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乐 ZHANG Le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展览部副主任,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南博驻场组组长,中国博协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览分享
China Grand Canal Museum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围绕中国大运河文化以及运河给人们带来的美好生活主题,呈现了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展览作品。
杨 艺 YANG Yi
苏州博物馆
副研究馆员,苏州博物馆事业发展部主任,曾任陈列设计部主任,自2019年起负责苏州博物馆西馆的新馆建设及展陈。从事陈列工作20年,先后策划及设计实施展览100余个,其中“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获 2013 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大英博物馆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素描精品展”获 2016 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画屏:传统与未来”获 2019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城市精神与区域定位——苏州博物馆西馆展陈面面谈
The Spirit of City and Positioning of the Local: Notes on Exhibition Project of SUZHOU MUSEUM WEST
苏州博物馆西馆于2018年3月正式动工建设,于2021年9月29日正式面向观众开放。苏博西馆的展陈设计在立足江南文化的同时,积极寻求探索,展陈不仅涵盖悠久的吴地历史、精美的苏作工艺、传统的吴门书画,还致力于以世界文明史为主线,设立国际合作馆,展示世界历史,打开博物馆的国际视野;同时西馆全新推出了新媒体展示馆和探索体验馆两大创新展项。本次发言将展陈设计进行了一次复盘,在“卖家秀”和“买家秀”中分享建设经验。
王晓松 WANG Xiaosong
艺术评论人、策展人
艺术学博士、设计学博士后,艺术评论人、策展人,兼任上海宝龙美术馆执行馆长。研究兴趣包括设计史、晚清文化史、当代艺术史,并长期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策划,撰写了大量艺术评论。策划(联合策划)“何香凝艺术的地·图·志”、关渡美术馆“亚洲巡弋——物证”、第1-2届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第1-3届全球华人艺术展,以及“我认出了世界——生于八九十年代”、“苏州声色——一个局部现代的艺术案例”等展览。先后为《当代艺术新闻》《Hi艺术》等媒体撰写专栏,文艺评论集《视线之下》由中国摄影出版社结集出版。
展览的空间策略和秩序建构
Strategy(-ies) and Order(s) in the Exhibition Space
在今天的艺术生态中,展览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艺术,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艺术活动或创作、写作的要件。展览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编辑,既有对展出材料(艺术家、作品、文献)的编辑,又要将它们置入具体的实体空间中进行空间编辑。以系统性秩序建构为目的,在展览现场呈现策展人对展出对象的理解,因此,重要的是现场。
策展概念是否有效最终还取决于现场观众的反应,现场是观众、策展人、艺术家和传媒合力“创作”的结果,每一场展览都是对新问题的讨论或对新问题的激发。展览中的空间策略和叙事方式,不仅影响最终的信息传递,也会对原有的艺术材料进行重新塑造。
许捷 XU Jie
浙江大学考古与文博系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学、博物馆展览策划与设计、文化遗产阐释与传播。自2009年以来,参与了60多个博物馆展览的策划与设计项目。始终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把博物馆展览作为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相信每个故事都拥有不止一种讲述的方式。
叙事的共同体
Narrative Community
博物馆展览是一种通过空间讲述故事的叙事媒介,然而在叙事性的光谱上,博物馆距离小说和电影所提供的沉浸感还有着相当远的距离,反而与纪念碑更为亲近。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看似在展览空间内互相交叠,然而叙述者和故事的所有者的分离又常常造成两种叙事空间的撕裂。经典叙事学用聚焦理论来讨论叙述主体的视角,不论用哪一种叙事视角,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在展览中真正的叙述主体是谁?观众看到的是谁的故事?是谁在发出的声音?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编织起围绕着“物”的语境空间。我想讨论的,是一个由故事所有者、策展人以及叙述主体形成的共同体,以及通过这样的叙事共同体塑造叙事空间新的可能性。
许潇笑 XU Xiaoxiao
杭州博物馆
杭州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维也纳大学(奥地利)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博物馆学,视觉文化史、艺术史。主要从事策展与释展,展览策划、陈列空间与视觉设计管理等工作。曾任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陈列部主任,主要策划了“博物馆@当代艺术”跨界系列展之“女神的装备”(2018)与“永远有多远”(2020)、“海市蜃楼——17至20世纪中国外销装饰艺术展”(2019)等原创展。
叙事空间的“可写性”—『粮道山18号』计划
Writability in Narrative Space: RE-IMAGINING OF HANGZHOU
“『粮道山18号』—计划”展示的是杭州博物馆的收藏史,采用了非线性的“一物一事(史)”的叙述策略,依循了收藏品“碎片化”的内在逻辑以及“不连贯”的意义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利用线上平台,导入参观者自主选择(即阐释)的可能,试图打破传统策展思路下单向、封闭、稳固的意义空间,让物的叙事空间获得一种“可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