禽类,其形貌为“嘴脚红,羽毛青绿”。



/12/

白雉


又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其鸟多白雉、白翟。(《山海经·西山经》)


白雉,古时以为瑞鸟。相传,周成王时越裳(或作越尝、越常)国献白雉。《尚书大传》记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


白雉还是日本飞鸟时代孝德天皇年号(650-654年)。据《日本书纪》记载,650年,有一个名叫草壁丑经的地方官,捕获白雉并向当时的孝德天皇进献;朝廷不清楚白雉有何象征,各方咨询后得知乃是祥瑞,于是大赦天下,改元白雉。



/13/

瞿如


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鵁,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山海经·南山经》)


图中瞿如形象与《山海经》描述不同。明王圻、王思义撰写的《三才图会》所绘瞿如是三头鸟,头向右,尾端高高翘起,跟此图瞿如形象极其近似。



/14/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乐鸟),其名曰鴟。(《山海经·西山经》)


在民间传说中,鸱鸟不喝泉水和井水,只有遇到下雨沾湿了羽毛,才能喝到水。它的外形与猫头鹰相似,被认为是威猛和必胜的象征,因此大量出现在商周的礼器上。古人认为,它作为灵魂的引导者和守护者,身上具有某种神圣的性质,因此汉代一些与丧葬有关的绘画中,常出现这种鸟。但由于它外形丑陋、声音难听,逐渐被后代人视为不祥之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


“时珍曰:按段成式云:唐肃宗张后专权,每进酒置鸱脑于内,云令人久醉健忘。则鸱头亦有微毒矣。”



/15/

絜钩


又南五百里,曰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钩,见则其国多疫。(《山海经·东山经》)



/16/

神陆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山海经·西山经》)


“神陆吾”通常简称“陆吾”,而明代日用类书皆作“神陆”。依照郭璞所注,此兽即《庄子·大宗师》中的山神肩吾。画中所绘神陆形象与《山海经》不同。



/17/

鵲神


凡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璧,稻米、白菅为席。(《山海经·南山经》)


凡洞庭山之首,自篇遇之山至于荣余之山,凡十五山,二千八百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一牝豚刏,糈用稌。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尧山、阳帝之山,皆冢也,其祠:皆肆瘗,祈用酒,毛用少牢,婴用一吉玉。洞庭、荣余山,神也,其祠:皆肆瘗,祈酒,太牢祠,婴用圭璧十五,五采惠之。(《山海经·中山经》)


龙头鸟身的形象,常见于商周青铜器的夔凤纹,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称其为“龙首鸟身纹”,日本学者林巳奈夫则认为是“龙与鸟所生之子”。



/18/

畢方鳥


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山海经·西山经》)


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山海经·海外南经》)


郭璞《山海经图赞》曰:“毕方赤文,离精是炳。旱则高翔,鼓翼阳景。集乃灾流,火不炎正。”


毕方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火灾之兆。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永州时,当地多火灾,曾作《逐毕方文》以攘灾。



/19/

玄鹤


玄鹤不见于《山海经》。


晋崔豹《古今注·鸟兽》:“鹤千岁则变苍,又二千岁变黑,所谓玄鹤也。”玄鹤受音乐感召而来,出自师旷鼓琴的故事。琴师为“有德义之君”演奏清徵调,而能召来玄鹤,可见玄鹤本身具有祥瑞意味,因而与黄帝的仁德产生联系。


日本人自古爱鹤,俗语有“鹤生千年,龟生万年”。而在与鹤相关的传说中,最著名的民间故事则为“仙鹤报恩”,讲述的是一对老夫妇救助了受伤的仙鹤,仙鹤为报答恩情,用自己的羽毛织出昂贵的布匹,给老夫妇带来财富。


东晋干宝写有《玄鹤报恩》的故事:


“哙参,养母至孝。曾有玄鹤,为弋人所射,穷而归参,参收养,疗治其疮,愈而放之。后鹤夜到门外,参执烛视之,见鹤雌雄双至,各衔明珠,以报参焉。”



/20/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西山经》)


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山海经·大荒西经》)


鸾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南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记载:“凤象者五,五色而赤者凤,黄者鹓鶵,青者鸾,紫者鸑鷟,白者鸿鹄。”鸾与凤凰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存在“凤凰之佐”的说法。大多数情况下,鸾字与凤字成对出现,比如古人以“凤池”指中书省,而以“鸾台”指门下省。


日本净土真宗的开宗祖师法号为亲鸾,而亲鸾的“鸾”字则取自中国净土宗祖师昙鸾的法号,当时昙鸾深得北魏皇帝敬重,曾有“神鸾”之称。



/21/

比翼鳥


《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山海经·西山经》)


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山海经·海外南经》)


郭璞《山海经图赞》曰:“比翼之鸟,似凫青赤。虽云一形,气同体隔。延颈离鸟,翻飞合翮。”


比翼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瑞应图》曰:“王者德及高远,则比翼鸟至。”昔日,周成王会见诸侯时,有人进贡比翼鸟。据《逸周书》记载:“成周之会……巴人以比翼鸟。”


古代常以比翼鸟比喻恩爱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实际上,比翼鸟并非专指夫妻、情侣,最初反而是友情的象征。三国曹植《送应氏》诗之二:“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后世比翼鸟的爱情寓意发端很晚,至少在明代复古派诗人的笔下,比翼鸟仍然继承了三国时期象征友情的寓意。



/22/

竦斯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题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名曰竦斯,其鸣自呼也。(《山海经·北山经》)



/23/

強良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又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彊良。(《山海经·大荒北经》)


日本作为岛国,自古无虎豹栖息,因此一般认为,日本神话传说中有关虎的部分,大多是受中国或印度的影响演化而来。



/24/

神魃


又西百二十里,曰刚山。……是多神(光鬼),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山海经·西山经》)



/25/

奢尸


奢比之尸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山海经·海外东经》)


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山海经·大荒东经》)



/26/

燭陰


鍾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綮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鍾山下。(《山海经·海外北经》)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山海经·大荒北经》)


郭璞《山海经图赞》曰:“天缺西北,龙冲火精。气为寒暑,眼作昏明。身长千里,可谓至神。”



/27/

帝江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山海经·西山经》)



/28/

相柳氏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山海经·海外比经》)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堙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是因以为台,在昆仑之北。(《山海经·大荒北经》)


郭璞《山海经图赞》曰:“共工之臣,号曰相柳。禀此奇表,蛇身九首。恃力桀暴,终禽夏后。”



/29/

肥遗


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山海经·西山经》)


又西七十里,曰英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山海经·西山经》)


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山海经·北山经》)


郭璞《山海经图赞》曰:“肥遗为物,与灾合契。鼓翼阳山,以表元厉。桑林既祷,倏忽潜逝。”



/30/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鍾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鍾山之东,曰鳐崖。钦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鵔鸟,其状如鴟,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则其邑大旱。(《山海经·西山经》)



/31/

白澤


白泽不见于《山海经》。


白泽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最早记载于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中:“黄帝......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据传,白泽知道天下所有鬼怪的名字、形貌和驱除的法术,所以从很早开始,就被当做驱鬼的神兽和祥瑞来供奉。


白泽亦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晓天下万物状貌。据《云笈七签·轩辕本纪》记载:


“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


后世因为白泽能够趋吉避凶,常将它的形貌使用在物品之上,唐开元有白泽旗,是天子出行仪所用;明有白泽补,为贵戚之服饰。《旧唐书·五行志》记载唐代韦皇后的妹妹睡“白泽枕”祛魅,到头来却被丈夫砍掉了脑袋。


“韦庶人妹七姨,嫁将军冯太和,权倾人主,尝为豹头枕以辟邪,白泽枕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太和死。再嫁嗣虢王。及玄宗诛韦后,虢王斩七姨首以献。”


据当代学者考证,白泽的原型有貘、虎、海豚、狮子等数种说法,而从流传至今的宋元时期仪仗旗、官服图像来看,白泽大多为虎状且有角,身带鳞甲。在日本,白泽的主流形象则是人面牛身,日本学者有观点认为此一形象亦起源于中国,唐代类书《天地祥瑞志》中的白泽即为人面牛身。



/32/

騶虞


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山海经·海内北经》)


郭璞《山海经图赞》曰:“怪兽五彩,尾参于身。矫足千里,倏忽若神。是谓驺虞,诗叹其仁。”


驺虞是古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仁兽。据说生性仁慈,连青草也不忍心践踏,不是自然死亡的生物不吃。《说文解字》记载:“虞,驺虞,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毛诗故训传》记载:“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唐代诗人李白《梁甫吟》诗中曰:“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西晋时有一种绘有驺虞图案的旗子——“驺虞幡”,与“白虎幡”相对,用来传达皇帝休战的旨意。



/33/

窮奇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蝟毛,名曰穷奇,音如獋狗,是食人。(《山海经·西山经》)


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山海经·海内北经》)


春秋《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少嗥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蒐慝,以诬盛德,天下之民谓之穷奇。”穷奇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凶之一,是西方天帝少昊的后代,因毁信恶忠,崇饰恶言,被舜流放,迁于四裔,以御魑魅,和混沌、梼杌、饕餮并称为远古“四大凶兽” 。



/34/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山海经·南山经》)


郭璞《山海经图赞》曰:“类之为兽,一体兼二。近取诸身,用不假器。窈窕是佩,不知妒忌。”



/35/

朱獳


又南三百里,曰耿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鱼翼,其名曰朱獳,其鸣自訆,见则其国有恐。(《山海经·东山经》)


图中所绘朱獳带有虎皮斑纹,形貌仍然是狐狸。



/36/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几山。……有兽焉,其状如彘,黄身,白头白尾,名曰闻(豕粦),见则天下大风。(《山海经·中山经》)


后世所谓招致大风的神怪,中国以风伯(亦称飞廉)为代表,日本则以志那都彦、一目连等为代表。志那都彦为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所生,算是“正统”的风神;一目连则主要被伊势湾一带当作风神祭拜。此外,日本还习惯将“风神”与“雷神”对称,这种叫法类似于中国常说的“风伯雨师”“雷公电母”。



/37/

孟槐


又北四百里,曰谯明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貆而赤豪,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御凶。(《山海经·北山经》)


郭璞《山海经图赞》曰:“孟槐似貆,其豪则赤。列象畏兽,凶邪是辟。气之相胜,莫见其迹。”



/38/


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駮,是食虎豹,可以御兵。(《山海经·西山经》)


北海内……有兽焉,其名曰駮,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山海经·海外北经》)



/39/

飛鼠


又东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山海经·北山经》)


飞鼠是蝙蝠的别名、鼯鼠的俗称。《荀子·劝学》曰:“鼯鼠五技而穷。五技谓: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



/40/


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嚣。(《山海经·西山经》)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山海经·北山经》)


猿猴形怪物作乱的故事在日本较为常见,如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的民间故事集《今昔物语集》中,记载有不止一则“猿猴强迫村民献祭活人,最终遭到勇士击退”的故事。另外,“善投”也是猿猴类怪物的一大特点。日本著名民间传说《猿蟹合战》,讲述了狡猾的猴子击杀螃蟹,螃蟹后代报仇的故事。其中,猴子就是通过投掷柿种将螃蟹击杀。



/41/

赤貍


赤貍不见于《山海经》。


一种说法是赤狸为一种虎类。《太平广记》曾记载一个赤狸虎的故事:


“进士张偃者赴举,行及金天王庙前,遇大雨,于庙门避雨,至暮不止。不及诣店,遂入庙中门宿。至四更,闻金天视事之声,嗢喝甚厉。须臾,闻唤张偃,来日午时,行至某村,为赤狸虎所食。偃闻之甚惧,侯庭下静,遂于门下匍匐而入。自通名而拜,金天曰:汝生人,何事而来?遂具前事告金天。金天曰:召虎来。须臾虎至。金天曰:与二大兽食而代偃。虎曰:冤家合食。他物代之不可。金天曰:检虎何日死。有一吏来曰:未时为某村王存射杀死。金天曰:命张偃过所食时即行。及行至前路,果见人喧闹,问之,乃曰:某村王存,射赤狸虎。果金天所言。偃遂自市酒,求鹿脯,亲往庙谢之。”


此外,《太平广记》中还记载有“赤狸大虫”(大虫为虎的俗称)的故事:


“巴南宰韦氏,常念金刚经。唐光化中,至泥溪,遇一女人,著绯衣,挈二子偕行,同登山岭。行人相驻叫噪,见是赤狸大虫三子母也。逡巡,与韦分路而去,韦终不觉,是持经之力也。”


图中所绘形象显然不是老虎。



/42/

長彘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山海经·南山经》)



/43/

天馬


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訆。(《山海经·北山经》)


天马是骏马美称。《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天马也是螳螂别名。



/44/

羚羊


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阴多旄牛、麢、麝。(《山海经·西山经》)


又西三百里,曰大次之山,……其兽多牛、麢羊。(《山海经·西山经》)


日本古代曾从中国、朝鲜等地接受羊作为赠礼,但一直没有蓄羊的传统,直到江户晚期才有学者尝试养羊,明治时期在官方推行之下正式饲育羊类。



/45/


犬不见于《山海经》。


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胡地风鼠。郭注尔雅鼫鼠云。形大如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关西呼为鼠。”据《逸周书》记载:“渠叟以犬,犬者,露犬也,能飞食虎豹。”



/46/

耳鼠


又北二百里,曰丹熏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食之不,又可以御百毒。(《山海经·北山经》)


郭璞《山海经图赞》曰:“蹠实以足,排虚以羽。翘尾翻飞,奇哉耳鼠。厥皮惟良,百毒是御。”



/47/

福禄


福禄不见于《山海经》。


福禄,又名花福禄、福鹿,非中国原产物种。一般认为福禄即为现今的斑马。福禄意蕴幸福与爵禄。《诗·大雅·凫鹥》:“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明史》两度提及福禄:


“忽鲁谟斯,西洋大国也。……所贡有狮子、麒麟、驼鸡、福禄、灵羊。”


“不剌哇,与木骨都束接壤。……所产有马哈兽,状如獐;花福禄,状如驴。”



/48/

靈羊


灵羊不见于《山海经》。


图中所绘灵羊形象尾巴巨大。明夏原吉《圣德瑞应诗》曰:“福禄身纡锦,灵羊尾载车。”此羊极可能即俗称的“大尾羊”。晋郭义恭《广志》曰:“大尾羊,细毛薄皮,尾氏旁广,重且十斤,出康居。”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亦记载:“康居出大尾羊,尾上旁广,重十斤。”元人耶律铸还曾作《大尾羊赋》。


据《后汉书》记载:“有灵羊,可疗毒。”李贤注引《本草经》:“零羊角味咸无毒,主疗青盲、蛊毒,去恶鬼,安心气,彊筋骨。”

关注公众号:藏家群


/49/


吼不见于《山海经》。


图中所绘之“吼”,酷似大象。



/50/


猴不见于《山海经》。


猴在古代文献中随处可见。日本与猿猴相关的神怪故事极多,其中猿猴崇拜达到顶点的一则故事,出自13世纪一位日本僧人的著作《耀天记》,该书是山王神道的一本宗教图书,书中指出早在仓颉造字之前,释迦牟尼就以猴子的形态来表示吉凶,故“神”字写作“左示右申”,即“申猴示之”之意。



/51/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山海经·南山经》)



/52/

白鹿


又北百二十里,曰上申之山,……兽多白鹿。(《山海经·西山经》)


中国自古将白鹿视作祥瑞,至于白鹿出现的条件,一说是帝王恪守祖宗法度,一说是帝王广布恩泽。《宋书》记载:“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至。”


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还发行白鹿币。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其后,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为币,以发瑞应,造白金焉。”


蒙古族有“苍狼与白鹿”的传说:铁木真的祖先名叫孛儿帖赤那(意为苍狼),其妻名叫豁埃马阑勒(意为白鹿),两人带领部族迁徙,掀开了蒙古人的全新历史篇章。明代人将《蒙古秘史》翻译成汉语时,误将两个人名理解为动物名,生发出苍狼与白鹿交配并繁衍出一个民族的传说。

关注公众号:藏家群


/53/

厭火獸


厌火国在其国南,兽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山海经·海外南经》)


郭璞注曰:“言能吐火,画似猕猴而黑色也。”而晋时张华《博物志》称之为厌光国:“厌光国民,光出口中,形似猿猴,黑色。”明代《事物绀珠》载:“厌光民形如猿猴,光出口中,又云厌虎兽,似猕猴,黑身,口出火。”光,似为火字变体,实为同一名,厌光国也是厌火国。因体形似兽,故而厌火国民又称为厌火兽。


厌火兽的“厌”,并非讨厌,而是饱足之意,厌火即饱餐火焰。《本草集解》载:“南方有厌火之民、食火之兽,国近黑昆仑,人能食火炭,食火兽名祸斗也。”据说,厌火兽还有一个名字祸斗,喜欢吞食木炭,口中喷出烈火。



/54/

乘黄


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山海经·海外西经》)


《逸周书·王会解》记载:“白民乘黄,乘黄者似骐,背有两角。”乘黄在诗文中还是骏马、名马的代名词。唐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另一首《瘦马行》中:“士卒多骑内厩马,惆怅恐是病乘黄。”乘黄皆是指良马。



/55/

猾褢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山海经·南山经》)


两晋郭璞《山海经图赞》曰:“猾褢之兽,见则兴役。膺政而出,匪乱不适。天下有道,幽形匿迹。”



/56/

酋耳


酋耳不见于《山海经》。


酋耳是周成王时代边远小国所进献的一种异兽。据《逸周书·王会解》记载:“央林以酋耳,酋耳者,身若虎豹,尾长,参其身,食虎豹。”唐张鷟《朝野佥载》记载 :“天后中,涪州武龙界多虎暴。有一兽似虎而绝大,日正中,逐一虎直入人家,噬杀之,亦不食其肉。自是县界不复有虎矣。录奏,检《瑞图》乃酋耳,不食生物,有虎暴则杀之。”



/57/

蠪蛭


又南五百里,曰凫丽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蛭,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山海经·东山经》)



/58/

九尾狐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


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山海经·大荒东经》)


郭璞《山海经图赞》曰:“青丘奇兽,九尾之狐。有道翔见,出则衔书。作瑞周文,以标灵符。”


历史上,九尾狐的形象经历了一个“凶兽—瑞兽—妖兽”的波折变化过程。先秦时代,狐被视为瑞兽。一方面象征为王称帝,国家昌盛之兆;另一方面象征婚姻爱情吉祥之兆。


东汉《白虎通义》载:“德至鸟兽则凤皇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鸟下。”又载:“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当盛也。”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


唐《艺文类聚·祥瑞部》引《吕氏春秋》佚文:“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嗣,辞曰:吾之娶,必有应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於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证也,於是涂山人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攸昌,於是娶涂山女。”


宋《太平御览·皇亲部》引《帝王世纪》佚文:“禹始纳涂山氏女,曰女娲,合婚於台桑,有白狐九尾之瑞,到至是为攸女。”


至六朝及唐代,志怪、传奇小说风行于世,小说中的狐狸多以美貌惑人的美女形象出现。六朝时李逻注《千字文》“周伐殷汤”,已谓妲己为九尾狐,明人小说《封神榜》则更发挥其说,因而乃成为妖媚工谗的女子主詈称。后世狐之善良形象、美好品德之象征、祥瑞之兆,逐渐让位于与凶恶形象、恶劣品质之象征、凶险之兆。唐张鷟《朝野佥载》记载:“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



/59/


又北三百里,曰带山。……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其名曰疏,可以辟火。(《山海经·北山经》)



/60/

猛豹


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兽多猛豹。(《山海经·西山经》)


郭璞注:“猛豹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能食蛇,食铜铁,出蜀中。豹或作虎。”



/61/

蔥聾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兽多葱聋,其状如羊而赤鬣。(《山海经·西山经》)



/62/

旄牛


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阴多旄牛、麢、麝。(《山海经·西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山海经·北山经》)



/63/


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曰狰。(《山海经·西山经》)


郭璞《山海经图赞》曰:“章莪之山,奇怪所宅。有兽似豹,厥色惟赤。五尾一角,鸣如击石。”


日本各通行辞典均未收“狰”字。因为日本自古少有虎豹之类的动物繁衍栖息,因此豹形怪兽未能在日本流传开。



/64/

青熊


青熊不见于《山海经》。


周成王在“成周之会”上会见各部落首领,东夷部落“不屠何”(一作“屠何”)献青熊给周成王。《逸周书·王会解》记载:“不屠何,青熊。”《周书·王会》曰:“成王时,不屠何国献青熊一。”不屠何是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相传是东胡的祖先。清查慎行《舶趠风歌》:“国家象胥译九重,白雉入贡兼青熊。”即用到入贡青熊之典。



/65/

天狗


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山海经·西山经》)


郭璞《山海经图赞》曰:“乾麻不长,天狗不大。厥质虽小,攘灾除害。气之相生,在乎食带。”



/66/

当康


又东南二百里,曰钦山。……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穰。(《山海经·东山经》)


郭璞《山海经图赞》曰:“当康如豚,见则岁穰。”


当康是一种兆丰穰的瑞兽。“当康大穰”为丰收鸣瑞,是农耕时代所祈望的喜事。



/67/

旄马


旄马,其状如马,四节有毛。在巴蛇西北、高山南。(《山海经·海内南经》)



/68/


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讙,其音如奪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山海经·西山经》)


又北四百里,曰乾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其鸣自詨。(《山海经·北山经》)


图中所绘的形象与《山海经》中乾山之獂不符,应为讙。



/69/

玄貈


玄貈不见于《山海经》。


“貈”字与“貉”字同。貉外形似狐,昼伏夜出,以鱼、鼠、虾、蟹为食。今天人们对貉的了解,大多来自成语“一丘之貉”。东汉班固《汉书》记载:“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玄貈,顾名思义是黑色的貉,最早可见于《穆天子传》的记载,其内容大意为周穆王在一个叫作“渗泽”的地方打猎,捉到了玄貈与白狐,于是将它们作为祭品献给了黄河的水神——河伯。



/70/

天犬


有金门之山,……有赤犬,名曰天犬,其所下者有兵。(《山海经·大荒西经》)



/71/


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下多犀、兕,多象。(《山海经·南山经》)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兽多虎、豹、犀、兕。(《山海经·西山经》)


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山海经·海内南经》)


郭璞《山海经图赞》曰:“兕推状兽,似牛青黑。力无不倾,自焚以革。皮充武备,角助文德。”



/72/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其鸣自訆。(《山海经·北山经》)



/73/

狡犬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山海经·西山经》)



/74/

狒狒


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左手操管。(《山海经·海内南经》)


唐许棠《送徐侍御充南诏判官》诗曰:“笑宜防狒狒,言好听猩猩。”明汤显祖《胡克逊》诗曰:“狒狒笑何悯,猩猩啼莫恨。”


狒狒在日本民间传说中是一种会作乱的妖怪,相传古代有两个樵夫入山打樵,忽然刮起一阵怪风,狒狒出现并捉住了年轻樵夫;多亏年长樵夫与狒狒搏斗,才救下年轻樵夫的性命。就像唐传奇小说《补江总白猿传》中的白猿的形象一样,狒狒在日本传说中也是好色之徒,位于大阪的野里住吉神社流传着一则战国时期的故事:古时,当地村民为防止狒狒这一妖怪作乱,被迫每年定期向狒狒进献女子,一直苦不堪言,后由武将薄田兼相出手相助,斩杀了作恶多端的狒狒。



/75/


貘不见于《山海经》。


唐代白居易曾作 《貘屏赞》诗,全文如下: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寝其毗辟瘟,图其形辟邪。予旧病头风,每寝息,常以小屏卫其首。适遇画工,偶令写之。按山海经,此兽食铁与铜,不食他物。因有所惑。遂为赞曰:


邈哉其兽,生于南国。其名曰貘,非铁不食。昔在上古,人心忠贞。征伐教令,自天子出。剑戟省用,铜铁羡溢。貘当是时,饱食终日。三代以降,王法不一。铄铁为兵,范铜为佛。佛像日益,兵刃日兹。何山不(音:产)?何谷不隳?铢铜寸铁,罔有孓遗。悲哉彼貘,无乃馁尔。呜呼!匪貘之悲,惟时之悲!


日本室町时代末期,貘被作为“吞食噩梦”的一种动物流行起来。当时人们相信,除夕夜枕着一幅绘有宝船的画入睡,能够将噩梦付之流水;而宝船的船帆上,有时会写上一个“貘”字。到了江户时代,则出现了绘有貘图案、打造成貘形状的“貘枕”。



/76/

龍馬


龙马不见于《山海经》。


龙马是传说中兼具龙和马形态的神兽,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在古人的观念之中,身材高大的骏马被称为龙马。《周礼》曰:“马八尺以上为龙。”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中说:“天子马曰龙,高七尺以上。”也有人说,龙马是龙和马交配的产物。明人谢肇淛在其《五杂俎》中说:“龙性最淫,故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


相传龙马从黄河中出现,伏羲按照其身上的图案画出了八卦,此图案被称为“河图”。一说“河图”是龙马身上背负的图。


唐《尚书正义》记载:“伏牺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及典谟皆历代传宝之。”


明海瑞《治安疏》记载:“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因则其文以画八卦。”


清人徐文靖《竹书统笺》引《五帝外纪》之注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龙马也被认为是精神健壮的象征。唐李郢《上裴晋公》诗:“四朝忧国鬓成丝,龙马精神海鹤姿。”


在日本,“龙马”二字家喻户晓,这当然归功于江户时代末期的风云人物坂本龙马。据说在坂本龙马降生前夜,其父梦到了骏马,其母梦到了蛟龙,于是为他取了这样一个“风云气多”的名字。至于日本关于“龙马”的传说故事,比较有名的是一则记载在成书于13世纪的“世俗说话集”《古今著闻集》中的故事。此故事大意为:在日本奈良时代,有一位名叫藤原广嗣的大臣,他在朝廷的政治斗争中失势,被贬职到九州地区的太宰府。在当地,他遇到了一匹奇异的马,此马叫一次能发出七声嘶鸣,于是他便高价买下此马,骑着它一日之内便可来回于九州太宰府与都城奈良,世人皆谓此一日千里的神马为“龙马”。



画卷全图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