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清凉寺出土汝窑器 ,揭秘最牛瓷器的面纱 !

  • 老货圈
  • 2021年10月26日07时

清凉寺2000年的第6次发掘,共发现了窑炉19座,作坊两处,以及水井、灰坑、过滤池、沉泥池等重要遗迹。
村内发掘,弥补了长期以来研究汝窑瓷器不见窑址和实物标本缺乏的遗憾,窑址中出土的遗物之丰富,也是历年来发掘所没有见过的。

这些出土汝窑器带着千年的历史沧桑,那些土沁、水沁、对釉面的侵蚀表现淋漓。那断口破碴处也将内部的胎土结构、呈色表现充分,为广大的汝瓷爱好者提供了即为珍贵的学习资料。

让我们认真地学习吧!




























  这次发掘出土的遗物不仅有丰富的瓷器,也有别具一格的模具和窑具,为天青釉汝瓷工艺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1. 瓷器 绝大多数采用满釉支烧工艺。

  碗 形制繁多,常见的有裹足、高直圈足、矮直小圈足和葵式大圈足。凡裹足的皆支烧,高直圈足友烧,也有垫烧,矮直小圈足支烧绝少,只有极个别的三个支钉见于圈足面上,并且这类碗都是采用手拉坯工艺,葵式大圈足也有少数支烧,有纹饰的见于高直圈足碗,以模印为主,如标本Y5:16,刻花的极少。

  盘 圈足盘分曲腹和弧腹两种,模制。皆裹足,都是满釉支烧,以五个支钉为主。高足平底盘分大小两种形式,大的盘深,手制,小的盘浅,模制,都是五支钉支烧,平底较少,模制,满釉支烧。

  碟 皆平底。标本T21③:6,满釉支烧,以三个支钉支烧为主,器形略大者为五支钉支烧。

  洗 为本次发掘也土数量最多的器类之一。常见的有深腹和浅腹两种,深腹的器形较大,平底,五支钉支烧;标本T65③:27,为浅腹,裹足,支烧,以五支钉支烧为主。

  套盒 常见的有六边形和圆形两种,皆模制。六边形腹壁较深,以垫饼支烧为主,个别的满釉,五支钉见于圈足面上;圆形同样有垫饼支烧,圈足面上无釉,也有满釉五支钉在圈足面上,腹壁较浅的五支钉见于盒盘底面上。

  钵 模制。有敛口和敞口两种,形制大小不一,外壁有纹饰的以牡丹和莲花为主,内底常见有模印龙纹图案。

  瓶 也是种类较多的器形之一。有梅瓶、盘口折肩瓶、小口细戏瓶、敞口鹅颈瓶等。以手拉坯工艺为主,模制的较少,有圈足、假圈足、平底三种。圈足和假圈足绝大多数底面无釉,垫饼支烧;平底皆满釉,五支钉支烧,器表有纹饰的较少,常见的有缠枝莲花、牡丹、龙纹图案等。有刻花、划花和模印三种装饰手法。

  盆 器形较小,与民用青瓷盆有所不同。常见的为板沿假圈足、瓜棱腹平底、唇口直圈足、窄板沿裹足、椭圆形四足和敞口假圈足等。如标本F1K3:2。前四种以模制为主,后两种手制。除唇口直圈足垫饼支烧和椭圆形水仙盆是六支烧外,其余皆五支钉支烧。有纹饰的仅见于敞口假圈足盆,如标本Y14:16,青绿釉刻花鹿纹盆,这类盆出现在早期地层和窑炉内,当是天青釉汝瓷创烧阶段的作品。

  盏 有手制和模制两种。手制与汝民窑豆青釉盏接近,不同的是制作工艺讲究,有垫烧,也有满釉三支钉在圈足面上。这类盏较少,我们视为天青釉汝瓷的早期作品。另一类盏模制,与碗的形制接近,又分为假圈足、圈足两种,有支钉痕三个,常见于圈足面上,底面上的极少,无支钉者垫烧。

  盏托 有三种形式。一种盘心凸起,盘下高圈足,有纹饰的见于器腹四周,以垫饼支烧为主,满釉者五支钉在圈足面上;另一种花式盘,盘心凸起且与圈足相通,有支烧,也有垫烧;第三种制作工艺简单,作平底盘状,盘心凸起一圆环,皆满釉五支钉支烧。

  炉 制作工艺复杂,由四部分组成,上承了口镂孔盖,炉身莲花形,高柄,莲叶状底座,由模制、手制结合而成,如标本C2:211。

  器盖 形制较多。标本T28③:37覆烧,以素面为主,不见有支烧,大型盒盖顶面常见有龙纹图案。(图三,2) 文出处:http://www.pds.org.cn/ruci/daguan/4a.htm





















北宋晚期,2000年在清凉寺出土(修复)

北宋晚期,2000年在清凉寺出土(修复)

汝州是汝瓷的故乡,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北宋晚期,2000年在清凉寺出土

北宋晚期,2000年在清凉寺出土(修复)

烧制汝瓷的汝窑在北宋时创设,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现在,全世界的博物馆里所存完整器也屈指可数。据统计,现在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约有67件,最多的台北故宫有21件,每个都价值超亿元。香港苏富比2012年春季拍卖会拍品中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以2.786亿港元天价成交,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

北宋晚期,2000年在清凉寺出土

北宋晚期,2000年在清凉寺出土(修复)

宝丰县在北宋时归汝州管辖,当时的清凉寺村是汝官窑所在地之一,多年来在这里挖掘出了不少汝瓷,有民窑也有官窑。现在,这里建设了汝瓷博物馆,博物馆里展出了部分在该村挖掘出的汝瓷珍品,个个价值连城。一个工作人员称,其中一个完整的茶盏托就价值三四亿元。

北宋晚期,2015年在清凉寺出土

北宋晚期,2000年在清凉寺出土(修复)

这里不但挖掘出了汝瓷,还挖掘出了历代的窑址,如今成为了汝瓷爱好者的朝拜圣地。

汝瓷以其造型简约、色泽淡雅、极符合文人雅士的审美观而受到追捧,历朝历代皇室贵胄们也十分喜爱。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十二美人图之博古幽思》及《园林婴戏图》里,仕女坐于斑竹椅上垂目沉思,身侧多宝格所陈设器物,尤以北宋汝窑水仙盆、三足洗、盏托格外显眼。

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出土瓷片标本

出土瓷片标本

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盘口折肩瓶

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敞口圈足洗

  汝窑瓷器胎质细洁,造型工整,釉色呈纯正的天青色,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誉。在釉面上往往开有极小的纹片,细碎繁密,宛如鱼鳞状或冰裂纹。加之在制作时工艺精细,满釉裹足支烧,支钉细小如芝麻状。明清文献中所谓“汝、官、哥、定、钧”宋代五大名窑,往往把汝窑排在第一位,即把汝窑列于名窑之首;清代乾隆皇帝曾在16处名窑瓷器上的题诗计183首,其中汝窑瓷器有15首,反映出明清时期从皇帝到士大夫对汝窑的喜爱。

  北宋灭亡后,金人入主中原,窑工南迁,窑区荒废。数百年过去了,寻访汝窑遗址及烧造技术,成为陶瓷研究者和考古工作者的一大夙愿。汝窑遗址的发现颇费周折,前后历经半个世纪之久,我国三代陶瓷和考古工作者为此付出了心血和汗水。1950年陈万里先生考察汝窑,首次调查发现宝丰清凉寺瓷窑遗址。198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宝丰清凉寺瓷窑址首次试掘,出土了10余件御用汝瓷,确认该窑址就是寻觅已久的汝窑址。直到2000年的第六次考古发掘,才在该窑址的北部即清凉寺村内找到了汝窑中心烧造区,终于揭开了汝窑的神秘面纱。

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鹿纹刻花盆

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龙纹盒盖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汝窑由于为宫廷烧制御用瓷的时间较短,故传世瓷器不多,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之叹。2000年度在宝丰清凉寺汝窑烧造区的发掘,在不少地方瓷片堆积厚度达20厘米,汝窑瓷器占全部出土瓷片的98%以上。从初步整理结果来看,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的瓷器中,有很少一部分是汝窑创烧前的民窑精品,而绝大多数属于典型的汝窑瓷器,其造型、釉色和支烧工艺与传世品几无二致,可以说汝窑传世品中的所有器类均能在窑址中找到。

  与此同时,还发现了不少传世品中未见的新器形,主要有香炉、梅瓶、鹅颈瓶、方壶、套盒、盏托、器盖、碗、盘、盆、钵、盒等10余种,不少器类还有多种造型。与传世品不同的是,在一些器形的表面还饰以纹饰,以莲纹为最常见,这在以釉色取胜的汝窑传世品中实属罕见。如鹅颈瓶的腹部刻有折枝莲花,薰炉的炉壁模印仰莲,盏托的托壁刻以覆莲,碗外壁上模印三层莲瓣,盒盖的顶部刻划有盘龙图案等,并有鸳鸯、鸭、龙体等雕塑,形象逼真,制作精致。上述器物的胎质、釉色均与汝窑瓷器相一致,又出土于同一地层,从而大大丰富了汝窑瓷器的品种。

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薰炉

  这次发现的烧制御用汝瓷的窑炉,有望揭开汝窑瓷器烧造之谜。20座窑炉集中于发掘区的西北部,呈扇形分布。窑室周壁用耐火砖垒砌,一般由窑门、火膛、窑床、隔墙和烟囱组成,大致分作两种形制。一种计7座,窑室面积较大,平面结构呈马蹄形,前圆后方。根据地层、窑炉间的叠压关系和出土的遗物分析,马蹄形窑炉的年代略早,大约为汝窑瓷器的创烧阶段;而椭圆形窑炉偏晚,约在北宋晚期御用汝瓷烧造的鼎盛时期。上述窑炉仍属于北方典型的半倒焰式窑,火焰在进入窑室后,先上升到窑顶,热量遇阻向下燎烧窑底,烟气则从吸烟孔经烟囱排出窑外。从窑炉附近不见煤灰和火膛普遍较浅看,烧制汝窑瓷器的燃料是柴而不是煤。其中,椭圆形窑炉窑室面积奇小,便于控制窑内温度,其窑壁烧结程度很高。该窑炉结构奇特,与北方地区常见的制瓷窑炉差别很大。同时,这里还出土有大量用于测试窑炉温度的火照和火照插饼,表明烧制御用汝瓷十分重视窑炉火候和温度的控制。这里的匣钵也与其它区域出土的匣钵有别,往往在匣钵表面还抹有一层耐火泥,对于密封匣钵接口和保持匣钵内温度应有一定的作用。

  1987年汝窑遗址发现以前,陈万里先生在《汝窑的我见》一文中,根据北宋人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的成书时间和书中有“汝州新窑器”一语,推断汝州烧制宫廷用瓷的时间是在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至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的20年之间。1987年汝窑遗址在宝丰发现以后,叶喆民先生依据文献记载的宝丰及大营镇历史沿革,认为“汝窑的鼎盛时期大体可推测在宋元祐元年(1086年)至宣和末年(1125年),即哲宗、徽宗时期”。李辉柄先生的《宋代官窑瓷器》一书在否定了北宋汴京官窑之后,提出汝窑就是北宋官窑“官汝窑的烧瓷历史大约始于政和元年,至北宋灭亡(宣和六年,即1125年),期间仅有十四年的时间”。

宝丰清凉寺汝窑出土火照插饼及火照

  关于汝窑瓷器的年代问题,根据地层和遗址的相互叠压关系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既烧制满釉支烧的天青釉瓷器,又烧制豆青和豆绿釉刻、印花瓷器;出土的匣钵多呈褐红色,外壁不涂抹耐火泥,应属于汝窑瓷器的创烧阶段。在该阶段地层和遗迹内各出土“元丰通宝”铜钱1枚,表明汝窑的创烧不晚于宋神宗元丰年间。

  第二阶段均为天青釉瓷器,传世的汝窑瓷器形制应有尽有,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器类。从出土的一些模具标本看,该阶段的不少器类采用模制,器物造型工整,器壁厚薄均匀,充分显示出当时窑工制作的精细程度。在属于该阶段的遗迹F1内清理出1枚“元符通宝”铜钱,说明汝窑瓷器的成熟阶段可能早到宋哲宗时期。因此,结合宝丰清凉寺民窑区域的发掘成果看,陈万里和叶喆民先生推断汝窑的年代为哲宗、徽宗时期,还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

宝丰清凉寺汝窑出土成熟期垫饼支烧

  关于汝窑的性质,有人认为是汝官窑,甚至提出“北宋官窑”之说。该成果认为,通过对窑址出土瓷器与传世品的对比,可以确定宝丰清凉寺窑址就是汝窑址;而且宋至清人文献中均以汝窑名之,大家已经习惯认可,大可不必另起“汝官窑”或“官汝窑”之名。宋人文献:“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这表明汝窑是贡窑性质,在“供御拣退”后还可以出卖,显然不是“宫中自置窑烧造”的北宋官窑。通过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发现与发掘,不仅找到了汝窑窑口,为传世汝窑瓷器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从地层上确定了汝窑瓷器的年代,发现了烧制汝窑瓷器的作坊和窑炉,这对于深入探讨汝窑的发展历史和制作工艺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器物类型、胎质、釉色和装饰技法的发展变化,可划分为五期:

  第一期:以六、七层为代表。出土瓷片中白釉占绝大多数,其次为豆青釉和淡灰釉,少量的黑釉和酱釉。代表器物有:豆青釉侈口印花小碗、豆青釉敞口小碗、豆青釉唇口盏、淡灰釉白口边碗、白釉外撒坦腹碗、白釉大口瓜棱罐、白釉直腹瓜棱注子、白釉敞口浅腹碟、黑釉颈白釉腹小瓶和酱釉双耳鼓腹罐。本期年代为北宋早期,即宋太祖至宋真宗时期。

  第二期:以五层为代表。白釉为大宗、青釉数量明显增多,黑釉较少,淡灰釉趋于衰落。代表器物有:豆绿釉牡丹纹印花碗、豆绿釉刻莲纹小碗、豆青釉团菊纹印花小碗、豆青釉花式口杯、豆青釉圆捉手器盖、白釉珍珠纹地划牡丹纹枕、白釉直口双耳瓜棱罐、白釉斜平沿喇叭座灯、白釉敞口斜腹碗。本期年代为北宋中期,即仁宗、英宗、神宗时期。

  第三期:以三、四层为代表。青釉数量猛增,几乎与白釉相等,其次为三彩釉,黑釉较少,淡灰釉消失。代表器物有:豆绿釉内印花外刻花碗、豆绿釉印花龙纹盘、豆绿釉六分凸线纹碗、豆绿釉刻牡丹花盘、豆绿釉象鼻钮刻花器盖、豆绿釉交枝牡丹小盘、白釉葵口深腹盘、白釉敞口曲腹碗、白釉双耳瓜棱罐、白釉喇叭口度长腹注子、三彩贴塑莲瓣纹深炉、三彩划荷花叶形枕、黑釉竹叶纹酱花炉、天青釉敞口圈足洗、天青釉筒形器、越窑划花小碗等。本期年代为北宋晚期,即哲宗、徽宗、钦宗时期。天青釉主要见于本期,这进一步证明了汝州烧宫廷用瓷的时间是在哲宗和徽宗时期的二十年左右。

  第四期:以二层的部分器物为代表。主要器形:青釉印花缠枝牡丹纹碗、青釉印花交枝牡丹纹盘、白釉敞口浅腹碗、白釉浅腹碗、白釉浅腹圈足盘、酱釉唇口盏、酱釉白内腹碗、黑釉双耳凸线纹罐等。本期为金入主中原到金来亡这段时期。

  第五期:以开口于二层下的一水井中出土器物为代表。以青釉、白釉为主,还有一定数量的钧釉,这期代表器物有青褐釉双耳鼓腹罐、青褐釉敞口深腹碗、青褐釉浅腹盘、天蓝釉红斑直口小碗、素胎深腹盘、白釉草书“青”字碗和白地黑花盘等。这期年代为元代。

  由此可见清凉寺汝瓷窑址创烧于宋初,北宋晚期发展至鼎盛时期,金、元继续烧造,停烧于元代末年。





关注老货圈

认识更多玩老货的朋友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