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小问号
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南越王博物院从10月25日起临时闭馆。我们将在自媒体平台持续更新文章、海报和视频等内容,陪伴大家一起度过闭馆的日子。
近期,我们陆续推出了“王墓珍宝”和《广州原点考古手记》等科普文章,接下来我们将推出“考古小问号” 系列,揭秘王墓与王宫考古发掘相关的考古小知识。
谈到考古,你会联想到什么?是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曲流石渠?还是象岗山上的南越文王墓?或许你会困惑于:常常听到的“抢救性发掘”具体是什么意思?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是怎样的工作流程?南越国宫署遗址中展示的“关键柱”上,层层叠叠的“地层”又代表着什么?
疫情期间,虽然线下遥隔,不妨赴一场线上的千年之约,我们一起探索考古发掘背后的那些事!
观看考古文博类纪录片时,我们常常可以在片头听到熟悉的台词:在墓葬/遗址被偶然发现后,“考古队连夜展开抢救性发掘”“考古队员们以最快速度赶到,随即开始抢救性发掘”......
那么,“抢救性发掘”指的究竟是什么呢?除了抢救性发掘,还有其他的发掘方式吗?
事实上,以发掘动机为分类标准,考古发掘一般分为“主动性发掘”和“被动性发掘”两类,抢救性发掘便属于“被动性发掘”中的一种。
● 被动性发掘 ●
绝大多数考古发掘项目都属于被动性发掘。被动性发掘主要包括两种——保护性发掘与抢救性发掘。
保护性发掘
配合基本建设的保护性发掘。
即为了配合修路、架桥、盖楼房、通地铁等基建工程,为防止给遗迹遗物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害,所以不得已需要进行发掘。
随着法律制度的逐渐健全和国家对考古与文物保护事业的日益重视,在法律法规的规定下,进行基建工程施工前,通常需要由考古队率先进行勘探和试掘,从而争取率先发现并保护好地下的文物,以防施工部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文物和遗址造成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章第二十九条
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发现之前,考古队员就曾依规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探与试掘。
1995年,广州市长途电话局在中山四路北面的忠佑大街城隍庙西侧计划兴建一座25层高的综合大楼,由于施工现场周围都是高层楼宇,而且地下水丰富,深挖难以保证安全,容易塌方,因此,施工单位在一个面积约1800平方米的建筑范围内,构筑了一匝宽1.2、深10多米的钢筋混凝土连续墙,并把工地内地表以下4米左右的土层用机械挖去。
由于建筑工地西南面距1975年发掘的秦代造船遗址仅有50米左右,当时在造船遗址上层曾经发现一段20多米长的南越国砖石走道,因此,这一地段一直被认为是南越国都城——番禺城的位置。
文物部门对该工地的情况一直密切关注,7月初,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工地西南角开挖一个5x5米探方进行试掘,结果挖下不到1米,已经全是成片红黄色生土,没有发现重要遗迹。
但是,不巧的是,地下的宝藏偏偏与考古队员们开了个玩笑,考古队的试掘地点与遗址所在的区域擦肩而过。
考古队撤出之后,工地又开始了正常的挖桩施工,现场纵横排列68个圆形桩孔,每个桩孔都用人工下挖深至基岩。7月中下旬开始,在施工现场的东南面陆续挖掘出晋、唐时期的青瓷器,再往下挖掘,又挖出大量南越国时期的绳纹板瓦、筒瓦和砂岩石板,特别令人惊讶的是,在其中一个桩孔内就挖出了4件“万岁”文字瓦当。
▲桩孔中挖出的“万岁”文字瓦当
从这些现象判断,下面一定存在南越国时期的重要遗迹。广州市文化局对此非常重视,召集省、市的文物考古和建筑方面的专家及有关部门到现场鉴研,在听取了专家及有关方面的意见后,决定组织人力对遗址进行大面积抢救性发掘。
这就是被动性发掘的第二种情况——抢救性发掘。
抢救性发掘
被动性发掘的另一种形式抢救性发掘,也是最常见的发掘情况。
通常,文物或遗迹遗址因某些人为的因素,无意中提前破坏了一部分,而使文物处于无保护的状态下。为了使其不再受到破坏而进行的发掘,便称为抢救性发掘。
抢救性发掘往往是遗迹遭到破坏之后的紧急措施,时间有一定限制,也是临时制定发掘计划。但是,时间紧急并不代表不够规范,抢救性发掘过程中,同样有着严格的操作规定与审批程序。
同时,在抢救性发掘过程中,一切对遗迹遗物的揭露、提取、记录等发掘行为,也要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操作规范进行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章第三十条
需要配合建设工程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在勘探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发掘计划,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批准前,应当征求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及其他科研机构和有关专家的意见。
确因建设工期紧迫或者有自然破坏危险,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急需进行抢救发掘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发掘,并同时补办审批手续。
南越文王墓的抢救性发掘过程便是例子:
早在1980年代,广东省基建处开始在象岗山顶平整出一块500平方米的地皮,计划在这里建4幢高层的公寓楼。北面的第一栋楼动工开挖墙基时,这座墓的一部分顶盖石板被揭露出来。工地负责人及时把发现情况报告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同时暂停施工,保护现场。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经过三天的勘查,基本弄清了此墓的结构、规模及年代。然后在工地的协助下,搭盖一座防雨大棚,遮护墓地。
▲1983年南越文王墓发掘现场的发掘工棚
继而,委员会立即将情况报告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同时电告国家文物局,随后又派出专人到北京向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详细汇报。
随后委员会又遵照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的意见,由文化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名上报国务院,请求批准发掘。
在严格的程序审批下,南越文王墓才得以进行规范的发掘,南越文王墓的石室墓本体和出土文物最终得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南越文王墓墓室石门正在吊起
▲南越文王墓发掘现场
● 主动性发掘 ●
主动性发掘是为解决特定的学术目的而主动进行的发掘项目。也包括两种情况。
田野考古实习
一种是考古学专业学生田野考古实习。
这类考古发掘所需的发掘方法较为常规基础,具有教学价值。通常会选择已经过考古队成熟勘探、发掘与研究,需要再进一步发掘的大型遗址,以供学生学习发掘方法并进行实践。
如四川三星堆遗址、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等,都是经过专家多年发掘与成熟研判,遗址中的部分板块才被选作考古学专业学生的主动发掘对象。
▲考古学专业师生正在三星堆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实习
学术研究
一种是为了解决特定学术问题所做的针对性的发掘。
目前社科院考古所、各省市级考古队进行的部分发掘项目,都是带着科学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发掘的。
比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了解决年代问题的某些发掘项目就是主动性发掘。
对某些已经保护起来的大型遗址进行阶段性的发掘,以供进一步深入学术研究,也属于主动性发掘——如著名的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汉魏洛阳故城等大型遗址,都是属于正在持续进行学术性发掘研究的遗址。
▲二里头遗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近年依旧在进行持续的发掘研究
但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该类发掘项目的审批极为严格谨慎,通常不会贸然进行主动性发掘。
无论何种发掘,都是以保护遗物与遗迹、留存与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为目的。
考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随着考古工作的日益规范,对主动性发掘和被动性发掘的审批流程和操作规范标准也正在逐步完善。
我们一定让遗物和遗迹在面世之初——田野考古发掘之始,就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温馨提示
无论是主动性发掘还是被动性发掘,都需要经过官方审批程序,由具有专业资质的考古发掘人员进行发掘,才是合法合规的。
任何私人组织或个人不得进行所谓“发掘”“寻宝”“探墓”的活动噢!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2] 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越宫苑遗址》,文物出版社,2008年。
撰稿|陈苑萱
编辑|陈苑萱
审校|吴丹微
审定|王维一
文章转发自南越王宫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