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来源于 小火寄卖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适用于玩古珠入门级玩家阅读,同时也求扩散,求分享。
镶蚀:很多古珠是经过一次或者多次染色工艺做成的,比如我们熟知的至纯天珠、措思天珠等。
这颗珠子经过两道镶蚀工艺,中间白色部分先用抗染剂涂白,再将整个珠子投入黑色染料中浸染(图中白色部分仍有白色抗燃剂残留)。
工艺是利用碱性溶液腐蚀玛瑙珠体,从而使得颜色永固,镶蚀力度大的珠体可能会形成凹陷。
上图中的这颗珠子,中间白色部分就因为镶蚀力度太大,导致了凹陷。
目前出土最早的镶蚀珠,距今4000-5000年,在南亚印度和两河流域出土的镶蚀红玉髓珠(称为一期)。
可见人类很早就掌握了玛瑙的染色技术,并在一直使用至今。
因此,说至纯天珠的制作工艺失传则是无稽之谈,可能某些染料无法恢复倒是有可能,但是在现如今的科技水平下,搞定这些染料应该不是难题。
这颗仿品珠子,除了一些古珠老鸟可以一眼识破以外,染色工艺确实无懈可击。
或许有人会质疑,有些珠子会不会用了三道染色工艺呢?类似下面几张图:中间黑,两端白的珠子的染色方法一样,只是换了个位置而已。就目前小火说见的黑白珠和线珠,但是确实有的珠子感觉很像白化过,或许是因为选材的原因抑或是抗染剂覆盖的原因。
有的珠子抗染剂部分会全部打磨掉,有的珠子则是将抗染剂作为一种颜色存在。
这种一次镶蚀工艺的珠子上的白线部分,非常有可能就是抗染剂做为了成品珠体的颜色存在。
其实,红玉髓的部分也不是天然的颜色,先民早就已经发现暴露在空气中的红玉髓会随着温度的升高,颜色变得越来越红。因此,在染色后对珠子进行加热使白线部分永固的同时,也对红玉髓进行了加热,从而加深了红玉髓的颜色。以上的染色原理还原仅仅是冰山一角,随着标本数量的扩大,我们逐渐发现了更多的问题。同样是通体白化,最后得到的结果却不相同,有的不透,有的很透。这是用料的原因?还是先民刻意为之来区分珠子的等级呢?这一道白化工艺的效果差异也正是区分至纯和措思的指标之一。措,在藏语中是湖或海的意思,或许正是由于措思天珠的白化后透光效果而得名。沿着这条线继续观察,我们又会发现措思天珠的染色工艺丰富多彩且更有意思。不但有白化,还有糖化工艺,还有染色流程更有特色的三色珠出现。形态1,在天然缠丝玛瑙上一次染色而成,利用抗染剂画出所需白色图案后通体染色(可以是黑色或者糖色);形态2,通体白化后用抗染剂画出所需白色图案,然后再通体二次染色,这个形态与至纯天珠的做法有相同之处,但相对于至纯天珠更透;形态3,先通体染色(不一定是通体染白,可能是糖色),不使用抗染剂画图腾,而是用黑色染剂在白化或糖化后的珠体上直接绘画图腾;注:图中第一排为形态1,第二排为形态2,第三排为形态3,图片摘自《喜马拉雅天珠》三色措思的工艺与以上形态1和2的措思天珠不同,不使用抗染剂画出白色预留图案再通体染色的工艺,而是使用三种颜色直接全部覆盖(填染)珠体表面,白色部分应该是抗染剂。以上文中所提及的几个染色工艺:抗染、浸染、填染。把这三个词搞明白了,镶蚀珠的染色工艺基本也就搞清楚了。我们来看这个尼泊尔七线珠,珠体呈现三种颜色。白色线部分很明显为抗染剂,且珠子没有做过白化工艺,那黑色部分是怎么做上去的呢?
浸染黑以后,将两端的抗染剂打磨掉,白线是画在侵染黑底色上的,而不是先画白色抗染线再填染黑色呢?与尼泊尔七线珠相比,这种三色红玉髓的底色是红而不是白。
通过观察更多的标本,小火更倾向于先画白线,后填染黑色的工艺流程,也就是说白线的存在意义在于区隔,防止黑色染料外溢。而非是覆盖黑色部分。![]()
![]()
![]()
![]()
![]()
![]()
![]()
![]()
![]()
![]()
![]()
![]()
![]()
![]()
![]()
![]()
![]()
![]()
喜欢这些藏品的请联系Aisha
Aisha微信号:as13051522085
![]()
更多专业知识请回复99查询
最近精彩回顾请回复ls查询
各类文玩的知识和鉴别方法
(输入数字直接查询)
例如输入“1”,查询“天珠知识”
1,天珠 13,碧玺
2,蜜蜡 14,崖柏
3,琥珀 15,核桃
4,金刚 16,砗磲
5,星月 17,水晶
6,凤眼 18,青金石
7,玛瑙 19,战国红
8,南红 20,金丝楠
9,绿松 21,小叶紫檀
10,沉香 22,木质手串
11,翡翠 23,绳结
12,和田玉 24,证书
![]()
![]()
小编微信号:guwannadianshi-6 (分享藏品,传播知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古玩商城】
淘一淘,逛一逛,大家一起来鉴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