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比赛如火如荼。赛场外,人们对冰雪运动的热情也愈发高涨。
而在先秦時期的神话地理志《山海经》里,也有一个酷爱冰雪的地方——钉灵国。
《山海经》形容,钉灵国的人皆为“人身马腿”的半人马。生活在那的人“不骑马,却健走如马”。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等文献中也有类似“马胫马蹄,不骑马而走疾马,其为人勇健敢战也”的描述。
▲《山海百灵图》(局部)
明佚名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钉灵人”如何做到不骑马而走疾马呢?
东晋的郭璞在《图赞》里写了:“马蹄之羌,挥鞭自策。厥步如驰,难与等迹”。
元代的周致中则在《异域志》里进一步描述钉灵人“挥鞭自策”疾走的速度到底有多快:“自鞭其脚,一日可行三百里”。
用鞭子驱使着自己的脚前进,一天能飞驰三百里地。钉灵人的速度已然媲美一匹骏马的单日极限奔跑距离。
▲《山海百灵图》(局部)
明佚名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那么这个神奇的钉灵国在哪?疾走如飞的钉灵人现在又生活在什么地方?
不好意思。其实所有关于钉灵人“马胫马蹄”“自鞭其脚”的描述,可能都是臆传的大乌龙事件。
后世学者认为,所谓“钉灵”,即《史记》所说的丁零,又作丁令或丁灵,是古代生活在贝加尔湖南方一带的原始部族。
▲卫星俯瞰贝加尔湖。贝加尔湖中国古称“北海”,位于东西伯利亚南部,是世界上容量最大、最深的淡水湖。
▲被冰雪覆盖的贝加尔湖
丁零人之所以被诸多文献描述成“膝下生毛,半人半马”的形象,其实是因为他们身处严寒地带,当地人冬季下半身多穿戴毛皮护具保暖。同时脚踏滑板,以便在雪面冰面滑行。
而“自鞭其脚”“挥鞭自策”的鞭,自然其实指的是助力的滑雪杖而已。
在古代,对于生活在严寒地区的人们来说,滑冰滑雪与其说是一种“运动”,倒不如说是日常生活必须的一种“交通方式”。
▲正在滑雪的哈萨克族人
那时沟通交流不便,除我国东北部地区少数民族对滑冰滑雪器具的使用,较为得心应手外,很多地方的人对冰雪器具其实不熟悉。因此,发生“一传十十传百”的大乌龙事件是极有可能的。
随着历史发展,冰雪器具渐渐在中原地区普及。
比如,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提到一种名叫“冰床”的工具,又称为胡床或凌床,就是一种靠人力拉动的冰上滑行用具。
这种冰床,可以乘人、载物,从宋代到清代一直在使用。
▲《冰嬉图》中皇家皇家御用的冰床。冰床四周用黄缎包围,带有门窗。冰床内用毛毡毯围成厚壁。床下有夹层,内装炭火炉,起到防寒保暖作用。
清以后,冰雪活动愈发多元起来。滑冰滑雪也渐渐成为一种娱乐与锻炼身体兼顾的体育运动。
到了雍正、乾隆时期,冰上运动更是被定为“国俗”,作为典制被列入《大清会典》中。
自乾隆七年至道光二十二年,每年从冬至开始,便会选拔八旗中擅长冰雪运动的士兵参加花式溜冰,竞速滑冰,冰上抢球、杂技、武术等项目的训练。
并且会在北京太液池冰面上举行以冰雪竞技表演为主的“冰嬉大典”。
▲《冰嬉图》清 张为邦、姚文瀚(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如今,冰雪运动早已深入人们的生活。赛场上的运动健儿们更是璀璨夺目。
冰雪运动和各类冰雪娱乐活动,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观复博物馆也特推出一款【观复猫的冰雪运动】系列桌垫&帆布袋。
邀你一起冰嬉雪乐,尽享冰雪运动的“速度与激情”。
桌垫&帆布袋的主体图案是马都督、麻条条、黄枪枪、金胖胖、戴南瓜等猫咪结队冰嬉的场景。
猫咪们“飘然而行陡然止,操纵自我随纵横”,尽享冰雪运动的乐趣。
2月12日-13日,【观复猫的冰雪运动】系列桌垫&帆布袋上新优惠中,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惠购~~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即可惠购
文章转发自观复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