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釉里红 ,就是红!

  • 高古瓷
  • 2022年5月31日09时



釉里红海水锥拱苍龙教子图大梅瓶



永乐



RMB 74,750,000



元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云龙纹四系扁壶1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元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云龙纹四系扁壶2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江西省博藏元代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


元 青花釉里红开窗花卉纹大罐(正面) 大英博物馆藏






元 釉里红匜(整体) 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元 釉里红桃形匜(正面) 大英博物馆藏



元 釉里红桃形匜(底部) 大英博物馆藏



元 釉里红缠枝菊纹玉壶春瓶(正面) 大英博物馆藏



元 釉里红缠枝菊纹玉壶春瓶(底部) 大英博物馆藏



元 釉里红诗文玉壶春瓶 大英博物馆藏




元 釉里红莲花纹玉壶春瓶(正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元 釉里红莲花纹玉壶春瓶(背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元 釉里红莲花纹玉壶春瓶(侧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明洪武 釉里红岁寒三友玉壶春瓶 大英博物馆藏



明洪武 釉里红花卉纹罐(正面) 大英博物馆藏



明洪武 釉里红花卉纹罐(底部) 大英博物馆藏



明洪武 釉里红花卉纹葵口盘 大英博物馆藏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图1)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图2)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图3)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明成化 青花釉里红神兽纹高足杯(正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明成化 青花釉里红神兽纹高足杯(背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明成化 青花釉里红神兽纹高足杯(内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明成化 青花釉里红神兽纹高足杯(底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沙特阿拉伯国王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



红格子在有的阿拉伯国家属于皇室象征

釉里红的鼻祖还应该是唐宋时期的铜红釉,特别是北宋钧窑的玫瑰红,海棠红等釉色的烧制成功,为釉里红的创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从现有史料来看,釉里红瓷器应该创烧于元代,成熟于明代,辉煌于清代,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


当然,各代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精品的产生。特别是元代中后期,这种制瓷技术以得到了提高,从现有的实物来看,釉里红的发色还是有不错的表现。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牡丹纹玉壶春瓶,元

高28.6cm,口径7.8cm,足径9.8cm

故宫博物院


举步艰难的元代釉里红


用铜红料作釉下彩绘的工艺元初已经掌握,但因工艺要求高,技术上难以突破,发展缓慢.1979年在江西丰城发现了一件青花和釉里红合绘一体的楼阁式谷仓(高29.5厘米 陪葬用),上有元至元戊寅即1338年的纪年铭文.从釉里红呈色看灰暗深紫,并未烧好,而同期的青花瓷已有巨大进步,足见釉里红工艺的复杂.


造成元代釉里红技术落后的又一原因是缺乏有力的市场需求.元代青花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伊斯兰地区对蓝白相间的青花瓷的癖好,诱人的出口瓷的利益成为元青花成熟的催化剂,而釉里红却得不到经济刺激,举步艰难是可以想见的.
  

用寥若辰星来比喻存世的元釉里红并不为过,迄今报道的元釉里红不过数十件,其中还有不少是残破的.



元 釉里红线绘开光花鸟纹罐

罐高25.4cm

高安元青花博物馆藏


几十年来元代釉里红代表性的发现有:

1964年北京丰台元代塔基出土影青釉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
1970-1980年,韩国新安海底元代沉船上发现1.8万件中国陶瓷器,其中有一件釉里红双叶纹诗文碟,双叶用胎上刻暗纹填釉里红的方法.

1976年,江苏吴县发现元釉里红暗龙纹盖罐,釉里红呈色明丽,艳若胭脂.


1980年,江苏西高安窖藏出土了二十件元青花,同时出土四件元釉里红,分别为花鸟纹罐,芦雁纹匜,折枝菊纹转心杯、关注公众号:高古瓷。堆塑螭龙纹转心杯等.


元 釉里红彩斑贴塑蟠螭龙纹高足转杯

通高12.6cm

高安元青花博物馆藏


此外,还有一些元代釉里红残件瓷片的发现.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东南亚一带元釉里红小罐的发现,这些小罐5-8厘米高,有双耳,可系绳,据说是当地人藏槟榔用,就称其为"槟榔",同样造型和纹样的还见青花瓷.
纵观这些已发现的元代釉里红,有这些工艺上的特点:
釉里红呈色多种,鲜红的较少,大多趋灰,有明显晕散,有温度失控而铜红料"烧飞"的变白现象;
施青白釉或白釉,和同期青花相比釉面较深;
采用白地釉里红绘画或刻划暗纹后釉里红涂地的方法.以色块装饰为主,较少线描纹饰;
造型品种简单,仅玉壶春瓶、罐或是杯、匜等几种.
这些特征都说明了元代釉里红的原始状态,但这并未影响其艺术价值,每一件元代釉里红都是价逾黄金的珍宝.


官窑袭断的明代釉里红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

高14cm,口径2.3cm,足径7.1cm

故宫博物院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超经济力量的存在,给各种自然物品赋予非自然的神秘色彩.明代时,釉里红成为惟有官窑才能烧制,惟有官府才能使用的品种.


我们还无法知道为什么明代只有官窑烧制釉里红,但其背后一定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元末时,农民起义队伍称红巾军.朱明王朝建立后,对红色也有着特殊的情感,士兵均着红袄.红色是明代象征皇权的神秘力量,使明初釉里红的制作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明初釉里红由官窑烧制,在技术的改进上有了财力的保证,使明初釉里红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

高10cm,口径20.6cm,足径9.1cm

故宫博物院


明初洪武釉里红上
元代产品有很大区别


线描纹饰的成熟---明代釉里红在装饰上采用线描方法,改变了元代釉里红以色块为主的原始装饰工艺.洪武釉里红采用了勾勒点染、双勾填色等多种技法,能自如的表现各种纹饰.


釉里红呈色的改进---明初釉里红的呈色有了改进,整件器物的色泽统一,已较少见到含灰或烧飞的现象.洪武时,呈色有艳红、深红和灰红三种,艳红和深红的有晕散,灰红的一般无晕散.


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明洪武

高32.5cm,口径8.5cm,足径11.5cm

故宫博物院


器物造型的巨大---洪武釉里红以大盘、大碗、大瓶等巨型器为主,其中直径40厘米的大碗更是典型器物.对这种直径一尺多的大碗的真正用途目前还是个谜,有人猜测这种巨型碗可能是祭祀用具,使之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明代釉里红技术上的改进完成于永乐和宣德两朝.到永宣时,釉里红呈色已娇艳欲滴,釉面油润晶莹,纹饰绘画趋向简约和灵动,达到了釉里红制作的巅峰.除了传统的白地上用釉里红绘画外,还出现了红地白花等新品种,最为成功的是一种称为宝石红的三鱼纹和三果纹高足碗.这种碗的外壁有三条小鱼或三枚果子,以红釉填涂,红宝石般的艳红而闪亮,又微微高出白釉釉面,传说以西洋红宝石填入,成为宣德官窑的一代绝品.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明宣德

高8.8cm,口径9.9cm,足径4.4cm

故宫博物院


宣德以后,官窑釉里红因制作难、成本高已很少制作,而以低温红釉替代.明中后期官窑釉里红虽有个别存世,但和洪武釉里红的雄伟、永宣釉里红的华贵已不可同日而语.


官民窑并举的
清代釉里红


釉里红云龙纹钵缸,清康熙

高36cm,口径40.5cm,足径40cm

故宫博物院


釉里红工艺明代后期几乎失传,明末清初时,首先由民窑恢复生产.这时的一些民窑小碗上,采用青花和釉里红合绘一体的方法,大多以青花画枝叶,以釉里红画花朵,淡雅中透出几分喜气.


釉里红花蝶纹笔筒,清雍正

高15.6cm,口径18.3cm,底径18.3cm

故宫博物院


清康熙、雍正、乾隆时,官窑很注重釉里红技术的恢复,这三朝官窑中都有上乘的釉里红作品.和明代相比,清代釉里红呈色有了改进,呈色红中透紫,既无元明釉里红的红艳,也无因烧制不好而出现的灰黑或烧飞.同时,清代的釉里红呈色已能分出浓淡色阶,这是又一个重要进步.这时的官窑釉里红大多采用白描的方法,和同期青花复杂而多样的绘画方法相比,在表现能力上还有有一定差距.采用青花和釉里红合绘一体,是最多的装饰手段,如雍正官窑的八仙过海青花釉里红碗上,以青花画八仙人物、釉里红画海水,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乾隆时的云蝠纹以青花画灵芝云,以釉里红画蝙蝠,也是很成功的创作.这些成熟作品在清中后期的官民窑中被不断仿制,但无论从青花、釉里红的呈色和绘画技巧来看,都相距甚远,讥以效颦并不为过.


清代中后期民窑的釉里红
生产一直没有停止过


清乾隆到嘉庆时,民窑有一种青花釉里红盘是大宗产品.盘一般直径在30厘米上下,盘中青花釉里红凤穿牡丹、松树仙鹤等吉祥图案,做工一般,青花混浊,釉里红也暗淡.在当时商品环境下能让大众买得起的釉里红,只能做到这种水平,以维持低价.


釉里红三果纹梅瓶,清乾隆

高29.6cm,口径6.1cm,足径11.2cm

故宫博物院


清末民初中,有一种青花釉里红鲤鱼盘是非常成功的设计,造型抽象但灵动异常,鱼身轮廓和周围水草以偏紫的青花勾勒,鱼身中用釉里红画斜格纹,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搭配,都恰到好处.这种盘口径有25厘米和30厘米两式、鱼纹又有雌雄之分(雄鱼瘦长而雌鱼肥胖).据说这种盘在民国初颇受殷实人家欢迎,取"年年有余(鱼)"之意.在吉庆日专门用来盛肉,反映了农耕社会的美好向往,釉里红经过数百年发展,至此也许是一个圆满的句号.


诞生于民窑的釉里红在明代被官窑袭断,到清代官民窑并举的盛况又被民窑独秀的局面替代.西方一位哲人说任何事物都有回归到自身初始状态的趋向,釉里红的发展历程似乎也证明了这个道理。




高古瓷

了解一下 !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