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期间,杭州博物馆联合艺术家沈烈毅特别推出了公共艺术项目“看不见”的跷跷板,让你在找回儿时乐趣的同时,重新捕获贴近自然的亲密感动。
首期2个跷跷板装置一经推出,就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前来体验者络绎不绝,深受大家喜爱!
沈烈毅
沈烈毅擅于将自然和日常元素融入雕塑艺术的观念中,将个人的经验转化为对生命感悟的艺术表现, 将个人对自然世界最朴素的崇尚与热爱融入生命意识,艺术轨迹始终与天地万物和谐交织。
作品从跷跷板最基本的物理原理中提取了“游戏本质”,在跷跷板的中间用不同媒介、形式来阻隔游戏双方的目光交流从而创造一种“视而不见”的缺憾。当遮蔽形成后,人们反而会愈加试图去捕捉对方的面孔。这个系列的作品正是要将人们的身体和心灵置于彼此直面的状态结构中,使得公众在游戏的过程中更具主动性地观照彼此。
沈烈毅代表作跷跷板系列作品
作为杭州博物馆建馆20周年特别策划项目的一部分,跷跷板系列的创作理念得到延续的同时,沈烈毅老师特别添加了与历史对话、与乡俗对话的新元素:鸡啄米、塔、货郎担和铃铛。沈老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杭州人,他说:
鸡啄米是一种利用单摆原理制作的手工玩具,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是我们那个年代小时候为数不多的玩具。杭州博物馆建馆20周年的主题也是用‘历史’与今天对话,讲述杭州过去的故事,创造新的回忆。我也想借此把我们小时候在杭州的回忆带给公众……铃铛是延续了之前的作品,换成了杭州博物馆馆藏明代‘沈有昌造’款铜风铃,摆放在不同高度的木架上,风吹过的音色也会不同,是否会在现代出现一首属于明代的歌谣呢?
“看不见”的跷跷板从10.1陆续推出,持续至明年2月。
李嵩(1166—1243),南宋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货郎图》是南宋画家李嵩创作的绢本设色画作。这幅画作纵25.5厘米,横70.4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货郎图》是一幅人物风俗画卷,画面上货郎弯着腰,肩挑杂货担,周围儿童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货担上物品繁多,不胜枚举,从锅碗盘碟、儿童玩具到瓜果糕点,无所不有。货郎们不仅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也带来各种新奇的见闻,货郎的到来往往像节日般热闹,李嵩在图中就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画家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了南宋时钱塘一带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南宋时期钱塘一带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学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货郎担的想法源于南宋画家李嵩的《货郎图》,我希望将这幅画的描绘带到现实社会中,让来杭州博物馆参观的人们感受到南宋时期钱塘一带的风土人情。
梵天寺经幢
梵天寺经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凤凰山麓、梵天寺路梵天寺遗址前。经幢通体用太湖石雕刻而成,双幢形式、结构基本相同,南北对峙,相距13米,幢高15.76米。幢身有八面,各部比例和谐,具有美感。
塔是等比缩小的梵天寺经幢,当游戏的双方玩起跷跷板,塔就会向一方倾斜,摇而不倒,增加乐趣,就像历经千年的经幢一样。
猜猜它们会在哪一天出现在
『粮道山18号』-计划的现场呢?
让我们与杭州博物馆来一次不期而遇的
惊喜与美好吧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转发自杭州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