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瓷器瓷坯胎外表面上覆盖一层釉料的工艺叫施釉,
传统元青花施釉工艺一般分为淋釉、刷釉、沾釉、和荡釉。
一般根据器形大小采取不同的工艺方式。
元青花的罐瓶等瓷器的内部分不单独施釉,
多是利用沾釉时进去的釉浆,荡一下釉就可以了,工艺很简单,
所以造成瓷器里釉多严重不匀,甚至大面积无釉。
而瓷器外部除了底足,一般都是整体施釉。
元 青花松竹梅纹六方大罐
小器形的元青花瓷器一般是单手沾釉;
中、大型瓷器一般是双手沾釉,然后口部以淋釉的办法补釉;
特大器形的元青花瓷器完全使用淋釉或刷釉工艺。
元代青花花觚
小件元青花施釉:
器外均采用蘸釉法(见插图):
即用三或四个手指抓住器底部,直插入釉中至足沿,片刻提起。
凡是蘸釉产品,往往釉不到底,
胫或足下部有一圈不规则的漏胎,
上面往往留下3到4个手指抓坯的痕迹(如下图).
仅小口的瓶、壶和小件的瓶、罐、盒等琢器,器内一般不施釉,
仅见小盖罐有荡的釉,有的荡釉不满(见下图)。
以上施釉方法,常常会使器物的口沿或肩部出现“泪痕”(见下文)。
今仿者多用吹釉法,则不会产生此现象。
大件圆器:
大盘、大碗内施釉是甩釉:(见下图)。
外壁施釉亦甩釉:(见下图)。
由于内、外壁上釉时器物口沿部位都会沾着釉,
所以此处必两次上釉,
出现厚釉而釉色深青和大面积“泪痕”现象(见图)。
中、小件圆器:
器内用浊釉法。
施了内釉再施外釉。
施外釉是用蘸釉或浇釉法。
大件元青花施釉:
大口的罐、瓶等,器外用浇釉法(见下插图):器内用大笔涂釉。
因为元青花这些施釉工艺方法形成了元青花瓷器的特点:
一般元器釉层较厚,釉面不平,容易出缩釉点和针眼,
中大型罐瓶类口部带有釉水流淌痕迹,瓶内多无釉,罐内多漏釉或半截釉。
有明显的荡釉痕迹。
罐瓶底部多无釉,有时有些手沾上的釉斑,
此种釉斑系上釉工艺中手沾釉所为,非故意而为之。
元代青花瓷器底部
元青花施釉为浇釉,淋釉,
把未研磨碎的瓷石小颗粒浇到胎的釉面上了,白色小颗粒。
多单独存在。
有的多,有的少,有的没有,这一特征可做为元青花的佐证。
声明:分享好文章,传递正能量。本着传播收藏文化为宗旨,图文、背景音乐选自网络,文化传播需要您的力量!我们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及时纠正删除。
更多热度文章:
台湾古董专家曾肃良教授 讲解“元末明初青花纹饰风格的演化——从伊斯兰图案到绘画的进程”
喜欢我们就点个“赞”和“在看”支持
文章转发自元青花收藏文化苑,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