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黄河中游。这里山川壮美,物产丰饶,人文荟萃,兼有黄土高原的苍莽豪迈、关中平原的广阔坦荡和秦巴山区的巍峨雄奇。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为陕西古代文明的演进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就了陕西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115万年前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蓝田猿人用打击石器和星星之火,拉开了中国历史的帷幕;5000年前的炎、黄二帝从陕西黄土高原出发,一路高歌猛进将中国带进了文明时代,以渭河流域为中心的陕西文化开始走向中华文明的舞台中心;西周创立的礼乐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秦统一全国后确立的多种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年来政治文明的基础;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使中国因文明发达而闻名于世;魏晋南北朝的陕西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隋朝创立的科举制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众多国家的人才选拔;唐朝创造了一个让人自豪、让人追忆并永远激励人们昂首奋进的黄金盛世;唐以后的陕西虽不再是首都所在之地,但长期担负着维系西部稳定、守护中原安全的重任,并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多有巨大影响的成就。
陕西独特的历史地位造就了陕西丰富的文化遗存,也成就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美誉。作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多达171万件。这些文物不但全面反映了陕西历史文化的概貌,而且还以其无与伦比的典型性、完整性和序列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而荟萃了近3000件馆藏精品的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展览,以时代为序,将陕西古代文明划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阶段。
为更好提供长期文化服务,让公众更方便深入了解学习“陕西古代文明”,我们选择以《陕西古代文明》图书为纲,“陕西古代文明”展览序列为线索,计划未来两个月内逐一连续进行专题推送,期待有更多的公众可以参与其中,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讨论交流。后期我们计划梳理完善专门制作线上“陕西古代文明”展览,以期解决馆舍面积狭小不能满足大量公众参观需求!
这个专题文化序列推送旨在按照中宣部通知要求不断提高遗产价值挖掘阐释和传播推广水平。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研究,推进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研究阐释,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厚内涵、系统阐中华文化的时代新义,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更好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作用。推动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传播动能,多措并举做好阐释推广,用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系统展示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准确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内容供给,进一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精神力量。积极拓展文化文物对外交流平台,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阐发中华民族精神、构建文明大国形象,全面生动展现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进文明交流互鉴,营造良好国际合作氛围,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在古代,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决定了皇帝可以随心所欲地动用国家财力来为自己服务。秦始皇不仅建造咸阳城和阿房宫为自己活着时享用,同时也大修陵墓,使自己身后仍享有宽敞豪华的阴宅。为修建自己的陵墓,秦始皇从全国各地征调数十万人,修筑时间长达38年。
秦始皇陵园平面图
秦兵马俑坑是1974年在西安以东的临潼,由几位农民在打井时无意中发现的。经过文物工作者的进一步发掘与媒体的广泛报道,这才由当地而国内、由中国而世界,引起了越来越强的反响。人们逐渐认识到它的巨大价值,终于产生了无比轰动的效应,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参观秦俑的热潮,并且历数十年而不衰。现在,秦始皇兵马俑已经成了中国—陕西—西安的一张国际名片。
秦兵马俑坑共有3个坑,分布在近4万平方米的大地上,3个坑的实际面积也有2万平方米。俑坑中置放的陶俑陶马都是模拟真人真马的高度而塑造的,体高分别达1.8米和1.5米左右。从现有考古资料看,无论是秦以前还是秦以后的陶俑都没有这样高大的,因此,秦俑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陶塑史上的空前绝后之作。就数量而言,秦俑共有七八千件之多,世界雕塑史上还从没有发现数量如此巨大的群体组雕。
就造型艺术而言,秦俑雕塑开创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写实主义的先河。秦俑坑中出土的陶马陶俑,不但与真人真马相等,形貌服饰皆仿原物,举凡花样繁多的发髻、连缀甲片的皮筋、扣接革带的带钩、绑扎腿部的裹腿、系在鞋背上的鞋带、穿纳鞋底的针眼、马匹身上披挂的鞍鞯,无一不是以一丝不苟的态度来刻画表现的。同时,秦俑也极为注重对个体神态、气质的刻画,把外部形体与内在精神、气质融为一体,体现了“形具而神生”的中国传统审美要求。秦俑比较突出的成就是,它塑造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多种人物典型,如表情冷峻、披甲按剑的将军,神色严峻、发须直立的军吏,双目竖立、目光深沉的兵卒,皱纹满布、微微驼背的老兵,浓眉大眼、充满稚气的新兵。由于秦俑面部刻画比较细致,以至我们还能从军阵中发现羌人、戎狄等少数民族的成员。形体高大、数量众多、栩栩如生、气势磅礴的兵马俑群,让我们直接领略到了以追求宏大为特点的秦代艺术的魅力。当然,秦俑体现的不仅是高超的雕塑技术,它还是秦王朝国势的强盛、军队所向披靡的气势以及当时人们的气质与时代精神的整体展示。
御手俑(左)
立射俑(右)
此外,秦始皇陵陵园内出土的以青铜兵器为代表的各种遗物也全面展示了秦朝在各种技术方面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在秦俑坑出土的大批铜箭镞均为三棱锥形,它的三个面和三条棱都是按照流线型加工的。特别是箭镞分五种规格,每种规格的箭镞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用肉眼根本分辨不出它们的区别,在放大20倍后,才发现同种规格之间的误差不超过0.15毫米,这不能不让人惊叹!
铜箭镞
秦代的青铜表面防锈处理技术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如秦俑坑出土的一把青铜铍虽然在泥土中埋藏了2000多年,但出土时依然锃亮如新、锋利如初、寒气逼人。
经现代科技手段化验,其表面镀有一层厚约1/100毫米的铬盐氧化物,其中含有2%的铬。把铬盐氧化物用于防锈,在国际上美国1937年、德国1954年才获得发明专利,而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采用了这项技术,实在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大奇迹。
青铜鸿雁
摄影:张温馨 郑 华
编辑:张温馨
审核:周 瑞
玉杂 | 小棍棍的数学大智慧“问君能有几多筹”
(版权所有 转载注明)
长按扫描关注,把历史随身携带
文章转发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