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镌古今,一币话千年。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文物推荐官,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先秦货币中的“F4”——四大货币体系:布、刀、圜、贝。”
永银钱币博物馆馆藏——先秦四大货币体系
戳下图查看详情
礼崩乐坏,百家纵横。春秋战国,一个大割裂的时代,百舸争流,大浪淘沙,就如那盛衰幻灭的诸侯国,货币也经历着风雨的洗礼,最终被时代选中,成就了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四大货币体系。
撰文丨桃子
排版编辑丨桃子
海报设计丨阿娟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春秋战国,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便朝代更迭,钱鎛一把,良田几亩,就能熬过世间傲寒。
春秋战国四大货币体系之一的布币,就是由生产农具——鎛,演变而来。
《说文解字》曰:“钱,铫也,古者田器。”“铫”即“锹”,与铲同类;《广雅·释器》对“镈”的解释为,“镈,锄也。”
以上的记载说明,钱和镈
而在古代,“镈”与“布”为同声假借字,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将铲形铸币称为“布币”。
布币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的魏、赵、韩、燕等国,主要分为:空首布和平首布两类。
早期的布币首部仍然保留有用来插木柄的銎并且还留有范芯,因首部中空并呈銎状,钱币界形象地称之为“空首布”。
因其体积大,不易保存,携带,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的使用逐渐频繁,空首布的缺点日益暴露。
从春秋后期开始,空首布的形制逐渐开始发生变革,进入战国时期,演变成“平首布”。
平首布的上端首部不再是中空,而是呈扁平的实体,其式样繁多,大致可以分为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和釿布钱。
布币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货币形态,为早期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后来的央行行徽才会选布币作为设计元素。
刀币,顾名思义,是由实用的工具刀演化而来。
与中原地区以农耕为生的社会状况不同,北方的狩猎民族以及沿海的齐国多是以狩猎及渔猎为主。
刀是他们的主要生产工具,与布币的演化相同,刀也逐渐转化为货币。
刀币根据流通区域不同,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北部燕国、赵国的刀币;另一类则是东部齐国的刀币。
燕国刀币形体稍小,种类较多,主要分为针首刀、尖首刀、明刀三种;赵国本通行布币,后为了与邻国燕国、齐国进行贸易往来,开始铸行刀币。
齐国刀币与燕赵不同,其体型硕大、文字高挺、铸造更为精致,但数量稀少,大多只在齐国境内流通。
齐国刀币通常根据币上的文字数量分类,主要分为:六字刀、五字刀、四字刀、三字刀。
其中,三字刀因为钱文标有“齐法化”三个字,所以也被称为“齐法化刀”,“法化”即“国家法定货币”。
这种刀币由于铸造时间早、流通时段长,流通的地域非常广,是齐国使用的最主要货币。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齐国一度沦陷,后齐国大将田单以“牛火阵”大破燕军,收复齐领土。
相传,为纪念齐国重新建邦,齐国铸行“齐建邦长法化”六字齐刀。这枚刀币也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纪念币。
春秋末年,又一种 新的货币体系出现——圜钱。
关于圜钱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从纺轮演变而来。
另外一种则由古代的玉璧发展而来。
《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孔位之璧,肉好若一谓之环。”
“好”是指璧、环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圜钱的穿孔也称“好”,自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也称“肉”,可见圜钱与玉璧之间关系微妙。
圜钱主要流通于魏国,主要分为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两种样式。从钱币上铸造的铭文来看,目前已经发现的圜钱有20多种。
圜钱虽然是四大货币体系中一个较小的体系,却是一种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货币形态,秦始皇统一货币后铸行的秦半两,正是从圜钱发展而来。
蚁鼻钱也称铜贝,是楚国的流通货币,由殷商时期的铜贝演变而来,形式上仍然保持了天然贝币的样式。
蚁鼻钱正面凸起,背部扁平,端有穿孔,面部刻有文字,因看起来形式“鬼脸”,民间戏称为“鬼脸钱”。
又有人觉得其面文形似蚂蚁歇于鼻尖,故又称为“蚁鼻钱”。
旧时有人认为这种小如瓜子的铜质东西,是古人随葬于墓穴以镇蚂蚁的,通过对大量出土文物及史籍的研究,证实为春秋战国时期货币。
蚁鼻钱除了常见的“鬼脸钱”和“各六铢”外,还有面文阴刻“行”、“金”、“君”,“匋”等。
在当时的楚国,蚁鼻钱10枚可抵楚大布一枚。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造就了我国货币文化的璀璨。
四大货币体系作为灿烂的先秦货币文化中的一个微小缩影,折射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也充分证明了,我国古代货币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源远流长,从未间断。
参考资料:
《战国货币各国流通初探》,张志峰
《战国货币考》,裘锡圭
《从三晋货币看三晋的铸币业和商业分布》,闫宏伟
《三千年来谁铸币》,王永生
《货币里的中国》,任双伟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2、文章部分内容引用自书籍、论文等,如原作者或编辑认为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联系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本文章若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或个人隐私,敬请联系小编,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
更多钱币知识
敬请关注永银钱币博物馆
文章转发自永银钱币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