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江南文化讲堂(第二季)回顾丨 第六期“江南的民俗与社会生活”

  • 上海博物馆
  • 2021年11月05日08时


“江南文化讲堂”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上海博物馆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化品牌项目。讲堂将聚焦江南文化主题,聚合海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区域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知名社科、文博专家学者,以“史”为脉,讲授江南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内容,集中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积极传播江南文化创新发展理念,营造全社会关注江南文化的浓厚氛围,努力服务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同时,让广大市民群众进一步了解江南文化,走进江南文化,弘扬江南文化,共同参与“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江南文化讲堂”(第二季)第六期“江南的民俗与社会生活”10月23日晚在上海博物馆举行,以下是特邀嘉宾仲富兰先生、张经纬先生在本讲活动上的演讲内容。





仲富兰:乡村民俗美学与江南古镇建设



仲富兰,男,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江南民俗信仰》《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上海六千年》(三卷本)《上海小史》《中华风物探源》《水清土润:江南民俗》《上海民俗——民俗文化视野下的上海日常生活》《醉上海》《民俗传播学》《节日里的中国》《图说中国人生礼仪》等四十多部著作,部分论著被译为英、俄、日、韩等国文字,并承担多项国家与上海市文创研究课题。


点击视频观看


谢谢大家晚上有空和我一起分享《乡村民俗美学和江南古镇建设》的内容。


讲这个题目之前,我先简单讲讲民俗的概念。什么是“民俗”呢?用简单一句话讲,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它是物质和精神的一个中介,理解这个概念很重要。就像我们现在去青浦朱家角古镇,古镇上有一个桥叫放生桥。这个放生桥上有一株石榴,这个石榴不是人种的,是鸟飞来飞去把鸟屎留在石头上,这个石头缝隙里慢慢地长出来一株石榴,当地的老人讲这个很吉利。石榴,留石,就是石榴能够把这个石桥固牢,这就是民俗。首先它是有物质的,也就是有一个石桥,是可以感知的,但是这里面所反映的观念,这个是精神的,是看不见的。我们现在要办喜事,要发糖果给大家吃,在大喜的日子里把这个糖发给你,就含有特定的精神含义。糖块是一个物质,但是里面的喜气,包含的吉利是精神的东西。所以,所谓民俗是物质和精神之间的一个中介。


我今天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乡村民俗美学的三大价值,第二个讲古镇要素及其活力。


首先,讲讲乡村民俗美学的三大价值。这个主要是基于习总书记2013年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一个讲话,他说“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他讲的含义是很深刻的。


金山亭林“稻田画”


去年在金山亭林镇的稻田里出现了一幅画,在田野里画了一个老人,这个老人是1500年前的一位很有名的学者顾野王,顾野王(519-581年),原名顾体伦,字希冯,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朝梁陈间官员、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因仰慕西汉冯野王,更名为顾野王,希望自己取得冯野王一样在文学方面取得成绩)。长期居于亭林(今属上海金山区),人称顾亭林。历梁武帝大同四年太学博士、陈国子博士、黄门侍郎、光禄大夫,博通经史,擅长丹青,著有《玉篇》。陈太建十三年卒,诏赠秘书监、右卫将军。后代顾炎武,清初思想家 ,号亭林,亦称顾亭林,以期追慕先人之意。他在金山亭林镇读过书。为了纪念这个老人,如今的人们在这个稻田里画了这个画,这个画有三个价值:


自然美。区别于城市的“喧嚣”与“快节奏”,恬静、原真、非职业化的情感与生活在乡村这般温淡如水的来来去去中显得更加温情脉脉。还未被现代文明浸染完全的乡村,正不断激起人们寻找精神家园的欲望,城市化越是发展,乡村美学的价值便越是凸显。乡村美学的复兴顺应了当下的怀旧乡愁。


物态美。物态是农耕的美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新产业美是基于农业文明自然崇拜之下的精耕细作与现代有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在传统家庭式农业和现代规模化经营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构建乡村产地属性、品类属性的特色产业平台。整合乡土资源,形成差异化、品牌化的最优配置,让具有乡村特色的产业美释放出文化体验的潜力。


人文美。乡村民俗之美综合体现了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也包含了乡村物、事、人、景众态交集的过程。村中的家谱、题额、碑刻、中堂、祠堂、神庙等伦理与信仰空间通过对天地与祖宗的尊崇不断教化着族人。因此,渔樵耕读、崇文尚武、清白传家等人文风尚得以形成涓涓细流世代延续。


第二,古镇要素及其活力释放。


国家和政府很重视,不仅要把城市建设好。大家都注意到了上海人讲的“边边角角”基本上都用起来了,连高架下面的地方也搞了个运动场,有的地方搞绿化,上海搞了500多个小公园。但是对于乡村农民来讲,也要把古镇建设好。


金山亭林“江南第一松”(左)元代文学家杨维桢(右)


金山有一个古镇叫亭林,在远郊,过去不大方便,但是那个地方很值得去,就是纪念这个顾野王。上海为什么叫沪?这个沪字就是这个人提出来的。上海人为了这个沪的简称就不应该忘记这个人,因为这个字是他最早提出来的,他是一位文字学家,学问很丰富,又是一位历史学家。到元末明初,有个叫杨维桢的文士,他本是浙江诸暨人,他讲学很有名,他到上海这个风水宝地聚众讲学,与陶宗仪毗邻而居,时恰逢六十寿辰,门人为其庆贺,他植松于庭以志,历经六百六十余年,仍傲然屹立,四季常青,被誉为“江南第一松”。杨维桢有一个朋友叫吕良佐,吕良佐这个人也很有名,他们的交往,就是今天的金山吕巷镇的由来。因他们都是元朝末期的人,吕良佐的家乡在今天的金山吕巷镇。吕巷镇原来的名字叫“璜溪”,因为杨维桢和吕良佐都是文人,发起了很多活动,当时他们就出了一个题目,让天下的文士来投稿,因此而举行了一个文士聚会,叫“应奎文会”,后来得到江南以及北方各地学者响应,来了700多篇投稿,后来选了40多篇,开设了“应奎文会”,那个时候,人到上海来不像现在有高速公路,交通便捷,那个时候路上都要几个月才能过来。


古镇历经千年,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体,怎么样把它搞得更加好,能够把底气和文脉接续起来。现在乡村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空心化。青壮年都跑到城里打工,家里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要建设这个乡镇的主力军都不在家,这怎么行?不像上海,上海的农业产业搞得比较好,青壮年都在家里,这样建设就有了巨大的力量。


怎么把古镇搞好?我认为,古镇是一个物质系统,任何一个古镇首先就是一个物质系统,有房子,有大街,有建筑物,这些都是物质的。古镇还有一个精神系统,这就是我讲的民俗,是物质和精神之间的,不仅是物理的场所,它还有很多精神的走向。说到底,古镇不是博物馆,更不是沙盘、舞台和化石,不是专供外宾观光的公园、游乐场;古镇是居民的世代住所和家园。它拥有自己的邻里乡亲、生命记忆以及社区网络和历史传承。一句话,一座活着的古镇,其生命和灵魂便是这里的居民——是活着的居民创造、充实并延续了城镇的根基与底气。

让老建筑讲故事,只是古镇物理形态所凝结的故事,但古镇更是全体居民的生活空间,它还有公共空间与主题事件,独有的空间布局、社区结构及人际网络保存和持续着自古相承的地域文化。经典学者王国维大师讲过“最是人间留不住”,什么东西都要走,一代一代人都要走掉,所以怎么样把一代一代人情感的记忆,把一种非物质的东西转变成现代人能够接受的、符合当代人生活方式的事物,所以要物化或者活化,让它有温度,可感知。


我们国家拿了很多钱出来,在古镇上造了社区活动室,比如我去看过上海郊区的一个镇上的社区,叫社区活动中心,建立了,但是又不好好经营。一开始很新,领导来剪彩,花了很多钱,但是一年半年之后结了很多灰,这个对当地居民有什么用?我们实事求是讲,最多就是汇报工作的时候说搞了多少个活动中心。任何建筑物要建造它,就要考虑将来怎么样利用它,怎么样维护它,这里有多少成本,要不停地搞活动,它才会有很多的生机。我写过文章,呼吁我们搞古镇建设,不能“剪纸花”,看起来很好看,纸花再好看,没有生命力。我们要养真的花,要浇水,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正如2020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讲的:“坚持生命至上的文化张力;民众安居乐业的诸多课题;攸关发展全局的物质基础;创造一流环境的源头活水。”


上海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先进文化的策源地,又是文化名人的聚集地。这“三地”就明确指出了包括上海古镇在内的整个城市文化建设的方向。郊区古镇三个子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经济系统和民俗文化系统,应该并行不废,任何偏颇或者顾此失彼,都会影响这三个子系统的协调运行,而这对于古镇文化的命运生死攸关。硬实力,软实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为什么上海在全国乃至世界很有名,这个城市有实力,这个实力不在于你造了那么多的高楼大厦,在这个城市中的文化品质也是非常高的,我们的城市系统、远郊的古镇建设,都有它的张力,有文化力量,这就是城市的软实力。


概括起来,我今天的讲话,概括起来就是12个字:理家底、讲故事、养鲜花、重民生。这里面每一个字都很难,厘清家底也很难,要讲好当地的故事也是很难的事情,还有一个是养鲜花,这也和现在运行的机制有关系。最后就是为了要让人民过上非常好的生活,要更加重视民生。


谢谢大家!



张经纬:上海清末年画中的民俗与历史



张经纬,男,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人类学专家,专栏作家,译者。从事中国古代史与文化研究,致力于向公众传播学术新知。著有《四夷居中国》《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从考古发现中国》《与人类学家同行》等,译有《石器时代经济学》《伊隆戈人的猎头》等。


点击视频观看


感谢今天到场的各位观众朋友们,也感谢仲老师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高屋建瓴地把关于民俗有些什么重要的含义,讲得非常丰富,概括得非常清晰。既然仲老师已经开了这么好的头,我就顺着他的高屋建瓴说一些具体的民俗,具体的和民俗有关系的年画。


我在上海博物馆的工艺研究部工作,我们知道在工艺研究部中,门类非常多,大到明、清的家具,小到一张邮票都是我们关注的主题。我们今天拿出来分享的就是年画。大家不要以为上海博物馆都是国之“重”器,我们也有举重若轻,但同样包含丰富历史价值和内涵的年画。今天就从一些比较好玩的年画开始讲起。


打我们小时候开始,我们头脑中关于年画的记忆,基本上就是这样。比如过年的时候门上贴两个门神,防止一切不好的东西到家里,保障家里的安全。过年时贴年画,是一个传统的民俗。年画的主人公我们耳熟能详:秦叔宝、尉迟恭。这是民俗中很常见的一对主人公。这两个人可以长成这个样子,也可以长成这个样子。这个是我们头脑当中年画标准的造型。年画同样也可以非常的可爱。除了威武的两大门神之外,还有这些胖娃娃,甚至是和合二仙也可以成为年画的主题,都很有意思。


门神年画


这些我们司空见惯,头脑当中早就有的年画形象之外,在清末的上海涌现出一些和传统不一样的年画,我觉得很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个年画长这个样子,不要以为它不是年画,它也是年画。它有自己的标题,标题叫做“豫园把戏图”,当时的城隍庙还不叫城隍庙,叫邑庙,画家的名字叫吴友如。年画表现的是在当时可以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把戏,有的是头上顶碗,还有翻跟头,还有一些现在在大世界中还可以看到的民俗表演。从这张年画中可以看到当时的豫园非常有烟火气。


豫园把戏图


另外还有这个样子的,它也是年画,标题叫“上海四马路洋场胜景图”。老上海人估计都知道,四马路就是今天的福州路,离我们这里非常近。四马路在当时是有很多风花雪月故事的地方,除了有很多著名的出版机构,比如说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众书局,最早都是开在四马路上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风月场所也在四马路,也就是现在的福州路,现在福州路也在转型,也开了很多的餐饮美食。


上海四马路洋场胜景图


在当时这个四马路是一个洋场的中心,它有些什么?举几个例子。左上角叫红头巡捕捉叫花子。当时还有印度巡捕担任洋场中的巡捕,我们叫“红头阿三”。还有马车兜圈子,有一些今天已经看不到的,很少听到的民俗语言,比如说第四个叫做“滑头吊膀子”,老上海会心一笑,实际上也是和男女有关的一种说法。当时的年画作者非常细心地观察生活,把当时在上海滩上洋场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细节都在年画中记录下来。这个是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旧校场年画最大的特色。


现在回过头来跟大家再好好地说说什么叫旧校场年画,它是怎么回事。我们简单地说说。


我们知道在清末的时候,中国有好几大年画制作生产中心,天津有杨柳青,四川有绵竹,离上海最近的就是桃花坞年画,但是1860年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苏州的各行各业,桃花坞年画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人逃到了上海,因为上海当时已经开埠了,开始了桃花坞年画的第二春。他们到上海后,就在小校场重操旧业,之后出现了比较有名的画铺,包括吴文艺、孙文雅、义盛斋、异馨斋、韩菁华斋、赵一大、甘德盛、老文仪、筠香阁、彩云阁、吴锦增、陈茂记、新记、泰兴、源兴等几十家。其中知名画家有吴友如、周慕桥、钱慧安、田子琳、沈心田、何元俊、李醉鞠等,旧校场(小校场)年画慢慢地打开了市场。


我们看看小校场在什么地方?图中间是豫园,豫园的西边有一条南北向的路,今天还在,就叫旧校场路。上海在清末的时候有两个校场。小校场又称旧校场,因为它开得比较早,可以看到上海地图一圈是上海今天的人民路,把城墙拆除了之后建了这个,是城墙里军队训练的位置。后来由于旧校场年久失修,慢慢地就在南门的位置,也就是地图的下面,今天的大南门和陆家浜路之间,建了一个新校场,也叫大校场。旧校场建得比较早,又叫小校场,慢慢地荒废了,但是也没有变成荒地。这个地方腾出来之后,慢慢地入住了一些商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城市更新,校场就变成了马路,在今天福佑路附近,豫园商城的外围。上个礼拜,这个旧校场路还上了一个新闻,晚上变成了这个样子。上海黄浦区政府还是很有眼光的,在旧校场路搞了一个快闪夜市并邀请了很多知名品牌入驻,因为他们知道旧校场在清末民国的时候就是上海小商品集散地中心,现在又迎来新一轮的城市更新,就把它开成了一个夜市,很热闹,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


旧校场路


校场路的“快闪”夜市


里面搞了点什么?搞了各种各样的快闪店。我发现里面有一些很有趣的元素。它把旧校场年画中很有趣的图案做成了霓虹灯箱。霓虹灯箱中有舞龙的,还有我刚才说的吊膀子和骑双轮自行车的,也把这些元素放到了霓虹灯中。上面是我从年画中截取的图片,下面就是霓虹灯的图样,简直是一模一样。布置这个校场路夜市的工作人员,创意团队还是很有眼光的,发掘出了旧校场路年画中很多的元素。


霓虹灯箱上选取了旧校场路年画中很多的元素


了解了旧校场年画简短的来龙去脉,我们再来讲讲它的收藏情况。旧校场年画是一个很独特的,不同于桃花坞年画、杨柳青年画,它是上海本地的品牌。全世界现在能找到的也就是1000幅左右,为数不多,分散在几个地方,上海图书馆有近300幅,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约有130幅。


旧校场年画有哪些主要的类别?以前的研究者对旧校场年画做了四个分类:


第一类:祈祥纳福。过年的时候大家要舞龙、打个灯笼等,这个是百子图,这一类就是祈祥纳福。


第二类:闺门仕女。俗话说就是美女图,清末年画制作者眼光也比较好,知道美女图比较好传播。


第三类:戏曲故事。我选择了一个戏剧性比较强的,也就是《珍珠塔》全图,这上面就10幅分图,就像漫画书一样的,10个分图基本上概括了《珍珠塔》的故事,如果你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可以根据这10幅图把《珍珠塔》都讲下来,基本上每一个年画都是小小的一张,有不同的分图,讲一个故事。《西游记》也可以用这个形式讲。从这里启发了我们上海地区的连环画,也就是这么来的,也是用短短的几幅画可以讲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这三类都是旧校场年画中相对来说比较常见,也比较普通的。

旧校场年画(左为祈祥纳福,中为闺门仕女,右为戏曲故事)


第四类:社会风情。就是要把当时社会当中发生的一些新鲜的事情,也通过年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我们都认识这几个汉字,上面写着上海铁路火轮车公司开往吴淞。当时火车在上海通车是上海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堪比90年代上海地铁一号线开通,老百姓都要去尝鲜,都要去坐坐的事情,这个事情也能进到年画中去。从这个年画中可以看到中间是坐黄包车过来的,还有架着西洋马车的观众也来看火车开通的盛况。当时在车站门口站岗的,右边胸口写着巡丁,右边是扎着红头巾的印度巡捕。又有中国人,又有印度人,一起为上海火车开通这件事站岗,都可以在这张年画中找到,非常与时俱进。


旧校场年画(左为上海铁路火轮车公司开往吴淞,右为上海金利源码头长江火轮船)


除了火车以外还有别的新鲜事物也可以进到年画中去。这个是上海金利源码头长江火轮船。以前长江走的都是靠人的帆船,当时火轮船来到上海也是一个新鲜事物,堪比今天上海开通了国际邮轮。有戴着礼帽和穿着西服的外国人,还有穿着长马褂的中国人一起去看这个盛况。


旧校场年画(寓沪西伸商会点灯庆太平)


船来了,火车来了,老外也来了。这张图叫“寓沪西伸商会点灯庆太平”,下面还有小字叫各国商号一起来参加。我们今天说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世界各国的人都到上海来。在1860年的时候,小校场年画已经开始记录当时世界各国来到上海的盛况,他们在上海的十里洋场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一起来庆太平。


不仅有外国人到这边,上海本地的商会也有回应。上海还是很有本地特色的,老外吹着各种各样的西洋乐器,上海本地的商会就敲锣打鼓。就像以前的庙会一样,扛着城隍姥爷在街上游街,走在前面的还是有几个穿红衣服的老外,还有插着翎毛的,中西结合。看这个图除了看字以外,每一个人物在这个构图上都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现在通过老照片看旧时的上海,可以勾起我们的乡土情感,能够把我们对旧上海的回忆勾起来。如果再往前,没有老照片的年代怎么办,我们有这些年画,同样也记录了老上海的种种风情。


不同商家出版的同样主题年画


不同的年画,虽然它们表达同样的主题,但是因为是不同的商家出版的,所以它们会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这张图上写了“汉”,代表的是华界。到了这里,有的人发现同样的雕版,因为时间的不同,可能原来制雕版的商家倒闭了或者其他的原因,画工跑到了另一家年画的店铺中,大概他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问题就把细节上稍微改改。我们今天有一个词叫“洗稿”,当年也有。画工也把“汉”字改成了“令”字,其实两个雕版是差不多的,这就是不同的商家要通过年画牟利,也有小伎俩和小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十里洋场有了旧十景和新十景。这里的字也比较清楚。一开始是轮船、火车到来了,后来外国马戏也来了,当中还有修马路的机器,之后电灯、电车出来了。上海的海关、跑马厅是什么样子,外国花园什么样子,还有外国小人踢球,不得不佩服当时的画家对市井百态的捕捉非常得有眼光,细节、有趣的东西都可以捕捉得到。


旧校场年画(十里洋场)


我们挑几个放大看看。这个是叫修马路机器。我们以为过去修马路是几个苦力拿着一个东西,完全是人力,四个人抬一个东西把马路压平,但是在清末的上海已经出现了压马路机器,那个时候柏油马路已经出来了。所以,我们不要以为柏油马路是很晚才出来的东西,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到,上海人已经领先一步,在清末就已经尝鲜了,体验到柏油马路是什么感觉。


外国花园,我们说外国花园是不是只有外国人可以进去?非也。其中也有几个穿着中国服装的大家闺秀也体验了外国花园。


画家把当时的种种都记录了下来。妇人坐轿,男人走后面。这是讽刺什么?以前我们传统的观念是男人坐轿子。但是来了西洋的民俗,西洋的妇人坐轿子,反而后面的男士很有绅士风度,在边上走,扶着轿子。这可能也是上海地区最快接触西洋现代风格的一个窗口。我们后来说上海男人比较“怕老婆”,实际上就是上海男人比较尊重女性,可能在当时就已经接受新风,有一个移风易俗,从这里就可以体现出来。


旧校场年画(左为修马路机器,中为外国花园,右为妇人坐轿)


除了那些年画,大家看字完全可以理解,这个叫西国车利尼大马戏团,当时的马戏非常丰富,有各种各样的空中飞人,清末的上海人已经开始尝鲜,都不需要出国去体验,端坐在上海就可以了解世界百态。


有了西洋的这套马戏之后,上海本地豫园马戏也和国际接轨,在自己的把戏中融入了西洋的东西。可以看到在空中走平衡木,也是从西洋马戏中借鉴过来的。


旧校场年画(左为西国车利尼大马戏团,右为上海本地豫园马戏)


刚才看了一些好玩的,当时年画的这些作者和画家只看市井百态,他们也心系全国,怀着一颗关心天下的心。年画中还会反映另外一些主题,曾国藩是谁,大家知道。当时清末内阁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大臣。我们想象一下当时的老百姓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了解国家大事,当时没有广播,没有电视,也没有手机和微信,他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就是通过年画,就是他们了解当时的国家大事、世界政局,年画就充当了这个窗口。除此之外还有法人求和,这是当时中法战争,在中国和越南边境那个地方,中国取胜了,法国人向中国求和,在年画中同样也有呈现。年画是一个表达窗口,把民众的诉求通过年画体现出来,年画在当时完全充当了一个新闻快报的作用。对于普通人来讲,他不识字,或者也没有很好的途径来了解当时的局势。怎么办?看年画。这张画说的是,黑旗军的刘永福在台湾取得了一场大胜仗,在年画中也有体现。在当时可能已经成为在清末民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了解世界的一个舞台。年画发展到清末,并没有说清朝结束了,年画就寿终正寝。跨入民国以后吸收了非常多和民国有关的主题,老百姓了解有没有改朝换代,就看年画。看到清朝结束以后,也不知道当时的清帝退位之后是谁在执政。左边是袁世凯,右边是黎元洪,虽然画得不是很像,但至少知道了也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两个耳朵,长成什么样子,从年画中都可以看到。


旧校场年画(左为曾国藩庆贺太平,右为法人求和)


旧校场年画(左为刘永福镇守台南会同生番大胜,右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府)


民国的时候开始辛亥革命,同样也有所反映。辛亥革命在南方的这些北伐军中不光有男兵,还有女将。女将在当时也是引领潮流的一个非常时尚的事,值得年画的画家大书一笔。所以女将也出现在年画中。这是江南女军开操。老百姓想认识一下北伐女将,她们的对手都叫什么名字,年画中都有。我们知道当时有护国军的将领,当时的临时大总统叫什么名字,黄兴、孙中山都在这个年画中有所体现。


旧校场年画(左为女国民军江南开操图,右为鄂省官军与民国军伟人肖像)


我给大家非常简单地看的一些年画的内容和主题。我们了解到在当时清末年画中,这些作者非常有追求,呈现给大家的不是非常简单的秦叔宝、尉迟恭这些非常传统的年画,它非常的与时俱进,把当时的市政、市民的百态,上海城市建设的各种各样的新貌,通过年画的形式传递出来。


年画在清末进入到新的一个时代,到了民国以后,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走向了衰亡还是以新的形式获得了新生。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月份牌的出现。这个是清末民国的时候出现的一种新的形式因为当时上海的通商已经经历了几十年,需要和国际接轨,需要和外国的商人进行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所以我们要放弃中国传统的皇历,不再靠皇历记录一年时节的变化,我们需要进入公历。这样和老外讲的时候是同一个日子。这里可以看到上面是当时的宣统皇帝,下面是英国女皇,在当时中国的年画形式月份牌中,英国女皇和宣统皇帝并驾齐驱。好像宣统皇帝的地位还更高一点,所以在上面,英国女皇在下面,表现了不失自己悠久的地位。到了民国时候新一轮的月份牌又出现了,与时俱进,有国民军,有孙文以及各种各样的新式的人物,都在这个形式中出现。这是一个年画在清末的走向,转变成了月份牌。


月份牌


第二,商业广告中的年画新貌。随着彩色印刷技术的出现,变成了商业招贴画的一部分。美人图,这时候画的这个仕女图已经不像清末年画中身材比例失调,好像千篇一律,每个人的容貌差不多,这个时候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容颜,说明当时的画家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右边的画,大家可以猜猜是什么东西的广告?它的信息其实在这幅画上已经体现出来了,画面的最上面画了一个很小的香烟壳,是一个香烟广告。但当时已经有禁烟的趋势出现,所以禁止在整个画面中出现非常明显的香烟的符号,只能在大招贴画上留下这么小一个很难找到的香烟标志,告诉你它实际上是香烟广告。寓意也很明显,当中是皇帝,后面是妃子或者侍女,想法和创意和今天也差不多,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从这个招贴画中也可以感受到这种寓意。


商业广告中的年画新貌


第三,更新的美术形式——画报。第三种形式就是在清末民国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画报出现了。画报,顾名思义就是不是以文字作为主导,而是以画面作为最大的卖点。画报中有主角,有内容,就像现在停刊的《外滩画报》《申城服务导报》也有这样的类别。以这样的形式,年画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画报


最后我们再分享一些技术方面的知识。我之前也说了全世界收藏研究者发现可以确定是小校场年画的也就是一千多幅,我们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各位观众朋友回家也可以找找,翻翻箱底,如果你们家里有旧时代的年画也可以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有桃花坞年画,小校场年画在清末有一个发展,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了之后,桃花坞这些年画画家逃到了城隍庙这里,他们开办了作坊来绘制小校场年画。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以后,他们回到苏州重操旧业,把上海小校场年画的主题和板子也带回到苏州。但是小校场年画上面写着上海火车开往吴淞,这一看就是上海的东西。他们把上海年画的这套工具带回苏州以后,既想赚钱,又不想太费力气,怎么办?就把板子上的上海两个字改成了苏州,这个是有证据的。我们在年画的雕版上可以看到一个改版的痕迹,底版上的“上海”字样被抠掉,变成了苏州。他们把小校场年画在苏州传播,也把上海年画的风格和制作的品位带回到了桃花坞年画中,所以也是一个文化传播很有趣的话题。


豫园把戏图雕版

(上海博物馆收藏)


年画是怎么画的?我们看到的这种年画实际上是彩色套印的技术。彩色套印,顾名思义就不是一种颜色,会雕好几块雕版,这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豫园把戏图的雕版,每一块雕版都负责一个颜色区域,每一块雕版呈现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通过在一张纸上通过不同的过程,把颜色留在上面。这种雕版由于常年印刷的需要,留下的颜色也不一样。一个红一点,一个蓝一点。通过这样的印刷工艺,就能把好几种颜色留在年画上。


年画留下了上海的记忆,通过小校场年画能帮助我们找回封印在时空中的民俗和历史。今天分享的上海旧校场年画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撰文|仲富兰、张经纬

编辑|冯羽

审核|朱诚







版权声明


上海博物馆(微信号:上海博物馆)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博物馆”版权信息。敬谢!

联系电话:021-63723500






上海博物馆文章

陶瓷瓷器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