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度:高逸图
人物画是描写人物形象与活动的传统中国画画科之一,因其劝诫教化的社会功能和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受到人们的重视。大量优秀作品流传至今,是了解和探究古人思想情趣、生活状态的重要史料。“林下风雅”指的是幽居林泉的高士及其轶事、雅趣。通常,画史上将描绘这类题材的作品归为人物故事画,亦统称为“高士图”。
陆曜(生卒年不详),一作陆庭曜,东郡(今河南滑县)人。善人物、鬼神,其画功在唐德宗时被称为第一,曾经继卢楞伽之后绘制天卿寺中的神明。《六逸图卷》依次绘汉、晋时高士马融坦卧吹箫、阮孚蜡屐及金貂换酒、边韶腹笥五经、陶潜葛巾滤酒、韩康布衣制药、毕卓盗酒酣醉故事。人物刻画形貌古拙,主仆间大小比例及复笔描画仍有早期人物画特点,是具一定艺术价值的古摹本。
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士大夫心怀家国,锐意仕进之余,往往也在不得意时崇尚隐逸思想,退居林壑。早在魏晋时期,士族出身的文人以逍遥放达的人生观,啸傲山林,诗酒流连,遂有“竹林七贤”之倜傥,“渊明归去”之高蹈,“兰亭修禊”之风流,成为表现隐逸思想的人物故事画之滥觞。这类作品,充分展现了画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作为传统绘画的经典“母题”,至今沿袭不绝。

画“首阳高隐”故事。事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等。伯夷、叔齐在周武王伐纣灭商后,留恋故国,耻食周禄,避居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境)采薇充饥,最终饿死。此故事流传千古,成为中国文人忠贞守节和隐逸精神的象征。图中描绘二人在林泉间席地对语,旁置篮筐、锄头。他们粗服草履,面容清癯却目光坚毅。人物面部形象生动,线条柔和,设色清淡,衣纹则简劲顿挫,灵动概括。树石则用笔粗率苍劲,墨汁淋漓,风格雄健刚硬,衬托出人物桀骜不屈的个性,堪称南宋初年人物画杰作。李唐,生卒不详。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原为宣和时期画院画家,北宋亡后流落至杭州,年已近八十。建炎年间(1127—1130)被荐入画院为待诏,颇受南宋高宗赏识,赐金带。李唐擅画山水,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其人物故实画的取材多与两宋之际的政治形势相关并含有一定的讽喻、箴规意味。在技法上初师李公麟,线描柔中带刚,晚年趋于峭劲方硬。
典出《汉书》及《史记》。秦末的东园公、甪(音路)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人称“四皓”。他们为避秦暴政,隐居商山(今陕西商县东南)。汉高祖曾征召他们入朝,但皆不应命。后受高祖太子礼请,入朝佐助太子保全其位。画家常以此题表现那些年高隐逸而能俟时而动者。此图无作者款印。画邃谷间雾霭蒸腾,长松掩映,林间隙地上三老奕棋为乐,泉边一老携童采药归来。作者师法马远“大斧劈皴”,以纵放雄浑的笔墨,为四皓营造了一个山水清幽、世外仙境般的居所,衬托出他们去危安命,深隐自适的品行。人物衣纹作“钉头鼠尾描”,虽学南宋“马、夏”,相较于山水背景,用笔细致稳健,但在人物开脸、形神的刻画方面趋于粗放率意而无宋人的精整工丽,无论笔墨或赋彩上都已是典型的明中期面貌。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又字文节,号静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为金银首饰匠,后专工书画,卖画为生。宣德间曾被荐为画院待诏,因遭妒被排挤出宫。进而转益多师,自创一格,为“浙派”画风开派大家。
石户农故事典出《庄子·让王》、皇甫谧《高士传》。舜帝欲让位给石户地方的一位农人,后者认为舜的德行不够至大至善,故而不应。为躲避世俗纷扰,携妻带子避居海外,终身不返。故事体现了石户农注重道德修养,坚决退隐的精神。本幅逐段抄录《高士传》文字并描绘主题人物。其构思奇特,布景幽邈,人物面相奇崛古朴,线描秀逸灵动,在一片洇润浓重的岩窟、树石背景中愈显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石涛(1642—1708)原名朱若极,靖江王朱亨嘉子。家破后浪迹四方,剃度为僧,法名原济,字石涛,号大涤子、苦瓜和尚等。乃诗文书画的天才,少年成名,自诩为诗书画“三绝”与李白、钟繇、文同比肩。绘画题材广泛,以水墨写意山水、人物、花卉竹石见长。为“清初四僧”之一,对“扬州画派”及近现代画坛影响深远。
画“琉璃堂”雅集故事。事见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及南宋韩淲《录王昌龄诗》等对“琉璃堂”诗会的记述。即唐代开元(713—741)时期,诗人王昌龄在担任江宁(今属江苏南京)县丞时,筑造琉璃堂,邀请岑参兄弟,刘窅(音咬)虚等文人赋诗会文的雅集。人物形象清隽生动,气质高贵,情态逼真。画面布景简练,只以疎秀的松石、蒲草衬托文士们高洁的品格。画家以独特的“战笔描”勾写人物衣纹,笔法精劲流利,赋色轻淡,格调冲雅,堪称五代人物画之佳作。周文矩,生卒不详,活跃于南唐时期(937—975)。建康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后主李煜时期为翰林待诏。擅画,各科皆能,尤精于人物、仕女,善于描绘繁华富丽的贵族生活场景,并注重对不同身份人物形体、神态的刻画。周文矩虽承接晚唐周昉而能自出新意,衣纹用笔瘦挺、颤掣,创“战笔描”法是其艺术的典型特色。
宋朝第八代皇帝徽宗赵佶(1082—1135)是才艺全面的艺术家,词赋、书画、声歌、吹弹诸艺无不精擅。作品描绘他与臣工蔡京等调琴赏乐的情景,较为写实地反映了彼时宫廷生活。此图旧传为徽宗作,实为其御题画院画家作品。本幅有御题“瘦金体”书“听琴图”三字及押“天下一人”并钤“御书”印。图中布景清幽安和,苍松垂萝下,竹影婆娑,香烟袅袅,正中道装微髭,端坐抚琴者即自称“道君皇帝”的赵佶,二位臣子各着绿、绯色长袍侍坐聆听。人物形象端庄,情态刻画精雅入微,神采若生。线条以“铁线描”为主,多彩笔复勾,细腻匀整,设色精妍沉稳而富于对比和互衬等变化,代表了北宋末年工笔重彩人物画高超的艺术水平。
事见《新唐书·白居易传》。唐代诗人白居易因直言朝政,被权贵所忌,遂弃官归隐香山(今河南洛阳附近),自称香山居士。他曾于唐会昌五年(845)在洛阳家中,与年高而不慕名利的胡杲、吉旼、郑据、刘真、卢真、张浑、狄兼谟、卢贞结成“九老会”,又名“尚齿会”雅集,并请画师绘图纪念。后人慕其风雅,常以此题材表达文人逃避政治,崇尚隐逸的思想。画浓荫水榭,敞堂方亭,池岸舣舟之中高士九,侍从八,驶船、持帚者各一人。画家通过描绘老人们听琴、弈棋、吟诗、观画等雅事逸趣,表现了他们自甘淡泊,与世无争的精神世界。
事见《荀子·劝学》及《吕氏春秋·本味》。春秋时期的伯牙擅长鼓琴,技艺高超。钟子期从中听出“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之寓意,伯牙引为知音。子期死后,伯牙伤心毁琴,认为世间再无知音,从此不再操琴。伯牙鼓琴或高山流水成为历代画家表现知音相契、相惜的画题。王振鹏,生卒不详,活跃于元仁宗(1311—1320)时期。字朋梅,号孤云处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官至漕运千户。他是元代最著名的界画家,兼善佛像、人物,师李公麟而能自出机杼,对人物的形象情态把握准确,刻画生动。
文章转发自最古玉,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