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陈丹青书帖系列之最《书帖丛林之一》首现拍场丨中国嘉德2021秋拍

  • 中国嘉德拍卖
  • 2021年10月29日08时


《书帖丛林之一》作于2015年,属“画册、书帖并置”系列,曾展出于陈丹青迄今为止最大个展《退步:1968-2019》。本幅作品包含了临摹、写生、创作三个层面,可谓艺术家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堪称陈丹青“书帖系列”作品之最,也是首次出现在拍卖场。据悉,《书帖丛林之二》已被澳大利亚白兔基金会收藏。


Lot 2106
陈丹青(b.1953)
书帖丛林之一(五联画)
2015年
布面油画
101.5×76 cm×5
展出
“今日之往昔·首届安仁双年展”,2017年12月28日至2018年2月28日,安仁古镇,成都
“退步1968-2019 陈丹青个展”,2019年11月2日至12月28日,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
说明
附艺术家亲签之作品证书
RMB: 8,000,000-12,000,000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80年以毕业作品《西藏组画》一举成名。《书帖丛林之一》作于2015年,属“画册、书帖并置”系列,曾展出于陈丹青迄今为止最大个展《退步:1968-2019》。本幅作品包含了临摹、写生、创作三个层面,可谓艺术家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堪称陈丹青“书帖系列”作品之最,也是首次出现在拍卖场。据悉,《书帖丛林之二》已被澳大利亚白兔基金会收藏。


陈丹青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个展

《退步:1968 - 2019》海报


“迟来者”的发问——一种自我指涉的绘画

《书帖丛林之一》的画面会让人联想到十七世纪静物画中非常特殊的一类,其中弗兰德斯画家科尼利厄斯·吉斯布莱斯(Cornelius Gijsbrechts)的作品《有小提琴的视幻觉-画家的工具与自画像》(Trompe-l'il with violin, painter's implements and self-portrait,1675)是代表作。画面用“视幻觉”的方式,绘制了一系列物品,如小提琴、自画像、书籍、琴谱、画册、信件等,让观众产生一种错觉,即他们不是在看一幅画,而是在看真实的3D物体。事实上,这张画和陈丹青的《书帖丛林之一》都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即元绘画。

陈丹青《书贴丛林之一》(五联画)局部


“元”(meta)这个词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前缀词,常常被使用于艺术门类之前,比如“元电影”、“元雕塑”,那么,到底什么是“元”呢?W.J.T米歇尔在《图像理论》一书中将“元图像”(meta-picture)定义为一种指涉自身或其他图像的图像,是被用来解释图像是什么的图像。这个定义的核心在于图像的自我指涉。那么,由此便可以理解元绘画是关于绘画的绘画,它强调反省,可以反思他人,也可以反思自己。陈丹青的绘画是高度自觉的,薛问问在《绘画的终结》一文中评价道:其作品自觉到只有绘画自己的影子。陈丹青不关注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形成,也从未出于革命的目的创造潮流,正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对绘画的真诚,创作出了这批独特的自我指涉的绘画。
陈丹青苏州博物馆个展
《静物——陈丹青画册写生 1998-2014》海报

2014年,陈丹青在苏州博物馆举办个展《静物——陈丹青画册写生1998-2014》,他在《恬静的模特》一文中曾说:“这份展览没有一件我的作品,但每块画布签着我的名字。我想不出比这更其无赖的勾当,很简单,我不断画着画册,因为,我不知道画什么。还有好多好多画册画页我没画呀,在寂静中,每本画册朝我转过脸来,意思是说:画我!画我!”同样,在《书帖丛林之一》中也没有一件是陈丹青本人创作的书法,但他却可以“无赖”的在画面左下角大胆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陈丹青《国画研究院》2001年布面油画 182×227 cm,中国嘉德,中国油画及雕塑,2012年10月31日,Lot 2045, 成交价:RMB 20,700,000

细看这幅画,得益于陈丹青的临摹功力,我们可以辨认出许多嵌套在里面的作品,比如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东方硕画赞》和《祭侄文稿》、王羲之的《十七帖》和《得示帖》等。但陈丹青在此列举绘制这些作品的意图,早已不再是像历史上的王宫贵族,炫耀展示自己的收藏,这件作品如其他诸多写生画册和书帖的作品一样,为观众展开了一条艺术史的长河。大师是每一个艺术史上的“迟来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著名的英国艺术史家柯律格(Craig Clunas)先生曾指出,中国的元绘画不像是西方艺术中的“画中画”,通常表现画外的世界,大多都是强调文人雅士对名作的景仰。陈丹青的“画中画”,一方面表达了艺术后辈对前辈的敬佩,一方面则与其个人思想高度吻合。陈丹青是一个自省的画家,他总是退在很远的地方,回看自己来时走的路。这种博物馆陈列式的绘画形式将艺术家成长过程中所汲取的养分完全呈现给观众的同时,也叩响了艺术世界的大门,画面中特意呈现的陈旧质感以及故意模糊的处理手法,仿佛正是艺术史上“迟来者”对“先驱者”的发问。
现代的观看——一个矛盾的个体

现代社会,机械复制技术增强了艺术的公共性,打破了艺术的距离感,剥离了艺术品的不可亲近性,将其物化了。如今,那些曾经孤零零地摆在上层人士宫殿和屋宇中的艺术品进入了公共领域, 那些曾经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被复制艺术所取代,并且大范围地复制与传播。于是,艺术的在场性被打破,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艺术品。技术发展揭开了艺术品美丽表象的面纱,吹散了弥漫在其周围的“灵晕”,艺术从高高的祭坛上走了下来,走到了每个人的身边。《书帖丛林之一》呈现了这个结果,如今画册、书帖遍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知识,让原本处于不同时代的书家在这张画中“亲切对话”,艺术史在这张画中的呈现体现了陈丹青的艺术信仰转变:从早期《西藏组画》中对法国现实主义的唯一信仰转变为艺术符号的多元,它们之间不存在流派分野,不存在谁更加前卫时髦,都被平等地收录于陈丹青的知识结构中。

陈丹青《刚过60岁》2014年 布面油画 138×92.5 cm


《书帖丛林之一》体现了一个矛盾的个体。这个个体,可以指代绘画,也可以指代创作者。首先,陈丹青绘制的不仅仅是图像(书法作品),还有承载图像的印刷书籍本身。这种现成品的概念延续了杜尚、安迪·沃霍尔的道路,由此可以发现画面第一对矛盾——绘画与反绘画。其次,书帖的内容与现成品的概念形成了剧烈的反差,前者极为复古传统,后者又站在现代主义艺术的潮流之上。陈丹青曾在采访中表露过自己对古典绘画的偏爱,这种绘制古典现成品的实践也在某种意义上塑造了一个矛盾的艺术家个体。
在《书帖丛林之一》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现代的观看方式。当许多艺术作品普遍反映当下现实的时候,陈丹青一次次回望过去,正如他所说“自己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他主动“退步”(Step Back),放弃画面的叙事性、抒情性,主动挪用占有图像,用油画的手法转译中国书法,将“复制品”转变为艺术家写生“原作”,最终在两种不同文化的艺术之间找到自洽的方式,体现了他对再现的反思。



相关阅读


中国嘉德2021秋拍首推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夜场

通往莫奈世界的56个关键词(1-20)

通往莫奈世界的56个关键词(21-40)

通往莫奈世界的56个关键词(41-56)

朱屺瞻罕见油画臻品双璧联现嘉德秋拍

祝大年家属珍藏拍卖专题

集大成力作《青石图》震憾领衔,演绎周春芽中国当代艺术之文脉传承

全景再现中国当代艺术40年之宏大图景

尤永读画录——刘海粟《复兴公园雪景》及其他

天空中最亮的星·卫天霖家属藏珍

关紫兰罕见30年代人物佳作《蓝色背景的男孩》闪耀亮相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