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张清末老照片:一个小县城的日常,八品芝麻官抢镜
清朝末年,英国人约翰·普雷斯顿·麦克斯韦在福建漳州府漳浦县当医生,在此期间用照相机拍摄了当地的日常生活。漳浦史称“处八闽之极地,为漳潮之要冲”,地理位置重要,县治绥安镇(即县城)。
靠近镜头的四柱三门石牌楼是戒石牌楼,上面刻有“民之父母”“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铭文。
此人身穿鹌鹑补服,应为八品文官(百姓口中的“芝麻官”),我们推测是漳浦县县丞。
县丞辅佐知县处理事务,一般由举人、恩贡、拔贡、副贡考取,经皇帝任命,主管全县文书档案、仓库、粮马、征税等。
清朝从国、省直到府、县,每一级都建有孔庙,定时举行祭孔大典,以体现对文教的重视。1864年,太平军余部占领漳浦,孔庙在战火中遭受摧残,仅剩大成殿得以保全。晚清时期,漳浦周边的山上活跃着不少华南虎,甚至形成虎灾,给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危害。当地有人专门猎虎,一方面为民除害,一方面虎骨虎皮可售卖赚钱。麦克斯韦在漳浦县的生活非常优渥,出门有四名轿夫伺候,气派堪比知县大人。
1892年2月6日,英国女传教士安玉瑜在漳浦县城创设养正女校,附设蒙学堂(幼儿园),开创了当地女子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先河。要说服父母让女儿入学是困难的,他们普遍认为女孩子不必读书识字,所以女校每年的在校生只有数十人。
养正女校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的农民家庭,她们学习认字,学习纺织、做鞋、缝纫和刺绣等生活技能,当然还被灌输一些圣经知识。
照片中,一位年轻的中国女性正在教孩子们认识英文字母。这可能是最早一批学习英语的幼儿了,不知道他们长大后有没有用上这门外语?
她们之中,有人纺织、有人纳鞋、有人缝补、有人刺绣,都是当时社会要求女子必备的生活技能。
他们衣着干净整洁,想必家庭条件不错。女子所穿袄裙是明朝沿袭下来的风格,有浓厚的传统特色,属于汉服体系。男子的着装属于旗人服饰系列,是清初“剃发易服”的结果。
文章转发自高古玉,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