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嘉德“瓷器及古董珍玩集萃”专场,近年来几度推出 “同一藏家”古董珍玩专题,力求将“品质”、易于得藏的“实惠”呈现给广大藏家。自推出以来,在市场上颇受藏家们喜爱与追捧,专题场场火爆,成交不俗。
此次,中国嘉德2021秋拍“瓷器及古董珍玩集萃”专场中,得力于藏家的鼎力支持,继续推出“同一北京私人珍藏”古董珍玩专题,精心筛选拍品约五十余件(Lot3740至Lot3790),均来自同一藏家且每件均以1000元起拍。类别囊括宫廷掐丝珐琅、漆器、铜炉、鼻烟壶、器座、陈设、配饰、文房清供等等, 包罗万象,风格鲜明,赏心悦目,实可宝之,再一次为广大藏家提供更多高品质的艺术佳品,敬请关注。
Lot 3758
清乾隆
掐丝珐琅花卉纹香盒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地”字楷书刻款
D:6.1 cm Weight: 86g
来源:
北京拍卖会,2013年12月8日,lot 3876。
此件掐丝珐琅花卉纹盖盒,器型庄重典雅,美观大方,形制规整,颜色明丽,工艺技法纯熟高明。盒为乾隆时期器宫廷几案陈设品炉、瓶、盒三式之一。此盒色彩纯正淡雅,色调搭配柔和,掐丝技法娴熟,线条简练流畅,图案布局疏密有致,为掐丝珐琅精美之作。
盒底阴线题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地”两行楷书款。其字摘取于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地”字在千字文中位列二,极其少见。取千字文做掐丝珐琅器之标记乃乾隆时期之规定,为乾隆宫廷标记之用,以区别紫禁城中不同宫殿内的所属陈设物。乾隆朝养心殿造办处活计档记载:当时珐琅炉瓶盒三式上携刻的千字文号有50多种,每种编号只做一套。乾隆七年十月至乾隆八年四月这段时间烧制了“天”“地”“黄”“宇”等多套炉瓶盒三式。由此看出此盒的千字文款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也由款识的制作年代断出此盒为乾隆早期宫廷制作。
Lot3750
清康熙
掐丝珐琅嵌白料鹤纹带扣
5.5×4.1×1.5 cm
Weight: 87g
带扣掐丝珐琅为框,正面镶白料为饰,珐琅明艳,边饰以一圈回纹,带扣反面饰珐琅云鹤纹,清代文武官各自分为九级,文官的服饰全以禽为图案,文官讲鹤代一品。故此带扣级别极高。当为一品文官所佩戴。
Lot3752
清乾隆
掐丝珐琅花卉纹瓶
H:18 cm
Weight: 506g
此瓶胆瓶式,器腹饰缠枝番莲纹,填蓝红黄诸色,口沿、器底满鎏金,鎏金厚重,品相全美,为同类样式珐琅器之精品。
Lot3753
清乾隆
掐丝珐琅六棱形花插
W:20 cm
Weight: 2168g
此器以掐丝珐琅工艺制成,瓶口及底足皆为六方形,瓶身亦分为六面。整器造型小巧雅致,掐丝纹饰精美,鎏金金色灿然,景泰蓝发色周正,釉质纯净细腻,当为乾隆宫廷御用之器,保存至今,弥足珍贵。
Lot3757
清乾隆
掐丝珐琅暗八仙纹炉
W:12.9 cm
Weight: 518g
来源:
1.SPINK &SON,1978年11月;
2.伦敦拍卖会,2009年11月3日,编号227。
此件香炉应为宫中供奉所制。整器小巧雅致,鎏金灿烂,通体以天蓝色珐琅料为地,其上填粉、蓝、黄、绿等珐琅釉彩装饰,口沿及三乳足上部饰有深蓝色如意云头纹,炉底部饰如意云蝠纹,正中有道家阴阳纹。腹部饰掐丝珐琅缠枝暗八仙纹样,属于典型道教图像系统。
八仙是指八位传说中的道教神仙,习称八仙纹或八仙图。这种题材盛行于明代中期、尤以嘉靖、万历两朝为甚,清代沿袭该习俗,在工艺品上亦多以此纹为装饰。直至清中期八仙纹亦很盛行,并开始流行暗八仙纹,为八仙手中所持法器,暗八仙的纹样装饰从清康熙朝始盛,并流行于整个清代。
Lot3756
清乾隆
铜胎画珐琅黄地缠枝花卉开光“万寿无疆”碗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D:18.5 cm
来源:
天津拍卖会,2002年12月5日,lot 0655。
“万寿无疆碗”当为乾隆皇帝寿诞之日所用。公元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农历八月十三日,是乾隆皇帝八十寿诞。皇帝的诞辰日,称为万寿节,取万寿无疆之义,万寿节是清代的一大盛事。早在数年前,乾隆皇帝就指派阿桂、和珅、刘墉、福长安等大臣总办庆典事宜。为了这次寿宴,乾隆皇帝给宫廷造办处下旨,让他们特制一批庆寿器具。
乾隆时期所制艺术品可视为皇帝本人艺术品位的反映,乾隆时期一改雍正时期灵秀典雅的风格,而倾向追求制作工艺精细,纹饰华丽繁缛。不仅在造型方面趋于多样化,在设色用彩等装饰工艺上更有独特的表现。宫廷造办处不负厚望,在接到到谕旨后,精心设计,本拍品就是这类御制器物之一,做工精美富丽,寓意深刻。
Lot3755
清中期
透明珐琅描金花卉纹盘肠形法器一对
L:28.5 cm
本对法器肠型,透明珐琅制,珐琅器品种之一。透明珐琅是在金属胎上用金属錾刻或锤花技法锤錾出浅浮雕,再罩以具透明或半透明性质的珐琅釉,经烧制后,显露出因图案线条粗细深浅不同而引起的视觉上明暗浓淡的变化。此对法器当为宫廷礼佛之用。
Lot3754
清乾隆
铜胎嵌金银透明珐琅茶盏
W:16.3 cm
Weight: 147g
此件透明料鎏金茶托,作海棠形,线条曲折优美。器体轻薄,内壁色彩丰富,金色的缠枝花搭配彩色釉料点出的花蕊、花叶以及银条和绿釉相配合作出绿色射线装饰,显得富丽华美。
Lot3761
清康熙
大漆嵌金银五彩螺钿圆盒
D:26.2 cm
螺钿嵌是用在髹漆工艺上的一种装饰手段,明末清初时期达到了高峰,宫廷造办处内有专门工匠制作皇家御用的嵌螺钿器。其数量众多、品种丰富,无不用五彩缤纷的螺钿镶嵌成的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图案来装饰。
此器造型规整大方,器身通体髤黑漆,光亮润泽,盖面以五彩螺钿为料嵌龙纹,盒盖内心及盒身内心以五彩螺钿嵌三多纹及花卉纹。黑漆色泽典雅庄重,间配以螺钿装饰,色彩变化多样,绚丽斑斓,于古朴器型之间呈现优雅富贵之态。
Lot3774
清乾隆
剔红开光人物海棠盆
L:29.4 cm
来源:
欧洲私人旧藏
备注:带原配底座
清代宫廷工艺尤以康雍乾三朝为盛,仿生盆景制作高度发展,许多珍贵花盆式样丰富,材质多种。再参考清宫陈设和宫廷绘画作品可知,不同材质花盆使用功能不一,常见金银、漆器、铜胎珐琅等花盆陈设于殿堂,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于乾隆五十年记载:“十四日太监常宁交红雕漆盒座像生盆景十二盆,热河换下,传旨着发交两淮长芦苏州每处四盆,收拾见新随贡呈进,钦此”。由此可知,剔红花盆是当时极受帝王喜爱的一类华美式样。
Lot3764
清乾隆
黄料雕莲瓣纹须弥座
17.2×17.2 cm
须弥座以黄料为材制成,为佛塔基座。颜色鲜艳润泽,呈须弥座样式,中间束腰,分为上下两部分,其四周皆饰以饱满的垂莲纹样式。整器将古朴之风与华贵之姿融为一体,制作十分精细,此器当为典型宫廷御制佛塔之佳作。黄色料器为皇家御用器,存世品不多,大多为瓶、炉。礼佛之器更为稀少,更弥足珍贵。
Lot3768
清早期
御制碧玉花盆一对
14.4×14.4×12.5 cm
此器由整块碧玉雕刻而成。此器简洁大气,规整简约,碧色沉着如深潭之绿,做工优良,简约而不粗糙,是碧玉花盆中的佳品。一只花盆底刻“景仁宫”款,另一只刻“景仁宫”“右”款。从此制式可断此对花盆当为宫廷之物,所刻款识代表当时摆放的殿阁位置和方位。
景仁宫是明清宫殿建筑,属于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先后修缮。
Lot3760
清乾隆
御制瓷镂空雕云龙纹十八籽
L:24.7 cm
此串十八籽念珠以瓷珠做成,镂空雕刻以云龙纹,佛头塔系瓷珠。背云为镂雕珊瑚,下坠角系瓜棱珊瑚红彩瓷珠,珠串整体保存完好,且材质特殊,镂空烧制,大小均匀,颇为少见而珍贵,属宫廷御用之物。
Lot3744
明
黄花梨嵌螺钿嵌银丝梅花纹盒
13.5×11.4×6.5 cm
盒方形,黄花梨木。盖面上嵌各色贝母组成梅花 图,生机盎然,栩栩如生。
Lot3745
清乾隆
紫檀嵌粉青釉龙纹面案几
26.5×14.2×11.7 cm
小几为紫檀材质,正面镶嵌瓷板而就。嵌瓷家具,瓷木相得益彰,既有木质的凝重庄重,又具瓷器的雅致清丽,备受藏家喜爱,属于较为稀有的品种。
在清代家具制作中,嵌瓷板、美石、竹、木、牙、珐琅的工艺得到长足发展,该几瓷木相得益彰,褐色木质与清丽的粉青瓷板搭配,凸显出一种相互衬托、赏心悦目之美感。
Lot3746
清乾隆
紫檀镂空饰彩漆人物羊角灯
H:37.8 cm
灯紫檀制,镂雕瓶型,上饰髹黑漆的仙山楼阁,描金装饰,富丽堂皇。
Lot3742
清乾隆
紫檀配铜鎏金錾花龙纹勾子画框
120×78×3.5 cm
紫檀系清代早中期皇家宫廷家具制作主要用材,其木色沉稳凝重,结构致密,纹理美观而深受清代帝王的青睐。此件画框精取紫檀整料制作,纹理色泽如一,可谓清宫紫檀木作之精品。其通体气息冷静,包浆隐隐,当为清代乾隆时期精工木作典型代表。
画勾铜制鎏金,作龙纹。在家具上使用铜鎏金部件是清代家具的特征之一,是追求奢华社会风尚的具体体现,这类家具大多为宫廷和贵族使用。
Lot3749
清乾隆
紫檀雕西蕃莲八宝纹挂屏
125×97.5 cm
挂屏边框为紫檀大料制成,框心为镜面。紫檀木色紫黑,锦文作地,满饰高浮雕西番莲花卉及八宝纹,纹饰繁复、雕工精致、一丝不苟。西番莲纹饰在乾隆一朝十分盛行,乾隆帝曾在1775年夏御题《西番莲赋》以咏此花此纹,足见其喜爱之情。
←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
此挂屏既以中国传统之八宝纹为饰又辅以西方纹样的华丽多姿,设计图案明显出自如郎世宁等宫廷艺术家之手,和圆明园内的西洋建筑风格相同,是乾隆皇帝热衷于西洋艺术的又一佐证。是中西文明合璧的代表作。从其用料、做工和纹样风格来看,此屏为清代乾隆时期宫廷陈设之物,是一件十分珍贵的艺术品。
Lot3770
清中期
端石雕夔龙纹铺首鼻烟壶
H:6.7 cm
来源:
仇焱之先生旧藏
烟壶呈扁瓶形,肩饰兽首衔环耳,壶身取材带眼端石雕琢而成,质地细腻温润,一面开光剔地浮雕夔龙纹,龙形威武矫健,苍劲有力;另一面巧妙利用天然带眼端石剔地浮雕二龙戏珠纹,刻工流畅生动,刀法犀利,别有韵味。整体构思独特,雕工精细生动。
夔龙纹饰常见于清代官窑瓷器之上,相较于一般之龙纹纹饰,品级较高,且此壶之夔龙纹饰颇具变化,极具创意感,颇具收藏价值。
在清代中国鼻烟壶中,苏作工艺也得以充分的利用和体现,主要集中于玉石、玛瑙等材质。苏作的一大特点,就是利用玉皮来增加器物的美感。苏作分两种风格,一种是延续已经建立的苏州雕刻风格,即晚明清初陆子冈派;一种是芝亭派。他们代表的是一个巨大的连贯的群体内部两种不同的风格,而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一种风格逐渐被另一种风格取代,在某一个时期内两种风格也同时存在过。这两种风格或许是来自不同的作坊,同时存在于某一时期内,并且有着某种风格上的联系。
本品即为一件清乾隆典型的苏作“芝亭派”制玛瑙鼻烟壶。烟壶呈扁瓶形,口小膛大、饱满圆润,平底。壶身以顶级俏色冰糖玛瑙为质,用料精选考究。在工匠的巧手碾琢之下,依料施为,利用玛瑙天然的皮色和黑、白双色,巧雕山水人物纹,纹饰雕刻大气优美,刻工细腻流畅,技法精到生动,画面动静结合,极见意境,将天然的三色玛瑙巧妙的设计成景,为苏作玉雕的完美典范。清代苏作玛瑙器物本不多见,如此俏色巧雕之上品更是凤毛麟角,当为藏家珍视。
烟壶翠玉质,通体翠绿色半透明,掏堂规整,琢磨精细。所为“良玉不琢”按照翡翠的做工规矩,好的翡翠鼻烟壶多不事雕琢,如此壶虽无纹饰,更显其高雅的气质。
Lot3763
清中期
玛瑙巧雕梅花纹摆件
H:6.8 cm
H:8.8 cm(含座)
本品玛瑙整料雕琢,规格较大,质地细腻。圆雕、镂雕、高浮雕并施,雕一棵老梅屹立,内膛中空为花插,或作笔筒,两侧镂雕虬杆梅枝,鲜花竞发。
Lot3766
清中期
南红玛瑙雕芝仙祝寿摆件
L:9.8 cm
摆件由整块玛瑙雕刻,采用深浮雕及透雕的表现手法,颜色或红润或白净,巧妙借助材质自身的天然颜色,雕琢灵芝、寿桃,寓意“芝仙祝寿”。整件作品既富玉质典雅秀丽之美,亦具情态活泼灵动之趣。
漆砂砚为砚中名品,以轻细金刚砂,调和适度的色漆后,髹涂于木胎上制成,由于制作工艺复杂,造价甚高,清代漆砂砚以扬州卢家所制最为知名,无不工致妍巧,历来受到鉴赏家高度赞誉。
砚身作八角形,砚盒施朱漆百宝嵌,作福禄、吉庆等祥瑞纹饰,精巧灵动之极。砚色漆黑如墨,表面光洁细腻,墨池随砚轮廓下凹,成环绕一周的沟槽。盒底有“葵生”篆书方印。此砚当为卢葵生作品中之精品。
Lot3773
清早期
竹雕罗汉练功像
H:5.2 cm
罗汉由整料竹根雕成,选材甚严,色呈棕黄,古朴雅致。整器技法运用讲究,以圆雕、透雕及阴刻等技法雕琢两位罗汉相互缠抱、练习拳法为主题。罗汉姿态刚柔相济,刻划酣畅洗练,刀法纵逸自信,凭借竹材纹路、瘿瘤见其斑斓,饶有古拙沉厚之韵。
Lot3777
清
灵璧石山子
L:24 cm
天然灵璧石,多面可视,形如云卷,灵飞若动,曲折盘绕,如伏若踞。色黑如漆,光湛莹朗,质如腊脂,间有白脉纹理,温润如玉。石面沟壑纵横,遍布皴皱,曲折幽微,引人入胜。扣击之,锵然有声,响韵悠扬,如玉磬共鸣。观此灵璧,则顽、拙、丑、怪、灵、巧、秀、奇之美,兼而有之,数百中无一二矣。
采石灵璧以为清赏,起于唐,盛于宋,以其品贵,视若拱璧,徇为历代文人雅士所致力购求,明人文震亨《长物志》〈品石〉:“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二种品甚贵,购之颇艰。大者尤不易得,高踰数尺者便属奇品,小者可置几案间。色如漆,声如玉者最佳”。
铜童子卧叶镇纸,造型生动活泼、小巧美观,质地温润,毫无杂质,线条细腻,工艺精湛。本品设计新奇,充满了生活意趣,使人爱不释手,值得好好把玩。
Lot3778
清乾隆
铜洒金双猴耳水丞
款识:“伍拾玖号”刻款
W:8.6 cm
Weight: 245g
水丞造型端正圆润,两侧附猴耳,生动传神,新颖精致。铜质坚实,包浆润泽醇厚,炉身皮壳为棠梨色带金,完整均匀,其上复洒金装饰,金水保存极好,金片厚润且大,疏密分布,绚丽夺目,尽显华贵非凡之气。
Lot3779
清乾隆
铜兽面纹铺首
L:20 cm
Weight: 8750g
铺首精铜质地,呈兽面状,上端作两角和额首,犹如冠饰。眼部微凹,口中有一穿孔,衔活环,颇具威严效果。铺首应原为宫内露天摆放大水缸上的铺首,据《大清会典》记载,宫中共有大缸308口。但随着岁月的消逝,如今只剩下了231口。这些大缸分为铜质鎏金大缸、铜缸、铁缸三种,距今最早的大缸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铸造的铁缸。明代铁缸造型上奢下敛,古朴大方,缸的两耳均加有铁环。铜缸则大多为清代铸造,大缸的两耳加兽面铜环,腹大口收,工艺精美。
乾隆年间的《奏销档》曾有过记载。每口铜缸约重1696公斤,铸造铜缸的费用约合白银500多两,可见其制作不惜工本。在紫禁城皇宫中设置铜缸,最初的意图就是用来防火的。这些大缸平时贮满清水,宫中一旦失火,即可就近取水灭火。因此,大缸又被称作“吉祥缸”、“太平缸”和“门海”。故此铺首作为陈设也起到镇宅辟邪的寓意,是一件兼具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的陈设品。
Lot3784
清乾隆
铜爵杯一对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二行篆书款
H:17.4 cm Weight:1648g
H:17.4 cm Weight:1495g
著录:
《鐘鼎茗香—荣斋清供珍赏(三)》,刘锡荣著,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134、135页。
此对爵杯为清乾隆仿三代青铜器之作,表面施烧古工艺,色如栗壳,古朴典雅。爵杯敞口深腹,两侧外撇,杯口中心左右各立一柱。器腹部铸仿古彝器纹饰带一周,以夔龙纹为主纹,辅以回字纹,纹饰清晰朴拙,盎有古意。腹部下承三个高足,底部有阳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乾隆一朝仿古铸器盛行,造办处仿古作器不仅有宫中所藏商周彝器作参照,更巧用本朝工艺,所作仿古器兼具商周礼器之古雅与乾隆本朝之富丽。尤其当时铜作对烧古工艺的运用已臻纯熟,所用工时既多,呈现出的各式皮色更属异彩纷呈,使乾隆仿古器神韵独具,素为藏家所珍。
Lot3785
清中期
铜狮纹错金银鼎式炉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单行款
93×77 cm
气势撼人的铜炉珍品,无论是铜质还是工艺,皆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最高杰作。此炉造型端庄,其结构反映传统美学审美的古典情趣,既具有坚固的稳定性,又带有赏心悦目的观感。造型体现出复古制式,其风规在《宣和博古图》、《考古图》里可见。
本件鼎式炉,大气无比,典雅沉稳,上饰瑞兽,倍添精神。错金银的工艺说明此物来历不凡。此等级别的制作,非宫廷难以为之。错金银纹饰简练舒展,富于变化。鼎身一周饰以高浮雕狮纹及阴刻错金银云纹,炉体错落有致,金气灿烂,华丽至极。
错金银的装饰手法,最早在青铜器里施用。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言:“错,俗作涂,又作措,谓以金措其上也”。这样的工艺,难度极高,是金属细工的重要装饰技法。此件铜炉器形简约而纹饰繁复,款式威严中带着典雅,进可称光辉庙堂,退则是文人的赏心悦目之物。
Lot3786
清中期
铜鎏金小冲耳炉
款识:“宣”字款
D:5.3 cm
Weight: 177g
本品小炉冲耳,其夺目之处,在于通体遍施鎏金装饰,金层满及底足,且均匀璀璨,保存至今未见暗沉,在其古朴的外形中增添了富丽的皇家气息。
Lot3788
清雍正
铜缶式炉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D:16.2 cm
Weight: 1386g
此炉缶式,精铜而制,压手垂坠,扁宽,下承三足,口薄壁薄,膛底稍厚,腹圆垂,足精巧,无处不工,斯炉堪为代表也,底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铸后精修,工精字佳,疏朗明快,章法严谨,具有清代馆阁体风格,明确香炉实为官作炉。皮色呈腊茶,实蕴藏经,宝光溢彩,珠莹玉润,铜质金灿似火,黄银相渗,赤色密润,为混合精炼铜也,柔绵如绒,细密腻实,堪堪美品。
Lot3789
明
马槽炉(带木嵌玉盖)
款识:“糜可斋藏”四字二行篆书款
W:13.5 cm
Weight: 1097g
来源:
国有文物店旧藏
古代铜炉形制依“天圆地方”之传统观念而制,其中又以取“天圆”者多,取“地方”者少也。马槽炉多为长方形状,形似马槽而得名。整器棱角方正,不同于敬天圆炉,马槽炉取“地方”之意,乃礼地方之炉也。古代铸炉造鼎素来谨守“天圆地方”的原则,也就是说,祭天多用圆形炉,祭地当用方形炉。
此炉规整端正,线条干脆利落。直壁齐口,平底,方正有力,沿炉外壁自然直垂而下,微收质感坠手。上有两戟耳,下承四矮足,足耳对称,线条平直舒展,匀净素雅,方正沉稳。铜质精良,皮色古香古色,腹底有“糜可斋藏”款识,上配红木炉盖,盖上嵌玉,上刻如意云纹及“寿”字。马槽精品者,多以文人私家款识为上佳,凡私款可查出处者必为精品好炉。
“糜可斋”为明末浙江才女李因(1610—1685年)的私印,原意出自乐府《东门行》:“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意为“哺糜即可安居”。李因字今生,号是庵、龛山逸史,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擅诗画,尤擅墨笔山水、花鸟,画山水宗米芾、米友仁父子,多以水墨点染。诗有《竹笑轩吟草》三集。
炉身为筒式,平唇直口,直壁微弧,至底折收,下承外撇圈足,线条颇为平整。炉身两侧出一对戟耳,造型隽秀,线条圆弧内收,与炉壁内外相映,倍添古雅气韵。炉质精纯致密,持之沉坠压手,扣之则有清音,其色棕褐似熟棠梨,表面斑驳遮覆漆古,两种浓淡皮色交织渐染,氤氲间似敛精光于内,陈置案头自生清雅古趣。
此式戟耳筒式炉在宣德炉诸形中颇为特别,其形应源自《宣德彝器图谱》中所载之“渗金戟耳彝炉”,其形初作簋式,一双戟耳寓意“平准正义”。但此后逐渐有将炉身铸作筒式者,戟耳筒身的轮廓更显清雅文气,故历来为文人藏家所珍。
此件投壶为铜质,作六方形,直口长颈,扁腹六边出扉棱,下承高圈足,造型仿先秦青铜礼器。外壁上下满工雕菱格锦地,颈部附三浮雕螭龙,腹壁浮雕瑞兽图案,圈足则饰蕉叶纹。整器质色古雅,外壁满覆漆古,更具幽幽古韵。此式仿古铜投壶在明代是颇为流行的文玩雅器,著名者可参见《明宪宗行乐图》,画中明宪宗所用投壶亦为六方,与本品颇为相类。可知此形制的投壶在明代亦为颇受皇室欢迎的行乐用器。
strong style="outline: 0px;text-align: left;color: rgb(85, 85, 85);font-size: 14px;letter-spacing: 1px;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Arial, sans-serif;">相关阅读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文章转发自中国嘉德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