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7日上午,“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开幕,展览共展出来自广州、南京、宁波等31家文物收藏单位的383件文物,其中包括了不少近年新出土的考古材料。这也是9月8日南越王博物院正式挂牌后举办的第一个临时展览,展览分“港通四海”“货达天下”“异宝西来”“海事千年”和“交流互鉴”五个部分,力图为观众朋友们呈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的宏阔历史图景、“交得其道、千里同好”的生动人类故事。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一般是指公元前2世纪至19世纪中后期,人们借助季风与洋流等自然条件,利用传统航海技术沟通世界中低纬度主要海域及沿海地带,构建起全球性商贸、文化、技术、人员交流网络。中国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我们的先民们从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宁波等港口出发,与亚洲、非洲、欧洲等各国之间开展了日益频繁的经济物品贸易、技术工艺传播、人员和平往来和文明交流互鉴,为21世纪“一带一路”倡议丰富了历史内涵、奠定了合作基础。同样作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展览,“四海通达”的策展团队从策划伊始便努力探索如何以与以往不同的方式将其内容与形式更好地呈现于大众视野中。
序厅场景图:序厅提取每个城市的代表性文物作为设计元素,于开篇展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珍贵遗存。
2018年,由广州、南京、宁波共同发起,各海丝申遗城市携手成立了海丝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并签署了海丝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章程。截至目前,已有26个城市加入,本次展览展出的文物便来自海丝申遗联盟城市的31家博物馆。
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萌芽于先秦,开辟于秦汉,繁荣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分布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各类物质遗存,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承载着海丝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
作为一个通史类的展览,“四海通达”在内容上并不是整体按照年代顺序进行分区。开篇第一单元“港通四海”于序厅弧形墙面上对申遗联盟的26个城市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历史沿革、史迹点、代表性文物及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作用及地位。在西太平洋的漫长海岸线上,一个个港口城市连接成线,所连接的区域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地区,集中展示了历史上黄渤海、长江流域、东海及台湾海峡、南海及珠江流域等区域连结中国广阔的内陆腹地,与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以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等地活跃交流的航海实践,见证了人类依托海洋,通过各港口城市建立起全球性商贸、文化、技术、人员交流网络的辉煌历程。
第一单元“港通四海”,于序厅弧形墙面上对申遗联盟的26个城市进行简要介绍,这些城市包括广州、宁波、南京、漳州、莆田、江门、丽水、阳江、扬州、福州、蓬莱、北海、黄骅、汕头、三亚、湛江、潮州、南通、连云港、苏州、淄博、东营、上海、威海、澳门、长沙。
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交流活动实际上是许多相互之间的交流构成的网状体系,主要依靠各国家、地区间类型丰富的贸易品交换,不同国家、区域间贸易货币的使用,以及往返于不同国家、地区间的商船来维系。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输出的货物也有所不同,丝绸、陶瓷、茶叶等不一而足,琳琅满目的商品种类承载着鲜明的中国元素,借着船行于海,吹起了一股底蕴悠远深厚的“中国风”。第二单元“货达天下”便包含了古代中国的对外输出商品——丝绸、陶瓷、茶叶。
第二单元“货达天下”
在早期海上丝绸之路频繁来往的商船上,丝绸是最重要的商品。唐以前,中国江南地区的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就已经向东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向西经过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缅甸,传播到印度康契普拉姆。唐代以后,东海航线继续向日本、朝鲜半岛运输丝绸。南海航线从广州经南海抵达波斯湾,将以室利佛逝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印度为首的南亚地区和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从元、明到清初,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元代,杭州丝绸远销海内外。中国的丝绸,向东远往朝鲜、日本,向南销往南亚、东南亚,向西远销西亚至欧、非诸国。
瓷器作为中国古代工匠们发展出的独步天下的手工艺产品,是各国商人的首选,逐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交易的大宗商品。浙江、福建沿海地区是我国瓷器主要产地。宋以后,国外需求量的增加促进了瓷器生产迅速增长。元、明时期活跃在东南亚的中国商人,主要进行的就是瓷器的大宗贸易。唐代,以上林湖越窑青瓷为代表的贸易陶瓷,开始沿海路销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板块,并带去了技术影响。宋、元两朝大力倡导海上贸易活动,开创了以德化窑白瓷、龙泉窑青瓷为代表的中国贸易陶瓷盛景。直至明、清两朝,青花瓷成为海外市场的主要青睐对象,延续了中国瓷器在海外的巨大影响力。
第二单元展出的部分瓷器
茶叶贸易见证了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历史。公元814年日僧空海归国时,将茶叶与佛经一同携往东瀛,茶叶首传日本。迨及宋代,日本荣西禅师在客居中土二十四年后归国,带回了中国的茶树与茶种。以禅茶为特色的茶道文化在日本列岛蔚然而成气候。荣西禅师著有《吃茶养生记》一书,开启了日本茶道“禅茶一味”的序幕,禅茶由此风行东瀛,并影响了宋元以来东海海域的瓷器工艺。茶叶是18-19世纪中外贸易最重要的物品。清代广州是中国最大的茶叶市场,粤海关每年征收的茶税约四十万两。荷兰东印度公司早于1606-1607年从澳门贩运中国茶叶至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约于1610年转运至欧洲,欧洲人对茶叶嗜爱有加。从18世纪起,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饮茶更是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与茶有关的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两千余年来,作为东西方之间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动脉,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与对话。需求和选择,是贸易交流的核心。从秦汉时的“珠玑、犀(牛)、玳瑁、果、布之凑”,到隋唐时林林总总的各国特产,再到宋元时香料为大宗的进口贸易,以至明清时异域珍宝不仅充盈天子国库,也行销市井之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贸易品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因子,突破苍茫大海的隔绝,穿越浩渺无垠的波涛,贯穿两千多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究海洋与文明的窗口。第三单元“异宝西来”正是基于此进行设计排布。
第三单元“异宝西来”展出的部分舶来品
第四单元为“海事千年”,海路漫漫,风云变幻。作为以海洋为活动区域,以船只为交通与运输媒介,以港口为贸易交换节点交通形成的海上丝绸之路,其畅通与维系,离不开国家提供和平稳定的交易环境,建立鼓励商业的政策与管理机制。各地区建设的配套航运设施,不同区域间人们对于季风、造船、导航、海图的不断交流和促进,航海人趋吉避凶的求神仪式和符咒求福方式,共同为缔造和平繁荣的海上交通和贸易提供支持。
第四单元“海事千年”
第四单元“海事千年”展出的部分与海事管理相关的文物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以贸易互利为基础的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发端于沿线不同文明区域的各种文化因素的交流与融合。贸易产生的遗迹可能会不复存在,文明交流的影响却影响深远。海上丝绸之路一直是沟通中西方交流的重要桥梁,丝路沿线的商贸往来、人情风物和文化交流,反映出生产技术和审美观念的相通相融。一批批海外来客带着异域的宗教、艺术、文化和科技通过海路进入中国,与此同时,也使中国的文化和观念通过海上航路广为传播。
第五单元“交流互鉴”
在贸易交流的基础上带动的文化与宗教的交流,是海上丝绸之路具有深刻影响的最重要表现。中国在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往来过程中,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随之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宗教相互交流和碰撞。
文化交流基于商贸往来,其重要性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古往今来,文化交流一直促进中西方的友好关系。东西方的交往充满艰难险阻,但并不妨碍东西方人士对彼此技术工艺、审美意趣和思想文化的好奇与探索。西学东渐、东学西传,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启迪着彼此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其影响延续至今。
第五单元“交流互鉴”展出的宗教、技术等往来传播
中国海丝遗产包括三个主要类别:一是基础设施,包括港航设施、海神祭祀设施及相关管理设施等组成的基础设施类遗存;二是由代表性窑址构成的生产设施类遗存;三是依托海上丝绸之路的人文交往而产生的城址、寺庙、墓葬等产物类遗存。通过凝固在文物和史迹中的记忆,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海上丝绸之路依然焕发生机,讲述着交流互鉴的海洋文明史。
“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以这三类遗产为基础,主要以文物为主,无法于展厅现场表现的遗存则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以此着眼于海丝在东西方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经济、文化、科技、宗教和思想相互传输融合中发挥的纽带作用,多角度呈现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发展和繁荣历史变迁的全貌,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传承的视角下,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码头遗址及出土遗物
维系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基础是贸易,贸易的主体是不同区域的人们之间的往来,这种往来因贸易兴起,却不仅止于贸易本身。活跃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人们身份十分多样,除了商人之外,更有僧侣、传教士、译使甚至是官员等。据《汉书地理志》载,汉代官方指派“译使”,从最靠近南海的合浦、徐闻等地出发,入海进行贸易,其航线经东南亚,远至南亚的斯里兰卡。这是历史文献中关于中国官方主持进行远距离海外贸易的最早记载。
隋唐时期,新罗、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贡送物品,收取赐品。仅唐代,日本共派出过19 次遣唐使团。遣唐使团中常有留学生、学问僧同行。宋元时期,生活在扬州的众多来自各国的侨民,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南宋时,由海上丝绸之路来访的阿拉伯人特别是伊斯兰传教士大都直接航行至扬州传教。
明初推行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明朝诸帝在南京皇宫中接待过逾百次经海上丝绸之路来朝贡贸易的外国使臣。明清易代之际,上川岛上的大洲湾一带成为瓷器外销东南亚及欧洲国家的中转站,在中国与葡萄牙的早期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被称为“贸易岛”。它还是第一位沿海路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进入中国的登陆地,岛上现今仍保存有方济各沙勿略墓园。
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郑和、利玛窦等人,通过海路在中外交通线上进行往来的不同身份的人还有许多,展览试图向观众讲述那一件件陈列于展柜之中的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故事里那些不惧波涛汹涌、勇敢参与开拓海洋壮阔事业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大大增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是经济贸易之路、技术传播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和平友谊之路,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财富。展览希望告诉观众,研究、保护、利用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国际人文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使命。
【审校】章 昀
【审定】王维一
文章转发自南越王宫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