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玉璧直径18.9厘米,厚0.9厘米,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周至县。玉璧是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也作装饰品。这件玉璧碧色青白,正反两面纹饰相同,璧身内外缘各有一圈弦纹,其间满饰凸起的谷纹,排列有序,大小均匀,属典型的汉代玉璧。
从距今约6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朝,都有不同形制和纹饰的玉璧出现。玉璧的应用范围也极为广泛,既是权力等级的标志,也可用于佩戴,亦能作为随葬品,同时又是交往中的馈赠品或信物。璧曾对中国古代的文化、礼俗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是古玉中文化内涵最丰富的玉器之一。
玉礼器作为一种独特的礼制物质载体,其坚韧、温润、细腻的特性代表性地反映了文明社会作为上层建筑的礼制思想。玉礼器因“礼”之广狭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玉礼器包括礼仪活动中所涉及的一切玉器,狭义的玉礼器则专指礼书所载的璧、琮、圭、璋、璜、琥等六种玉器,即所谓的礼玉。
玉握猪·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作者:王贞白(唐)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解释】圣明的人不以盈尺的璧玉为珍贵,而是珍爱寸长的光阴。
【原文摘要】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
“璧”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体系中极为珍视的物质载体,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恰好生动地反映了玉璧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此句以圣人轻视尺璧却重视寸阴的对比垂训后人,说明时间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教导人们要珍惜光阴,用意极为深刻。“璧玉可以失而复得,而光阴却一去不回。”这才是光阴重于璧的主要原因。
一件玉璧,凝结了岁月的洗礼,泛着温润的光芒,向我们无声诉说着它所经历的凿磨、锤炼、刻写,也承载着传统礼制文化的华彩篇章。而“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的强烈对比,成为祖先告诫我们珍惜时光、把握当下的谆谆教诲。一寸光阴一寸金,日月不停地运转,时间不停地流逝,唯有努力拼搏,奋力前行,方能不负所望。
参考文献:
《晋侯墓地出土玉器研究札记》——孙庆伟
《论良渚文化琮璧》——沈衣食
《先秦玉礼研究》——何宏波
文稿编辑:高静怡
审核:蔡淋 梁甜
(版权所有 转载注明)
长按扫描关注,把历史随身携带
文章转发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