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巢、居廉
明末清初以来,在日益兴盛的水墨写意绘画潮流之中,简笔急就的“墨戏”图式几乎泛滥,名冠岭南的杰出花鸟画家居巢、居廉的出现无疑为当时的花鸟画坛带来了一股清风。在画史上,人们习惯将居巢、居廉二人并称“二居”。
“二居”先世任官岭南,遂定居番禺(今广州)隔山乡。居巢为居廉的堂兄,同时也是居廉艺术道路的导师。“二居” 以珠江河畔的生活体验和崇尚自然的创作态度描绘出大量形神兼备、雅俗共赏的作品。
居巢、居廉兄弟俩针对文人画写意而不求形似的千年古风,提出了“不能形似哪能神似”的绘画新观点,强调形神兼备,对景写生,并创造性地将撞水、撞粉之法发扬光大,造就出渗透了岭南特色的绘画图式语言,被称为“隔山画派”或“居派”。他俩在广东绘画史上享有盛名,在全国画坛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创作以花鸟、草虫为主,兼及山水和人物,常表现岭南风物,题材丰富、色彩明丽、画风灵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居派花鸟画和以何翀为代表的小写意花鸟画是当时广东最主要的两大花鸟画流派。“居派”是由居巢创立,由居廉继承、完善和发展,在流派纷呈的清代画坛上独树一帜,对岭南画坛影响深远,成为清代乃至近代中国花鸟画的杰出代表。
居氏兄弟与恽派末流的最大区别在于居氏兄弟二人能领悟到南田没骨花卉的真谛,从写生的根本上继承徐、恽等人的花鸟画传统。最为人称道的成就是二人以撞水、撞粉法发展了没骨花鸟画,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二居”画风与当时上海等地的花鸟画风相比,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个人特点,无疑是晚清画坛一支重要的力量,在画史上应有其独特的地位。
居巢(1811-1889年),字梅生,号梅巢,他将所居称为“今夕庵”。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能诗词、书法,著有《昔耶室诗》、《烟语词》、《今夕庵诗集》等行世。长于国画,工花鸟、草虫,还善山水、人物。
自幼喜爱诗文书画,1848年居巢携居廉入广西,在广西按察使张敬修幕下作幕僚,由张保举任同知。在广西期间饱览桂林山川,结交著名画家,曾受宋光宝等人影响,所作花鸟注重写生。
1856年回粤后,与其弟居廉住在东莞张敬修家的可园,园内遍栽花草,加上摆设清新文雅,占水栽花,极富南方特色,十分适合对景写生。兄弟二人在可园十年,创作甚丰,创造没骨法、撞粉法画花鸟画,并予传授,为岭南画派开创了先河。
由于他继承了从宋元至南田以来一整套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经验,并且创造了新精神,故在他所绘的山水、花卉,草虫等,多清雅绝俗,有着诗一般的境界,画面上的自题诗句往往使意境增色不少。
居巢作画严谨,生平不轻下笔,必推敲成熟才肯落笔,“虽一小帧,亦数日始成,盖渲粉染色,不妄一点一笔”惮心而成之。故一生作画数量不多。他的作品在当时己甚难得,“尺幅兼金,人争购之”。故传世真迹,不易多见。现存作品多为扇面,少数是立轴、横幅、册页。
居廉(1828—1904年 ),字古泉,号隔山老人。画花卉、翎毛、草虫及人物,设色妍丽,笔致工整,略乏气韵。长指头画,尝作二十四番花信图。
居廉原籍为江苏扬州宝应县,先辈来粤做官,遂落籍番禺。父亲为闽清县知县。居廉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自幼从堂兄居巢学画,十岁左右时随居巢赴广西,在那里度过8年。
后随居巢成为张敬修的军师,因军功奖掖,赏戴花翎。1855年,张敬修因浔城失守落职,次年返回东莞老家,而“二居”也返回家乡广州。居氏兄弟前前后后分别于张敬修的可园和张敬修侄子张嘉谟的道生园客居了近十年时间。期间专心从事艺术创作活动,初学宋光宝、孟丽堂,后临习过华岩、金农、恽寿平、八大山人、徐渭等人作品,取各家之长,自成一家。
到47岁返回番禺,专心作画以卖画为生,并筑“啸月琴馆”设帐课徒,声名日彰,桃李甚众。
他悉心培养出一批遍及两广的学生,如弟子杨元晖、陈芬、李鹤年、陈鉴、伍懿庄、张纯初、容祖椿、梁鹤巢、关蕙农、高剑父、陈树人等,皆享名当世。其中高剑父、陈树人后来成了“五四”以后首倡中国画革新的先导,被称为“岭南画派”的主要创始人,技法与画风曾直接受过居廉的传授和影响。

关注藏家群
认识圈子里的人

文章转发自藏家群,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