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导读 | 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中国书画美学史的重新建构

  • 荣宝斋
  • 2022年2月26日12时



樊波 1957年12月生,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学会副会长。从事书画研究、创作和教学工作。主要著述有《董其昌研究》《中国书画美学史纲》《时间与存在》《中国绘画风格论纲》《画中历史》《中国水墨·樊波卷》《中国人物画史》等。著作《中国书画美学史纲》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中国人物画史》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


樊波教授从事书画美学研究,早在1998年就已出版《中国书画美学史纲》。这本书的出版意义非凡,一方面,它关乎书画美学学科方向的建立;另一方面,它意味着书画美学领域就此有了一本能够系统阐发中国书画美学史的专著。近年来,作者意识到书画美学史上许多富有中国美学特色的文献材料还没有被真正发掘出来,也仍有很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值得进一步归纳和总结。


重新创造


作者耗时近3年时间,在保留原书部分内容的基础上,重新建构,重新创造,撰写了这本《中国书画美学史》(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全书洋洋洒洒百万余字,可谓开一新境!通观书中内容,其新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对中国书画美学史历史源头的择取与理论构建。作者从先秦哲学中提取了十六大命题作为书画美学史的逻辑起点,不仅重新建构了先秦时期的书画美学,更将整个书画美学史放置在具有中国哲学美学逻辑品格的框架中加以探讨。这种系统观照和宏观把控的理论视野在其他书画美学专著中是很难见到的。


二、对中国书画美学史发展脉络的理论演绎。从两汉一直到明清时期的书画美学,作者以人物为中心,铺以问题穿插,收录了历史上重要的书画美学思想,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审美取向作了理论概括。可以说,这本《中国书画美学史》整合了新的视野、新的结构、新的内容,建构了一个渊深广博的史的理论体系,它从更高的逻辑层面引导我们回望整个中国书画美学史的发展历程。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本《中国书画美学史》将是书画美学研究领域的又一部经典之作。


点击图片购买图书



宏观建构


结合编撰体例及具体内容来看,这本新著的学术价值既包括宏观建构,也包括微观阐发。所谓宏观建构,是指作者在新著中发前人之未发,高屋建瓴地对整个中国书画美学史作了一次系统的俯瞰;微观阐发则是指作者对中国书画美学史上的具体问题展开有不同程度的理论推进,这种种推进似开枝散叶,见于全书各章节的细微之处。在笔者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它的宏观建构,对此,我们可从如下四个角度来展开考察。我们将会发现,书中极具概括性和建设性的理论框架就像一个有力的支点,支撑起了中国书画美学的筋、肉、骨、气。

(一)作者对“中国书画美学”和“中国书画美学史”内涵的界定,使“中国书画美学(史)”的学科性质有了学理化的表述。作者在书中指出:“中国书画美学就是探讨书画艺术的美之原理,中国书画美学史就是考察历代书画美之原理的思想演变和逻辑发展。”这一界定可谓简明扼要地道清了中国书画美学(史)的内涵,也揭示了中国书画美学史探求美之原理的主旨。书法、绘画作为两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各有其独特性,目前学界出版的专著多依托艺术门类自身特色来定义其性质,因而多见“书法美学(史)”和“绘画美学(史)”的论说,却较少能够看到融书法美学(史)、绘画美学(史)为一体的合理界定。可见作者的这一界定推进了当下中国书画美学史的研究,用一种宏观的逻辑阐发实现了书法美学(史)与绘画美学(史)的统一,从而将书画艺术联袂相生、交相辉映的美学本质揭示了出来。

(二)与一般意义上的书画美学史著作不同,这本书采用了“以论贯史”的写法,对整个书画美学史展开了系统的梳理。所谓“以论贯史”及这种编撰方式的优势,作者本人在书中有过具体说明:“以朝代更迭为外在形态,审美逻辑则为内在骨骼,以求中国书画美学史既呈现为一个清晰有序的历史框架,又使各个分期阶段的审美阐发拥有一种逻辑品格。既能看到每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对书画美学的制约和影响,又要看出书画美学自身逻辑超越时代(或朝代更迭)的独立性和连续性。因此本书的分期根据是历史式的,又是逻辑化的,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种统一既不以历史朝代的框架阻隔审美逻辑的贯通,也不以逻辑演绎遮蔽历史朝代的基本形态。”具体来看,作者根据中国书画美学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全书分为六章,这六章从先秦至明清,代表着书画美学发展的六个重要时期:第一章《先秦书画美学的理论奠基》;第二章《两汉书画美学的理论初构》;第三章《魏晋南北朝书画美学的理论自觉》;第四章《隋唐五代书画美学的理论发展》;第五章《宋元书画美学的理论延伸》;第六章《明清书画美学的理论总结》。


其中,先秦作为第一个时期,“具有理论奠基的意义,它构成了后来书画美学及其发展的思想源头和内在灵魂”。两汉时期的书画美学由于从哲学语境过渡而来,具有“由哲学形态向美学形态过渡的性质”,透过其过渡性特征,我们可以看到后世书画美学与先秦哲学命脉相连的特点。在“玄学”思想的影响和主导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画美学渐渐摆脱了实用功利的限制,走向了一种高度自觉的境界,许多影响后世的书画美学思想如“传神”论、“气韵”论都集中在这一时期出现,足见这一时期是中国书画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而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审美自觉,隋唐五代的书画美学受儒道释三家思想影响,其审美倾向丰富多元,创作题材与风格面貌也多向延展,这种兼容并蓄、繁荣多彩的书画气象直接影响了后来宋元书画美学的理论格局。
从内在形态来看,作者于历史分期中又铺设有交错纵横的审美逻辑:1.天人合一的思想结构;2.先秦哲学为思想基础;3.以道家为主儒释为辅;4.书法与绘画交相映辉;5.书画主要问题的揭橥;6.概念范畴命题的阐发。由这六条审美逻辑可知,先秦书画美学为全书重中之重,因为先秦的逻辑内容将直接关联到后世书画美学的审美结构;从思想背景来看,中国书画美学的发展笼罩在以道家为主,儒、释为辅的审美理想与标准之中;书法与绘画在漫长的时间里也体现出了一树同枝的美学本质。此外,作者并未忽视对书画美学重要问题的提取,也注意到了书画美学理论以“概念”、“范畴”、“命题”为特征的理论形态,从而通过“概念”、“范畴”、“命题”来揭橥超越时代局限的美学问题,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中国书画美学自身的理论特色。可以说,这六条内容贯穿全书,构成了中国书画美学史的内在骨骼,同时也就如作者所说“审美逻辑为内在骨骼”,这六条逻辑线索将会告诉我们,中国哲学与后世书画美学命脉相连的情状是怎样的、书画美学延伸出了哪些历久不衰的审美命题,书画美学理论形态具有何种特征、书法与绘画如何同源同法、交融共生等等而我们也将透过“史”的脉络看到书画美学自身逻辑超越时代的独立性和连续性。


(三)“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对中国画美学史影响深远,它在铸就中国书画美学的哲学底蕴的同时,也统摄着书画审美逻辑的产生与发展。作者将其作为全书思想结构无疑使整个中国书画美学史有了一个更加完备、系统的理论视野。尤其在先秦书画美学部分,作者依据这一结构规整出了十六大命题,试图从一个更为宏观的哲学角度提炼出整个书画美学史的逻辑起点。应当说,作者对“天人合一”思想结构的运用是十分具有理论眼光的,这一结构对我们把握书画美学史精微玄深的源头,说通书画美学史发展、变化的理路大有裨益。
受先秦哲学“天”、“人”观念的影响,后世书画审美活动中亦蕴含有“天”、“人”的视角。据此,作者围绕“天道”、“人道”两个维度提炼出了16个具有代表性的命题,将这16个命题作为整个书画美学史的逻辑起点,继而揭示先秦书画美学与后世书画美学的深层关联。这16个命题包括:1.有无相生;2.道法自然;3.天下一气;4.浑沦蒙养;5.知几其神;6.阴阳合德;7.万物理法;8.意象构成;9.中和之美;10.人伦比德;11.审美心胸;12.仰观俯察;13.进技于道;14.形神之辨;15.修辞立诚;16.性情抒发。


在这16个命题中,前7个命题属于“天道”,包括“有无相生”、“道法自然”、“天下一气”、“浑沦蒙养”、“知几其神”、“阴阳合德”、“万物理法”,它们分别象征“道”的不同品格与特性,如“道”的有无之境、自然品格、气化状态、浑沌气象、神妙变化、阴阳属性和理法规范;后9个命题则属于“人道”,包括“意象构成”、“中和之美”、“人伦比德”、“审美心胸”、“仰观俯察”、“进技于道”、“形神之辨”、“修辞立诚”、“性情抒发”,反映“人”的生命活动及其与“天”、“道”的关联。可见,“天人合一”思想结构下的16个命题构成了一个相通相合的整体。“‘天道’的品格与特性为‘人道’的确立和展示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人道’则反映出“‘人’从主观创造角度体察‘天道’的过程”。在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结构中,一个审美的心灵,一个能够与天地自然交融环抱的审美主体也便孕育而出。如果说“天人合一”是中国书画美学史的龙脉所在,那么这些概念、范畴、命题则是书画美学史发展历程中的“关节”,这些“关节”汇聚、连结,构成了中国书画美学史的发展趋向。


(四)这本书将书画实践中形而上的美学追求揭示了出来。曾有人表示,也许书画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并未考虑过一些形而上的问题,所能想到的无非是哪一笔气脉断了,哪一处形还差几笔,认为从美学角度来解读书画作品有些不着边际。这种想法显然是武断的,也是没有认清书画实践与书画美学思想内在关联的体现。其实,书法笔墨的表达、绘画的形模描绘不单单只有手头实践这么单薄、零碎,大部分名留史册的艺术主体在创作过程中都有意无意地产生了一定的审美意识。只是有的审美意识上升为了理论形态,能够被我们熟知,而有的审美意识仅仅传达了某种模糊的经验感受,或直接弥散在书画审美形态中,从未有过十分明晰的理论概括。所以,我们不能说书画实践与美学思想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鸿沟,相反地,它们之间勾连不断、循序渐进。历代丰富的画论、书论材料亦充分表明,书画主体的审美意识在不断地明朗化、理论化,且形成了能够反映他们形而上美学追求的理论结晶。

实现突破



作者说:“真正的传统文化研究必须追求更高的真实,这就是从各种纷杂迷离的文化表象中去发现和把握其蕴含着的普遍、永恒的因素。”作者撰写此书的目的便是尝试从原理上去实现突破,去把握和建构出真正能够贯通古今的中国书画美学理论。而伴随着《中国书画美学史》的问世,书画艺术深处流长数千年的中国哲学底蕴和美学品格也将以一种整体而系统的面貌被大家重新认识。应当说,这一切都来源于作者多年的学术积淀,来源于作者扎实的哲学、美学理论功底和笔耕不辍的书画实践素养。
对于读者而言,这本书不仅适用于学术研究人员,同样也适用于书画工作者、艺术爱好者,它可以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揭示书画创作的内在旨趣,带给我们极为丰富的审美体验、理论体验。总之,山形面面观,相信大家读来定有一番收获!(节选)


本文作者毛文睿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博士生

本文转载自《美术》2022年第1期






《中国书画美学史》目录









《中国书画美学史》(上、下册)


作者:樊波
出版:荣宝斋出版社
书号:9787500323785
定价:328元


特惠价:262.40元

荣宝斋出版社孔夫子店


荣宝斋出版社微店








·END·

欢迎分销推广本社图书

商业合作 / 13811257020

编辑 |营销中心谢东滨张文基

审校 | 王勇 徐鼎一




荣宝斋出版社历年所获荣誉

■ 荣宝斋出版社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百年雄才》获“第二十二届金牛杯美术图书”金奖
《毛泽东书法选》获“第二十三届金牛杯美术图书”金奖
《墨花墨禽》获“第二十四届金牛杯美术图书”金奖
《陈云书法选》获“第二十五届金牛杯美术图书”金奖
《赖少其全集》获“第二十八届金牛杯美术图书”金奖
《黄宾虹文集全编》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







扫描上方二维码
加入出版社读者群





内容来源 | 荣宝斋出版社

编辑|李晓婉  审核|刘蓓



请扫码关注荣宝斋各官方账号

更多精彩等您来欣赏


荣宝斋公众号

荣宝斋视频号

荣宝斋抖音号

荣宝斋快手号


以文会友 荣名为宝


官网:http://www.rongbaozhai.cn

投 稿 邮箱:rbzapps@163.com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信息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