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今江苏宜兴的古称。据民国出版的《阳羡砂壶图考》一书中记载:“尝见传器,仅钻楷书‘君德’二字,造功极精。”
这造功极精之器,说的便是君德紫砂壶。其壶形大多呈鼓腹矮梨形,圆环把,二弯流,圆珠钮,截盖,捺底。手感顺滑,十分讨喜。
清中期 君德款朱泥君德壶
中国嘉德2021年秋季拍卖会
从字面上看,君德壶,有君子之德的高洁寓意,但其背后的渊源和魅力,远不止于此。
清代康雍年间,紫砂界素有“朱泥四大高手”之说,分别是惠孟臣、惠逸公、张君德、陆思亭,四人都是顶尖的制壶好手,尤其擅长朱泥小壶,造功极精,名声籍甚,当时几乎成了宜兴朱泥的代名词。
其中张君德的“君德”二字不断被后世借名,久而久之,成了特定紫砂壶形制的专属名称,可见人们对其手艺的推崇和敬佩,由此也有了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君德壶。
清 佚名 柳荫斗茶图
弗利尔美术馆
君德壶之所以受世人推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君德脱胎于梨形,即经典脱胎于经典。
耿宝昌先生曾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谈到:“梨壶,因造型类似梨而得名。元代始烧造,其后历明、清两代,经久不衰”,是传承了几百年的经典之器。
明清时期,紫砂器风靡,因朱泥窑温高,冲泡时散热慢,以朱泥为胎的梨形紫砂壶,一度纵横茶界。加之梨形圆融饱满、朴实端庄、轻巧趁手,十分符合工夫茶的茶道,南方地区至今仍有“手中无梨式,难以言茗事”的说法。
清乾隆乾隆年制款紫砂梨形小圆壶
故宫博物院藏
不单文人、宫廷、百姓对其喜爱有加,连外国人也趋之若鹜。考古工作人员曾在一艘由南京发往欧洲、主要装载了中国瓷器和陶器的沉船中,打捞出一件壶底刻有“玉香斋”的梨形紫砂壶,是为乾隆时期的仿古之作。
这些外销的紫砂壶传到欧洲,对西方的制壶业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英国、德国、荷兰、日本都曾出现仿制紫砂壶,除了用来喝茶,也用来喝咖啡。据说欧洲有一位安妮皇后,在定制银质茶具时,特别要求仿形于梨形壶,足见其风靡程度。
清乾隆 外销梨形小壶 南京开往欧洲的沉船打捞
香港茶具文物馆藏
脱胎于梨形壶的君德壶,可以说是在经典之上成就的新经典。
就整器造型而言,君德较梨形略矮,似乎是将梨形壶简单地向下压扁后的一个形态,但实际上,其蕴含着极为精到的形体把控。
清晚期 君德款朱泥君德壶
中国嘉德2017年春季拍卖会
腹部一改梨形的圆润,塑造出挺括向上的弧线,使得壶身虽扁而不趴。壶盖亦由圆变平,这是壶工张君德非常大胆的尝试,由此整器变得曲中有直,气质卓然。
实形之外,又有虚形,君德的壶把、壶嘴、壶钮所形成的反向空间,即“布白”,和谐均衡,如中国画之留白,将壶的神韵毫不张扬地衬托出来。
神在形中求,韵在态中见。有形的壶未必有神,但无形则根本无神可依附,形态是神韵之体。君德壶的神韵,正是在这精妙的曲直转折之间,不断琢磨成器,终而成为新的经典,以至二百多年来长盛不衰。
清晚期 君德款朱泥君德壶(局部)
中国嘉德2017年春季拍卖会
对君德壶的喜爱,激发了世人对“君德”二字的进一步阐释,称赞它壶如其名,内蕴君子美德;壶腹饱满,是为有容乃大;各处比例协调,品性端庄稳重,为紫砂壶中的谦谦君子。正如曹植《箜篌引》诗言:“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古人说“养壶如养性”,若有这样一位君子时常相伴左右,进而养出壶的气韵及生活的意趣来,实在是至美的人生享受。
观复博物馆秉承“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的造物理念,依经典君德壶形制,推出观复朱泥君德紫砂壶,以飨今日爱茶人▼
壶身饱满,线条酣畅;壶肩英挺,犹蕴骨力;与流、把前后一气贯通,自然流畅宛若天工;整器色泽温润、古雅淳厚、不媚不俗。
细节彰显澄心。壶把纤细圆润,倒把为防湿水后手溜。二弯流壶口,出水流畅。截盖,珠钮,捺底,皆精巧细腻,不输前代精工巧思。
其型小巧、可捧于一掌之中,最为贴心体己。闲暇时刻,无论一人幽饮,两人对饮,或三两知己雅饮,均可享一段人生静谧悠然时光。
6月16日-6月19日,观复朱泥君德紫砂壶限时特惠中~
进入店铺,搜索“朱泥”、“原矿紫砂”、“手工”、“茶壶”、“茶具”等,即可查看更多相关好物。
观复商城618大促,父亲节甄礼奉上!折上叠享每满300减50,进入商城即可查看更多惊喜!
点击阅读原文惠购
文章转发自观复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