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梵名为Avalokitevara,又称作观世音、光世音、观自在等。《法华经普门品》是观音菩萨信仰的根本经,对中国人来说观音菩萨寻声救苦,化现为三十三种不同的形貌,来度化众生。观音菩萨“菩提为因,大悲为本”,作为完美慈悲的化身,随类应化,救度有情。
晋太康七年(286),竺法护翻译了与观音信仰密切相关的《正法华经》后,我国的观音信仰开始揭开序幕。四世纪末,谢敷(活动于371–396)集录了我国佛教史上最早的一部观音灵验集——《观世音应验记》,足见当时观音菩萨的信仰已十分流行。至唐宋以后,观音传说,灵验故事,层出不穷。元明清时期,观音题材的戏曲、宝卷、小说更是丰富多彩,这些文学著作对观音信仰的传播更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在浙江舟山的普陀山观音道场,作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声名远播。
我国佛教的经藏中,与观世音有关的显、密经典近百部,此外尚有许多国人编撰的伪经。佛经中重要的有《法华经普门品》、《华严经入法界品》,净土系的《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般若系的《心经》,密教的《十一面神咒心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等多部经典。公元四五世纪出现的经,有《高王观音经》、《观世音三昧经》等伪经。这些资料说明观音信仰内容的丰富和信仰的普及。
01、显教观音
(大足石门山观音窟北宋)
法华《普门品》描述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所以佛像艺术中常见看到观音救苦救难的场景。印度五世纪阿旃陀石窟第4窟入口侧面的浮雕,就表现了观音菩萨救象难、野兽难、罗刹难、火难等的画面。
(观音救苦救难 印度阿旃陀石窟第4窟入口侧面五世纪)
中国隋代出现的敦煌壁画莫高窟303窟人字披顶的壁画为一铺观音经变,不但表现了观音救难的画面,如救火难、水难、罗刹难等,还表现了观音菩萨化为三十三种不同的样貌,说法度众的画面。
(观音经变敦煌壁画莫高窟303窟人字披顶隋代)
(西方三圣来迎图 西夏)
除了遵循印度的图像传统,中国人也创造出许多印度、西域所不见的观音菩萨图像。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杨柳观音”,他一手持杨柳枝,另一手持净瓶。其经典依据《请观音经》,是在中国出现的观音造像。
(唐代 铜鎏金 净瓶观音)
根据《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为求法门要义,先后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请教成佛之道的过程。观世音菩萨即为五十三位善知识之一,他住在南方的普陀罗迦山(Potalaka),该处不但“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而且“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后世佛教徒据此就称普陀罗迦山为观世音菩萨的净土。在造像上常以岩石座象征观音菩萨的净土。
(辽代木雕彩绘自在观音)
(唐代十一面观音像)
千手千眼观音(台北故宫收藏)一手中有一眼,共千手,故有千眼,手中各有不同持物,日月、剑戟、净瓶、杨柳等等。观音菩萨顶上有三十二个佛头,下方护法(天龙八部)。有此千手千眼观音像没有千手,仅有四十臂。佛教认为世界分为色界、欲界和无色界三种。而在生死轮回的迷界,又依不同的果报,分为二十五类。而四十臂观音的每只手均可救渡二十五有界的众生,故其为千手千眼观音的另一种形式。
(南宋 千手观音)
(大理国 多臂观音)
唐代马头观音(现愤怒相,象征观音菩萨慈悲帮助众生去贪等三毒烦恼,去除苦难、灾厄)。除了斧头、棍棒等持物外,马头观音菩萨手中的念珠、莲花、净瓶等,都是显教观音手中时常执拿的器物。
(马头观音唐代)
(十三观音窟 大足北山 宋代)
在所有的中国代观音中,南海观音最为大家所熟悉。根据与南海观音相关的话本、宝卷,有一只孝顺的白色的小鹦鹉曾跟随观音去南海修行。又言,善财、龙女都是观音的弟子,所以在明代以来的南海观音的造像里,时常可以发现鹦鹉和善财、龙女的出现。
明代 法海寺壁画 《水月观音》
明代是观世音造像最为重要的时期,朱明历朝帝后皆崇奉佛教。最重要的是,观音菩萨与明代帝后之间一直有着“密切的关联”:成祖朱棣兵变夺位后,仁孝徐皇后“梦中授记于观世音菩萨”,并传以《梦感佛说大功德经》;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也在梦中得到观音菩萨传授经典——《佛说大慈至圣九莲菩萨化身度世尊经》(又称《九莲经》),为纪念此祥瑞。万历皇帝于北京慈寿寺按照李太后的形象刻九莲菩萨像于碑上,以示记颂,实为暗指李太后就是九莲菩萨转世。据说神宗“命取库藏吴道子观音画像,改以慈圣容貌,唤作九莲观音像。”自此,九莲观音几乎成了朱明王朝的皇家专属。而九莲观音像也成为中国观音像中最具民族性的佛教艺术形象之一。
明代 《九莲观音图》
自万历十五年(1587)起,勒石颁赐天下各寺供奉瞻仰。同时(清)宋起凤《稗说》卷四云:“皇五子生痘,盖上(崇祯帝)与田妃最爱者。上夜于妃宫得梦,见李太后(即慈圣皇太后)坐金莲花现身半天,状如世之图画白衣大士然,首结螺髻,身披璎珞。”因此九莲观音多顶束螺髻,身披璎珞,身侧有九朵大莲花。
《慈容五十三现之一》 关注公众号:古玉虫
明代观音像创作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成套观音像的出现,其组成数量有二十四相观音、三十二相观音、五十三相观音等。在明代刊行的《观世音菩萨慈容五十三现》中竞然出现了一位长发洋人观世音形象。明万历年间,正是利玛窦来华传教的时期,也是中外海上交流开始发达的时期,这一形象定然与这个背景有关。
中国的观音像在明代最终完成了本土化改造,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形象和相对的名称。其中,最具特点的如“水月观音"、“白衣观音”、“鱼篮观音”、“马朗妇观音”、“送子观音”等,皆是中国艺术家依据本土经典或灵验故事而创作的本土观音形象。
此时观音像最为显著的特点是神性的消失和世俗性的凸显。观世音菩萨不再高踞云端或远在九天,而是或置身于山林之中、或静坐于瀑布溪流之畔,神情宁静、姿态安详。这些特点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自五代起兴起的高士题材作品。显然,无论形象还是背景的布置。中国本土化的观音画像明显受到了中国文人画中高士题材的影响。水墨观音像从五代两宋时期便已出现在绢本作品中,到了明代,水墨观音或者白描观音便基本成为观音画像的主要形式。
04、观音是男是女?
明代《鱼篮观音》
宋人的小说曾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彼美人兮”的文句,来描写观音像。无怪乎宋、元时期著名的讲唱文学《西厢记》,在描述张生第一次在寺院中看到崔莺莺时,第一个感觉便是崔莺莺就美若水月观音一般。的确宋、元以来,观音化现为女性的传说不断,也发现了不少女相观音的作品。
明代丁云鹏 《白描观音像》
明末,观音特别受到女性信徒的尊崇,但当时的文士胡应麟(1551-1602)对这个现象颇不以为然,他在《观音大士现像灵应记》中,开宗明义即言:“观音大士绝不闻有妇人。”他考查六朝以来的杂记小说,发现“唐以前塑像固不作妇人也”。
关注公众号:古玉虫
唐代 敦煌藏经洞 绢画《二觀世音菩薩圖》
“宋、元间,观音像亦有作妇人者,然是变相,未必如近时。”又言:“而观世音之称妇人亦当起于宋世,元僧简陋无识,遂以为妙庄王女,可一笑也。今观世音像率作妇人,故人间显其梦兆,无复男子相者,俗遂真以观世音为妇人。不知梦生于心,兆征于目,心目注瞻,皆非男相,则恍惚示现,自当女身。”
旧题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言道:“一人问应元曰:观音大士女子乎?答曰:女子也。又一人问:经云观音菩萨,勇猛丈夫,何也?答曰:男子也。又一人曰:观音一人,而子一男子一女子者,非矛盾乎?答曰:非也。
宋代观音木雕 荷兰国立博物馆
观世音无形,故《普门品》述现众身为人说法,既然现众生,则飞走之物至蠛蠓酰鸡,皆可耳,岂直男女乎?”谢肇淛(1567-1624)在《五杂俎》亦言:“佛氏之教,一味空寂而已,惟观音大士慈悲众生,百方度世,亦犹孟子之于孔子也。大士变相无常,而妆塑图绘多作女人相,非矣。既谓大士,岂得为女。既谓成佛,则男女之相俱无矣。”
清代 改琦 《男相观音》
观音是男是女?观音大悲,为救度众生,化身千万,所以他不但可化为女,也可化为男,甚至于化为动物、昆虫。应“以何身得度,既以何身示众生前”。
金镶提篮玉观音分心 明崇祯 兰州市博物馆
高6.5cm,重36g 甘肃兰州白衣寺塔天宫出土
明约十六世纪 白玉观音坐像冠饰
二十世纪 青白玉八臂观音坐像
清十八世紀 田黃雕觀音坐像 (83克)
估價
HKD 1,800,000 - HKD 2,600,000
(USD 230,715 - USD 333,255)
成交總額 HKD 4,300,000
盒題籤款:此田黃觀音坐像質地嫩,膚膩潤,可謂田黃之妙品,研生眼福
3 in. (8.9 cm.) high, zitan stand, box, 83g
清中期 白玉带糖圣观音像
文章转发自古玉虫,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