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嘉靖、万历年间,陈继儒在《太平清话》中列举了一些东方文化中的通灵时间:“凡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负暄、钓鱼、对画、漱泉、支杖、礼佛、尝酒、晏坐、翻经、看山、临帖、刻竹、喂鹤,右皆一人独享之乐。”
扬之水《香识》一书中提及:宋人独坐焚香,香炉的高矮均在十厘米上下,即此类小炉。《屏间雅赏-文房珍玩》中有一组香炉,小,也是它们的特色。不仅精美,其中多件底价仅为两三万。
Lot 5215
清早期
“宣德”款铜桥耳炉
D:8.8 cm,H:5 cm,490.3g
专场《屏间雅赏-文房珍玩》拍品
炉以精铜制成,炉耳扁圆,翘起如拱,弧线流畅,唇口微侈,束颈鼓腹,下承三乳足。底部铸“宣德”篆书款,笔力遒劲,刻铸精良。器型沉稳,线条宛转隽秀,皮壳臧经纸色泽,精光内含,诚妙品也。
桥耳款式代表环桥听讲。据《宣德鼎彝谱》八卷本记载,桥耳炉是赐以国子监祭酒。《国朝会典》称汉明帝时,命博士祭酒讲经史,士人环向桥门而听,其人数以万计。
Lot 5213
清早期
“苍菴”款铜戟耳炉
D:2.5 cm,H:6.8 cm,985g
专场《屏间雅赏-文房珍玩》拍品
此炉精铜制,仿古青铜礼器“簋”,轮廓上敛下丰,侈口,溜肩,垂腹,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双戟耳,下承圈足。款识纳于中央,为篆书阳文“苍菴”款。炉虽薄壁而身沉,上手颇具分量,可见铜质至精。
与诸炉不同的是,此炉双耳之变化,犹如圆润而灵动的卧蚕,肥活富动感,使原本刚毅冷峻的铜炉赋予了静中有动的生机,在沉稳敦厚之中,流露轻灵俊秀之貌。
Lot 5217
清早期
“宣德”款铜鬲式炉
D:11.2 cm,H:5.5 cm,684.1g
专场《屏间雅赏-文房珍玩》拍品
鬲式炉,又称“素圆鼎”,是由新石器时代陶鬲和上三代青铜鬲加工演化而来的一种器形。此件鬲式炉,整体较为扁矮,给人稳定敦厚感。其平唇口,收颈,鼓腹,三足,底部有篆书“宣德”款。其造型优美,小巧玲珑,色泽内融,铜质精炼。
鬲式炉与其他文玩形式的铜炉不同,常陈列于厅堂、佛堂等居中的重要位置。如今置书斋清供,炉中细香一缕,弥于眉目之高,使人心无旁骛,尽脱凡俗之气。
span style='font-size: 12px;font-family: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color: rgb(136, 136, 136);letter-spacing: 1px;'>Lot 5095
清早期
黄花梨独板高束腰五足带托泥圆香几
D:80.5 cm,H:84.8 cm,几面厚度:3 cm
专场《清隽明朗-明清古典家具精品》拍品
香几在古代并不时常搬动,且为了和高大的庙宇、佛堂配称,要重拙一些,造工也更复杂 一些。此几以珍贵的黄花梨制成,且采用费工费料的圆材,五足,带铁力托泥。用八十公分宽、三公分厚的独板黄花梨整板做面,使用痕迹自然,边抹上下各锼一道边线。几面底部有擦 磨、鉴看木材的痕迹。
高束腰部分,露出腿子上截,形成状若矮老的短柱。柱侧打槽,嵌装弧形的绦环板,其上饰陷地海棠形开光,开光内浮雕相向的螭纹,尾部已有拐子之势,在纹饰上有过渡时期的面貌。龙纹的雕工纯熟,线条内边压出线条,刻画细致。束腰下为一周凸起的宽厚托腮,与几面边缘形成须弥座的形状;而且托腮也须打槽嵌装绦环板,故不得不宽厚。牙条、托腮、束腰分别制作,即三木分做。插肩榫结构,五足微微三弯,箭腿式样,上部锼刻花叶纹。牙板宽厚,亦是大材制作。牙、脚沿边起流畅的阳线,于牙板中央交汇成卷草纹,同样采用地道的铲地浮雕技法,曼妙灵动,厚薄有别,卷转自如。阳线延伸至腿足,足端外撇,双边阳线在底部形成如意云头纹。底承铁力木托泥,亦风格厚重。
此几用材粗厚,风貌稳拙,工艺复杂精湛,应是宫廷、寺庙或大户家祠中物。原皮壳包浆。高束腰处各构件可精细拆分。
从明清宫廷绘画及版画中可以看到香几的独立陈设,尤其皇家宝座两旁,或大户人家的主厅,都让我们感受到香几的重要地位。
Lot 5089
清早期
黄花梨有束腰马蹄足带托泥方香几
46×46×84 cm
专场《清隽明朗-明清古典家具精品》拍品
香几方形,黄花梨制,原皮壳,古雅可人。通体不起线,简约舒展,精致高超,令人爱不释手。几面以格角榫攒边平镶二拼面 心,边抹自中部开始收敛凹进,富有层次。底有两根穿带支承,其中一根穿带上阴刻款识:“甲子年置”。束腰稍高,牙、脚圆格角相交,工艺考究。四足修长,内翻的马蹄足雕刻卷云,立体饱满,可爱美观,是全器唯一的装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香几承光素的攒框方托泥,风格、气脉一以贯通。全器造型淳朴,视觉高挑,素雅脱俗。
此类几用途较广,如若陈置香炉、香插等香具或文房用品,皆有雅意。
Lot 5127
辽
铜鎏金佛像
H:12.5cm,492g
来源:王世襄先生旧藏。
专场《案上云烟-文房雅玩》拍品
眉目锈蚀已不甚清晰,衣裙因双手高举,均贴身上。虽仅有直纹数道,却流畅有致。莲台由双层花瓣组成,下有壼门台基,辽代造像颇常见。审其手势,乃中与无名两指拳屈相挨,小指互勾,食指伸直抵头顶,不知所结为何印。当年于冷摊购此像,并不以为制者在艺术上有特殊造诣,只感到手印值得研究。多年以来竟未见形象与此相同者。直到1996年,在天津文物商店楼上见铜像大如真人,残存上半身,手印亦如此。惟乃无人能告我佛名及印名。
——王世襄《自珍集》
此佛应为铜鎏金大日如来坐像,面形圆鼓,肉髻平缓;身着袒胸式长袍袈裟,衣褶以平行弧状水波纹表现,刻划自然流畅,且极具织物的质感。后背处有楔钮痕迹,推测原像应是有身光或头光的。尤其独特的是佛双臂高举过顶呈双环形,双拳拳心向上相抵,两手食指指向头顶正中相接呈灌顶之状。佛陀盘腿坐于莲花座之上,双层莲瓣造型饱满,底承壼门台基。
Lot 5062
清中期
紫檀龙纹佛龛
46×32×82 cm
专场《清隽明朗-明清古典家具精品》拍品
此佛龛为紫檀满彻,造型简洁,采用建筑结构,略似戏台。龛顶起台上凸,稍稍喷出,沿边造成凸棱式样,工艺考究。底部、背板均攒框镶板,四角起柱。
龛顶挂檐正面铲地浮雕凤穿牡丹,正中折枝牡丹两朵,姿态端庄,左右凤凰相对飞来,羽翼华美,雕工精纯利落,繁而不乱,秀丽中有雍容华贵之气。两侧则在海棠纹开光内浮雕玉兰花、佛手,玉兰形态生动,枝干横斜,俯仰生姿,花朵或含苞,或初绽,或盛开,风致嫣然。底座浮雕壸门轮廓,又铲地浮雕卷草纹,层次清晰。立柱方材,边沿起线,左右通透。
明清时期民间奉佛之风炽盛,礼佛者尤多,此佛龛以珍贵紫檀制作,装饰风格秀丽端庄,应出自大户人家。
Lot 5075
清早期
黄花梨小佛龛
34×27×43 cm
专场《清隽明朗-明清古典家具精品》拍品
小佛龛系礼敬神佛所用,故选料、制作皆精细,保存状态亦好于一般日用器具。此佛龛黄花梨制,综合运用透雕、起线、落堂起鼓等制作手法。顶部、底部均造成台阶式,上下呼应,且小中见大,有建筑风范。同时具有垛边的效果,加厚了视觉效果。
佛龛在空间上分内外两侧,龛门居内,攒曲尺纹,外为栏杆亭台式,围栏透雕螭龙纹,与龛门两侧的纹饰统一。佛龛后背板为格角榫攒框镶嵌,木纹清晰致密,工艺细致。
Lot 5204
清早期
楠木瘿子山形佛龛
H:66 cm(带座)
专场《屏间雅赏-文房珍玩》拍品
山子式佛龛,整料楠木制,造型奇巧,若嶙峋怪石,自然天真。因时间久远而包浆浓郁,油性溢出,尤隆起部分润泽亮丽,沟壑凹坑亦气韵动人。佛龛一面有天然龛洞,可陈设小型佛像,熠熠生辉。一面树瘤密布,若云霞,别有洞天。整个佛龛山子通体遍布褶皱,紧锣密鼓,声势浩荡,如有佛音;清奇磅礴,苍古峥嵘,若置身苍穹。
整器可谓纯朴厚拙而灵气内蕴,以一木之微而聚大自然之变幻,小中见大,令人遐想无际,又若返璞归真,本性呈现。原配长方形底座,不加雕琢,简素无文,以厚重为特色,承接瘿结累累的佛龛,在美学上形成对比。
Lot 5257
清晚期
沉香木螭龙纹斋戒牌
3.8×5.9×1 cm,11.6g
专场《屏间雅赏-文房珍玩》拍品
此斋戒牌以上品沉香木雕成,综合运用透雕、浮雕、阴刻诸法,中间起框,正反两面各以阳文刻出满文和汉文的“斋戒”二字,周围饰以透雕的拐子龙纹,大气尊贵。沉香是在佛教和道教中都具有特殊地位的香料,常被用来献祭神明或制作法器,以沉香制作斋戒牌亦有敬神之意。
Lot 5250
当代
董桥咏沉香六言联
65×12.5 cm ×2
专场《屏间雅赏-文房珍玩》拍品
董桥书六言联:“琼崖琼岛琼脂,沉浮沉静沉香”,款“传伦咏海南岛沉香联语”、“己亥年小满香岛喜寿老人董桥”,钤白文印“董桥”。己亥年为2019年。
董桥先生在书写此幅对联
礼佛常言寺院,佛教寺院用包裹柱子的栽绒毯曰龙抱柱,当为皇家所制,捐赐寺院。与一般栽绒地毯的不同之处有二:一是纹饰设计更难,将毯包裹柱子时亦不能影响图案美观;二是其纹饰宗教意味浓厚。
Lot 5223
清嘉庆
蓝地栽绒龙抱柱毯
254×85 cm,约2.2平方米
专场《屏间雅赏-文房珍玩》拍品
毯竖长形,藏蓝色地,上绘饰海水云龙纹。中央一条五爪巨龙作盘旋状,龙首高昂,怒目圆瞪,龙须飘逸,气势磅礴。龙身周遭绘祥云弥漫,氤氲缭绕。另有海螺、盘肠、法轮、双鱼等杂宝纹散布其间。龙首上方以连珠纹绘饰宝伞造型,简练形象。腾龙下方则绘饰海水江崖,波涛阵阵,海浪飞溅,祥云排列其间。龙在藏传佛教中是神灵的坐骑和守护神,宝伞守护佛法,用来遮蔽魔障,海水江崖纹则喻当朝江山永固。
此毯藏传佛教艺术气息浓厚,与寺院建筑风貌、经堂内景布置相得益彰。品相完好,用料上乘,经纬线为棉质,栽绒为羊毛,手工编织,纹理清晰,起绒较长,植物染色,色彩纯正,毯面富有光泽。
中国编织的龙抱柱栽绒地毯,备受外国人的青睐。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博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瑞典斯德哥尔摩东亚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等皆有收藏,并在橱窗特别设置圆木柱,以包裹方式展览清代的龙抱柱栽绒毯。
Lot 5133
民国
东溪刻竹石图徐宗浩诗文扇骨
L:30.8cm
专场《案上云烟-文房雅玩》拍品
扇骨为玉竹质,一面阴刻竹石图,山石错落坚韧,竹叶爽利明快。画面下方镌刻行书题识:「东溪刻」,并阴刻篆书方形印款:「金绍堂印」。另外一面,镌刻行书诗文:「诗歌漫颂王摩诘,身世空照陆放翁。剩写风枝娱晚岁,只愿清劲不求工。」下方阴刻行书题识:「石雪居士」,方形篆书印:「宗浩长寿」。
金绍堂(1880-1979),字仲廉,别署东溪,浙江吴兴人。金城弟,绍坊兄。与弟同负时誉。刻竹精细有法,刻诸家墨迹均极工妙,刻阳文山水、花鸟,可追踪吴鲁珍、周芝岩。金绍坊(西厓)刻竹即为其二哥金东溪所授,兄弟二人有《可读庐刻竹拓本》传世。
徐宗浩(1880-1957),即徐石雪,名宗浩,字养吾。号石雪,后以号行,字号石雪居士,祖籍江苏武进,久居北京通州。中国近现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1952年11月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Lot 5132
近代
金西厓刻溥心畬书画诗文扇骨
L:31.3cm
专场《案上云烟-文房雅玩》拍品
扇骨为玉竹质,一面阴刻水仙图,线条流畅,细笔劲描,翩跹呼应,情出画外。画面上方行书题识:「溥儒画」,并阴刻篆书方形印款:「心畬」,下方镌刻行书题识:「癸未冬西崖」,并阴刻篆书方形印款:「金」。另外一面,镌刻行书:「凌波清瘦篾春云,绰约真疑洛水神。昔日月明川上立,不知解佩赠何人?」,下方阴刻行书题识:「心畬」,方形篆书印:「旧王孙」。
在此题跋诗中,溥儒频频用典,将超凡脱俗的水仙比作曹子建笔下的洛水女神,用词隽永,意味深长,极其雅致。金西厓篆刻深得行篆精蕴,以刀笔交融,呈现溥儒秀逸酣畅、潇洒自然书风,富于起伏顿挫之变化。
金西厓(1890-1979),名绍坊,字季言,号西厓,浙江吴兴(今湖州)人,现代著名竹刻家。毕业于上海圣芳济学院。爱好金石书画,师从仲兄金绍堂学竹刻,悟性极高。与当时的书划界名流交往颇多,其所制扇骨、臂搁等,多由书画名家吴湖帆、吴昌硕、张大千、赵叔孺、郭如庭、江寒汀等人落墨,西厓奏刀。有《金西崖刻竹》拓本行世,作品主要为扇骨、臂搁、笔筒等,大部分精品均收藏在上海博物馆。
爱新觉罗·溥心畬(1896-1963),名儒,字心畬,别号西山逸士,北满族,为清恭亲王之孙。近现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与张大千并称为“南张北溥”。
Lot 4989
赵叔孺题,溥儒、江寒汀等绘
陈巨来自钤《安持精舍印存》 原钤本一册
21×13.7cm
出版:《独秀︱陈巨来的艺术世界》,西泠印社出版社(即将出版)
专场《独秀-陈巨来的艺术世界》拍品
题签:安持精舍印存,巨来属,叔孺。钤印:赵叔孺
溥儒题诗:千寻丹嶂武丁开,铁笔奇踪似巨来。若使生逢全盛世,燕然重见勒铭才。己丑中秋为巨来题安持精舍印集,溥儒。钤印:旧王孙。
鸵鸟图题识:古人书籍所载谓西域流沙中有两脚骆驼,即今之鸵鸟也。心畬。钤印:心畬
劳山云海图题识:劳山云海,溥儒。钤印:西山逸士。
梅花图题识:巨来兄属,乙未十二月寒汀。钤印:鸿。
陈巨来自题:自此页以下为余廿二岁至六十自刻印,旁有识者乃象齿印也。丁巳年七十三志。
朱积诚题签:安持老人七十后所刻印,丙辰三月,八十七叟诚斋。
钤印:紫阳。
提要:此谱为陈巨来精心集拓自刻印而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赵叔孺、吴湖帆、张大千、溥儒等近代名家用印,第二部分为陈氏二十二岁至六十岁之作所作自用印,第三部分为七十后之作,可视为陈氏一生篆刻之菁华。印谱前配有赵叔孺、溥儒、江寒汀等名家书画,内页无板框,每页所钤印数量不等,多只钤印面,偶拓边款,正反两面均有钤拓,其中一页为褚德彝书、张大千画、陈巨来所刻扇骨拓片。
溥心畬指纹画鸵鸟,饶有趣意
印谱由赵叔孺题签,谱首溥儒行书题诗一帧、指纹画鸵鸟一帧、水墨崂山云海图一帧,江寒汀绘设色梅花一帧,均为各家精心用意之作。首页拓赵叔孺题刻“陈生巨来篆书醇雅,刻印浑厚,元朱文为近代第一”词,内页有陈巨来自题一则,朱积诚所题签一帧。
Lot 5124
金章
画蝉册页十六开
设色绢本
31.5×20.5cm
专场《案上云烟-文房雅玩》拍品
款识:
1、浙东女史金章;2、吴兴陶陶金章;3、金章画;4、浙东女史金章;5、陶陶女史;6、吴兴金章;7、金章画;8、吴兴浙东女史;9、陶陶金章并题;10、浙东女史;11、金章;12、陶陶女史金章;13、浙东女史金章并题;14、吴兴陶陶金章;15、陶陶女史;16、广仁三姐雅玩,甲戌五月,吴兴陶陶金章画。钤印:1、陶陶书画;2、金章私印;3、陶陶;4、吴兴金氏;5、金章之印;6、金章女史;7、陶陶女史;8、金章书画;9、章;10、金章;11、陶陶书画;12、章;13、陶陶女士;14、吴兴金氏;15、金章之印;16、金、章。
鉴藏印:郁文(16次)
题跋:
1、意园录旧作于大梁。钤印:侯汝承印、意园。
2、鸣雁亭叟。钤印:侯汝承所作金石文字诗画长寿之印信。
3、红蓼溪渔。钤印:画工侯生□白头。
4、忧天翁。钤印:侯汝承书画印。
5、庚申生。钤印:侯汝承印。
6、秦印轩主时年七十又七。钤印:侯汝承印。
7、桃陵老农。钤印:庚申生。
8、怡园老人。钤印:侯汝承印。
9、雁乡书于大梁。钤印:汝承。
10、兰宝主人书于夷门。钤印:诗画宗南田、侯氏意园手笔。
11、丙子冬, 小痴居士。钤印:小痴。
12、意园老人。钤印:红蓼溪渔。
13、希和倚声。钤印:王希和印。
14、是亦山庄后人。钤印:师恽斋主人、侯汝承长寿印。
15、意园并题。钤印:桃陵老农。
16、钤印:意园染翰。
17、红蓼溪渔隐。钤印:家在不足征之国。
18、侯篆。钤印:意园七十以后作。
19、丁丑三月沈钧儒。钤印:沈钧儒印。
20、广仁女士清鉴。尹默。钤印:沈尹默。
21、丁丑菊月,朱自清。钤印:自、清。
22、丁丑仲春,白龙山人王震。钤印:王震大利、白龙山人。
23、广仁女士属题。柳亚子。钤印:羿楼。
24、丁丑六月,双溪许世英病后倚枕书。钤印:许世英印。
25、开封顾承曾敬题。钤印:伯寅。
26、广仁女士以为何若,时二十七年元月,俞平伯于燕京。钤印:俞平伯印、古槐居士。
27、丁丑秋日,寄苹邱祖藩题于大梁。钤印:邱祖藩印。
28、胡先骕题。钤印:胡先骕印。
朱自清、沈钧儒、沈尹默、柳亚子、俞平伯、王震、许世英、侯汝承、顾承曾、邱祖藩、胡先骕等题跋。
朱自清题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张广仁上款。张广仁(b.1910),号育文,复旦大学文学士毕业。曾任第一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立法委员、泛太平洋暨东南亚妇女协会台湾分会委员。张大千在台湾时期与其交往甚密,并欣赏其观蝉、画蝉之细腻生动。
金章(1884-1939),民国著名女画家,王世襄母亲。字陶陶,号陶陶女史,别号紫君,浙江湖州南浔人。金章自幼从长兄金城(民初著名画家,字拱北,号北楼)习画,花鸟之外,尤擅鱼藻,又工诗词,精楷书。其画作清秀灵动,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法国巴黎东方美术馆等国内外大型博物馆、美术馆收藏,有《濠梁知乐集》、《金陶陶女士画册》、《金章/金鱼百影》、《金鱼百影图卷》等佳作传世。
Lot 5146
民国
叶希明款吴浸阳斫丰卦琴
通长:128cm,肩宽:20cm,尾宽:15cm
来源:何朝现旧藏。
专场《案上云烟-文房雅玩》拍品
此琴仲尼式,周身髹熟栗色大漆,螺钿徽,紫檀岳尾,玉轸,紫檀雕花雁足。琴背项间镌刻琴名“春雷”,龙池两侧镌行书并填青:春风苏万物,无声剩有声,美言操缦古,千载寄深情。何朝现藏,已未中秋后东父题。龙池内左右两侧篆书刻款并填朱砂:此明代屋梁也,庚申秋,青城吴德华斫丰卦琴,杭州叶希明题。
腹款
吴浸阳(1882-1958),字观月,又德华,号纯白,又称纯白道人,四川灌县人。少年时曾出家青城山为道士,弱冠后下江南,往来于苏沪之间,民国八、九年间供职于苏州盐公堂,与吴兰荪先生交往甚密。1919年仲秋,由仁和叶璋伯发起的苏州怡园会琴,是辛亥革命后吴中首次盛大琴会。函柬四十九,莅会名士三十三,操琴十四人。吴浸阳操《阳春》并与李子昭双琴对弹《风雷引》,尔后还赋诗一首。
1921年吴兴周庆云在上海发起晨风庐琴会。海内外名宿纷至沓来,九嶷杨时百、诸城王燕卿、西蜀吴浸阳均在列。后吴浸阳受聘于史量才先生,僻琴室于申报五楼。于1925年间得史量才先生支持,在上海一带县城内觅得大量明代良材,在申报馆五楼琴室,设计监造古琴六十四张,以六十四卦命名,琴的形制均较大。据记载赠教育家、实业家张謇获赠“蹇卦”琴;吴浸阳学生吴兆基得其二,音色洪亮中寓清越;又见有査阜西先生旧藏“观卦”琴名“鉴空”;今见蜀派琴家何朝现旧藏“丰卦”琴“春雷”,腹款与查阜西先生所藏规格一致,其余不知散佚何方。
叶希明( -1938),字璋伯,号鸥侣,一字松雪。清末民初与南浔巨贾周庆云共事。叶铭编《广印人传》记载叶希明:“性冲淡,善鼓琴,工篆、隶,蓄金石小字其多,兼治印绝精。著《松雪庐诗草》。”其琴学师从谢斐林,藏琴见之《今虞琴刊》所刊有“天风环佩”、“霜钟”、“翔鸾”等。
何朝现(1926- ),早年就读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话剧导演专业毕业。对川剧、曲艺音乐创作改革做出了贡献。1959年师从侯作吾先生修习古琴艺术,后参与演出和教学工作。80年代成都古琴界的主要活动平台是“锦江琴社”,社长为喻绍泽先生,副社长由何朝现先生担任并主持琴社日常活动。
Lot 5156
清早期
沉香木玉兰纹琴扫
18.5×4.5×2.3cm,43.8g
专场《案上云烟-文房雅玩》拍品
此琴扫手柄部以沉香木为材,施以浮雕、透雕、阴刻等多种 技法雕琢山石玉兰花卉。玉兰生于嶙峋山崖之上,古枝花卉蜿蜒伸展,花朵硕满婀娜,叶片摇曳飘逸,隐起自然,正是 “冰清玉洁傲寒开,幽兰寂静望春来”。
古代文人以抚琴养性,一把好琴可流传千古。有琴自然少不得与之配套的用具,其造型材质也有规矩,此把琴扫制作考究,用料上乘。置于案头,沉香花卉如有幽香浮动,可谓妙趣横生。
Lot 5278
清中期
宁夏黄地牡丹纹坐垫靠背
126×67 cm,约0.84平方米
来源:匠心纺
专场《屏间雅赏-文房珍玩》拍品
毯子可对折,上方毯边近似“山”形,下为方形。设两道边,均饰花纹。毯内中心饰团花,角隅饰花卉。中部莲花雍容,花蔓与之托衬,韵致有余。角隅莲花富丽,花叶灵动,与上方的彩蝶两相呼应,妙趣横生。沿多边形内饰连珠纹自然规整,古朴雅致。毯内边的朵花有序萦绕,温雅含蓄。方形毯内团花富丽,枝蔓灵动陪衬,生机盎然。四方形的开光外,四朵莲吐花展瓣中形成华美富丽的团花图。用色有深蓝、月白、白、姜黄、棕色,颜色运用中,主要通过冷暖色对比法,或两晕色法,渲染得花纹端庄大气,古香古色,疏秀明洁,古朴典雅。
靠背毯是皇家或蒙古部落的王爷,以及家境殷实的大户等极少数人的享用毯,实物稀缺,难觅求得成为必然。历经二百余年品相完好,弥足珍贵,在古旧栽绒毯中具有很高的欣赏、研究与收藏价值,更是不可多得的宁夏清中期栽绒毯中的绝品之一。
Lot 5282
清中期
黄地锦花宁夏坐垫
72×136 cm,约0.98平方米
来源:匠心纺
专场《屏间雅赏-文房珍玩》拍品
毯设三道边,外边为素色,其余饰花纹。毯内在锦纹地上饰团花,锦花烂漫,其上中部以几何纹为心,四朵莲雍容,纤细的枝蔓自然灵动,富有生机,衬托出莲的韵致有余。再以唐宋铜镜流行的菱花纹围绕,更助团花的妩媚妖娆。连珠纹规整,简约爽利。毯边的莲花古朴自然,线条流畅,颇有几分疏放明洁之美。用色有深蓝、月白、白、姜黄、木红、枣红、粉色,用色中通过冷暖色对比法,或两晕色法,渲染得纹样富贵华美,五彩斑斓,繁花似锦,韵味无穷。
此毯棉线、羊毛均为手捻,起绒较长。植物染色,色彩牢固。毯子用色与纹饰极具时代特征,编织工艺有地域性。姜黄、木红色为明至清中期宁夏栽绒毯的代表色,清中期以后植物染的此两色锐减。满毯花纹布局与题材,是明至清早期宁夏毯的流行纹样,清中期不乏有此纹饰呈现。毯边的处理手法是宁夏独有的工艺。如上,此毯为宁夏清代中期的编织物,确信无疑。毯中图案寓意“诸事圆满”、“富贵美好”、“长寿幸福”、“万物生机”、“春色满园”。地毯历经二百余年品相完好,弥足珍贵,是不可多得的宁夏清中期栽绒毯。
相关阅读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文章转发自中国嘉德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