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于:耳朵里的博物馆
(ID:erduolidebowuguan)
作者:朵朵编辑部
它让你相信,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总有一些行业并不是用速度和效率来衡量的。
“这是一所看不见针管,闻不到消毒水的医院,最年轻的病人,也经历过一两百年的风雨。手术台是常见的办公桌,这里的‘医生’不救人,而是为古籍续命。”
纪录片《古书复活记》中的这句话,道尽了古籍修复师的使命。
修复古书,本是一项和时间赛跑的浩大工程。
不管是善本还是竹简,抑或是戏曲抄本,都是祖先留下的珍贵文献。让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得以传承,是古籍修复师存在的意义。
据《齐民要术》记载,书籍修复的方法,至少在一千五百年前便就已经出现了。
《古书复活记》这部纪录片,便是把古籍的修复技艺和修复师这个职业,一起带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了解历史文化传承背后的英雄故事。
这部纪录片采访、跟拍了数十位国内一线古籍保护工作者,他们有的人让残损的古书复活,有的人让遗失的书籍回归,还有的人数年如一日地研究,只为精进修复古书的技艺。
在他们的眼里,古籍是有生命的,心怀敬畏,全力抢救,才是真谛!
所以,纪录片拍出了很多细节,比如精细的修复技艺体现。
在修复古籍残页时,需要小心翼翼地揭开纸张,经过时间的浸染,已经脆得像点心皮一样的书页,每一个动作都需要保持全神贯注。
补上纸张也是一个技术活,不仅下手要“稳、准、狠”,还要选好纸张,有“以旧补旧”的效果。
竹简的修复也是如此精细。
出土的竹简价值连城,但想要看清竹简上的字,就必须清洗掉淤泥。如果处理不当,损伤到竹简表面,就会给历史留下不可逆转的遗憾。
除了这些修复的细节,纪录片中,还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修复工作,如深入藏地,去寻找传说中的书卷,充满惊喜,亦充满艰辛。
还有那些在民间被收藏着的珍品,如画像、戏曲抄本等,都是古人智慧文明的体现。
“每一位修复师的心中,都有一把尺子,尺子的刻度,是微妙且独特的个人经验。”
除去专业的技术,还要有慎重的态度、极致的耐心,以及恒古的情怀,汇聚一起,便成了独一无二的古籍修复师。
在时光的蚕食下,竹简会失去本来的样貌。如原本长23厘米,宽5毫米,厚2毫米的竹简,不经过处理,放在自然环境中保存,最后会变得如“牙签”一般。
在其他环境中,也可能会变得面目全非,让人无法肯定其本来样子。
在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则变成了一堆如“泥巴”一样的东西。
尽管大家也不能确定这就是竹简,也并未擅自清理。等专家组确定这就是传说中的竹简后,才松下一口气。
如果没有严谨的态度,那这最为宝贵的东西,将会被清理掉。
所以,每一次修复,都需要慎重的对待,从清理、剥离、扫描再到修复,每一步都需要仔细核对、推敲,再小心翼翼地动手。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扫码即可加入交流群,打广告勿入)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文章转发自博物馆丨看展览,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