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音乐阅读更合适哦
2300字,预计阅览时间4分钟
▼
在杭州的西子湖畔
北山街84号大院30号楼
坐落着一幢青砖叠砌的
西式历史建筑
# 视频:五四宪法馆 #
“红色印记 1921-2021:潮起钱塘”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
# “五四宪法”展示区域#
1953年底,毛主席一行乘专列离京赴杭。
“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列车上毛泽东对随行人员说的话,如今被镌刻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序厅的墙壁上。
在这座小楼里,毛主席精力集中,思考并研究宪法相关问题,经常到忘我的地步,往往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如今的五四宪法起草地旧址仍保留了当年的办公室,古朴素雅的家具,堆叠如山的文献,生动还原了毛泽东起草“西湖稿”时的情景。如果不是被告知这里是复原陈列,还会担心惊扰了这里的主人。
● 五四宪法起草地旧址——办公室
30号楼的工作持续了77天。1954年2月中旬至26日,宪法起草小组先后拿出了初稿、二读稿、三读稿。经杭州、北京两地人员分头讨论并修改后,3月上旬又完成了四读稿。接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四读稿。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的工作圆满结束。
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予以公布,交付全民讨论。1.5亿余人参与、征集意见118万多条,根据这场全国大讨论中提出的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又对宪法草案做了一些修改。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由此诞生。
2021年,杭州博物馆特别征集到了一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 ,现正在“红色印记 1921-2021:潮起钱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中展出。
●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图为会场全景
(图片来源:浙江日报)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
杭州博物馆藏
在杭州讨论“西湖稿”期间,有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也参与到其中,他就是画家黄宾虹。
黄宾虹,出生于1865年,原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中年以后以号行,祖籍安徽歙县。他擅诗古文辞、治印,兼政经史、舆图、释老氏及古金石文字之学,均深有造诣,尤酷嗜于书画。1954年,黄宾虹已经年近90岁,卜居于西子湖畔栖霞岭。说来也巧,在黄宾虹故居不远处的北山街84号大院30号楼,正是毛泽东在杭州的下榻地。
也是在这一年,黄宾虹应邀参加了宪法草案的讨论,并撰写了《读宪法中领会有关画学之感言》,其中谈到:
言语之中,表达了这位九旬画家的慨叹。
●黄宾虹《读宪法中领会有关画学之感言》
浙江省博物馆藏
2016年12月4日,正是中国第三个国家宪法日,还是在西子湖畔的那栋洋房,还是在那个60多年前毛主席工作过的地方,还是在那个“西湖稿”的诞生地,“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在杭州正式开馆。2021年,五四宪法起草地旧址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北山街馆区
一件件历经岁月的文物、一张张昏黄老旧的图片,正在唤醒那些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红色记忆。
●“五四宪法”起草地旧址模型
杭州博物馆监制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现有北山街、栖霞岭两个馆区。
北山街馆区由一幢平房和一幢二层楼房组成,建筑面积共756平方米。馆区展出了《西子湖畔制宪奠基》基本陈列,由序厅、复原陈列和主题陈列三部分组成,主要讲述“五四宪法”从起草、讨论、通过到实施的全过程,复原毛主席当时的办公地场景。序厅的左侧是“复原陈列”区,由外向内依次是:会议室、会客室、办公室、值班室和休息室。
●北山街馆区序厅
图片来源:宝藏网
●会议厅
图片来源:宝藏网
●会客室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还有另一个馆区——栖霞岭馆区。建筑为一座江南民居庭院。序厅的正中央是红色高大的宪法单行本。宪法的两侧,是建国以来至2017年4月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256部法律单行本,展现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栖霞岭馆区序厅
栖霞岭馆区内还设有宪法和法律图书馆(报告厅)。图书馆馆藏1万余册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关图书,包括各个语言版本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著作、现行宪法相关的图书资料和国内外法律相关图书等,大部分图书可供外借。
●栖霞岭馆区宪法和法律图书馆
●宪法宣誓墙
▼
▽
推荐阅读
▼
长按关注了解更多
杭州博物馆 订阅号
点个在看,不要错过我们的推送▼
文章转发自杭州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