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访学记 | 学者们这样说……(第一辑)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大馆,在田野考古、陈列设计、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优秀的团队和大批人才。能够到国博进行访问学习是我的一大幸事,遗憾的是受疫情影响未能长期驻访,幸运的是指导教授朱凤瀚、冯峰两位老师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详尽的数据支持和悉心指导。同时,得益于科研管理处及其他各部门的老师们不遗余力地协调访学相关事宜等帮助,使我能够顺利圆满地完成研究工作。在访学期间,我完成了学术论文《论新出现的两件曾侯宝钟》,发表于《汉江考古》。该文通过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以及流散的器物,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曾侯宝鼎和随仲芈加鼎等器物,对曾侯宝墓葬中随葬的器物组合进行了尽可能的复原研究,同时对曾侯宝随葬的编钟进行了讨论,该研究对认识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有着积极意义。国家博物馆在2012年征集了两件曾侯宝鼎,在2014年征集了一件楚王鼎(即随仲芈加鼎),见《近藏集粹——中国国家博物新入藏文物》(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结合新的发现可知,曾侯宝鼎和楚王鼎,分别盗掘自随州枣树林墓地M168曾侯宝之墓和M169曾侯宝之夫人随仲芈加之墓。尽量复原两座被盗墓葬,不仅对于认识这些流散器物的年代及性质具有意义,对于认识春秋时期铜器风格的演进等相关问题都有积极的意义。为期一年的访学这么快就结束了,由衷感谢各位老师们和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与国博继续保持科研交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更好地做好教学、科研工作。文 | 安徽博物院学术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冯超2020年初有幸成为了国家博物馆的首批访问学者,时光荏苒,短暂的访学生涯即将结束,在这一年多的访学时间里,不仅得到了国家博物馆知名学者夏燕月、黄黎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还得到了科研管理处诸位老师的支持帮助,使得访学课题项目能够顺利进行,并且收获良多。由于受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的影响,访学研究也克服了很多困难,同时,也增添了更多不寻常的珍贵记忆。访学期间,在专家的支持下,本人共完成论文2篇,分别为《抗战时期“发展华中”战略的党内分歧及其化解》,发表于《安徽史学》2021年第1期;《中原局对苏北与皖东、豫皖苏战略区发展的应对》,发表于《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这些成果主要集中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原局和东南局在“发展华中”战略中的意见差异探讨。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在推进发展华中进程中,提出新四军主力北上,发展苏北,但并未得到东南局的赞同。在中共中央与中原局的努力下,战略分歧得以化解,发展华中战略成功实现。二是探讨了中原局驻苏北期间,正确应对苏北新战略区与皖东、豫皖苏老战略区的矛盾问题。围绕华中抗战局势的变化,中共中央与中原局经过战略权衡,在巩固苏北的同时兼顾皖东、以“向西大发展”的方针巩固豫皖苏、通过皖东部队恢复发展皖南。尽管豫皖苏地区未能得到巩固,但苏北与皖东地区得到了坚持与发展。短暂的访学是我难得的一段经历,国家博物馆高品质的学习殿堂,将激励我继续思考、发现、解决更多的未知,并以更高的标准投入到实际工作中,用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和学以致用的科研追求推动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从提交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访问学者申请书那一刻起,我的心情一直忐忑不安,不是惧怕这次访学,而是对能否在国博这个顶级平台上实现自己的想法没有把握。全国突发的疫情让这次访学变得困难重重,我不得不将长期驻京访学的计划取消,转为线上研究,在两位合作教授刘万鸣、李文秋老师的尽心指导下,终于顺利完成了访学计划。此次访学以策展为过程、展览为成果,经过一年的整理研究,最终完成展览策划案《印证中华——中国篆刻艺术展》。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近6000件国家一级文物,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和审美价值。我选取了馆藏的印章作为本次访学的研究对象。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思想,借当前篆刻艺术勃发、大众对篆刻艺术关注度日趋升高这个契机,在馆藏印章的基础上,我结合西泠印社藏明清流派印,汇聚当代篆刻家的力作,组成了《印证中华——中国篆刻艺术展》这份策划案,突出“传统”、“继承”、“创新”三个关键词,向观众展示篆刻艺术从古至今的发展。最后,我再次衷心感谢刘万鸣老师、李文秋老师对我的全力支持和悉心指导,感谢科研管理处及其他部门各位老师的鼎力协助,同时期待有一天这个策划案能够落地,让更多的观众了解篆刻这个历史悠久、门类小众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国博的展览锦上添花。【相关阅读】
国博访问学者招收简章(长年有效)
因疫情防控需要,国家博物馆暂停公益讲解和志愿讲解服务。敬请理解和支持。
文章转发自国家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