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古玉中
玉人形象是非常稀少的
古玉人背后代表的是什么?
我们真的了解吗?
↑商代晚期,跽坐人形玉雕
殷墟妇好墓出土
↑商代晚期,双面阴阳玉人
殷墟妇好墓出土
↑战国中晚期,玉人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战国末期,双连玉舞人
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战国末期,玉舞人
广州凤凰岗出土
↑战国末期,玉舞人
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战国末期,玉舞人
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战国末期西汉早期,玉舞人
江西省博物馆藏
↑西汉早期,玉舞人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西汉早期,玉舞人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汉代 白玉人
故宫博物院藏
↑西汉,圆雕玉人
杜陵遗址出土
↑西汉晚期,玉舞人
西安三桥汉墓出土
↑西汉晚期,玉舞人
北京大葆台汉墓出土
↑西汉晚期,玉舞人
永城芒山僖山汉墓出土
↑东汉,玉舞人
定州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
唐代 飞天
上海博物馆
↑宋代,玉雕男女童
国家博物馆藏
↑明代,仕女纹玉饰
首都博物馆藏
↑清代,玛瑙仙女捧桃
灵璧高楼公社出土
小河墓地中的木雕人脸像
在远古时代,面具和部落战争,动物图腾,祖先崇拜等因素有着紧密的关系。在新疆的广大地区,也出土过各种各样的古代面具,描绘了当地居民的容颜。
2002年新疆考古研究所,在楼兰地区的小河墓地中发现了两件木雕人像。其中一件保存的比较完好,高8.7cm,面宽5.1cm,厚6.1cm,以很夸张的手法雕刻了五官,然后让长而高的鼻子耸立在露出牙齿的大嘴上,鼻梁用毛线装饰。当然,小河墓地中还出土了其他具有典型印欧人特色的木雕人俑。
鄯善洋海的泥塑俑
基克拉迪斯文化中的人面
一年之后,新疆考古研究所在鄯善县洋海墓葬发现的泥俑人鼻梁细高。眼睛和嘴巴似乎在闭着,仿佛在闭目养神。特别是后者,和古希腊地区的基克拉迪斯文明时代的大理石雕刻的小人,在外形和艺术手法上十分相似。
198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新疆营盘的古墓中,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身穿华美服饰的男尸。这位被称为“营盘美男子”的西域贵人身高180cm,头发和体毛为浅棕色,他的遗体出土时,身穿具有希腊罗马对称天使和勇士决斗图案的红色罽袍,其中的天使和勇士花纹明显有希腊传统,但是对称于树下的图案,则是波斯的风俗;他的下身穿着绣有花草纹样的毛布长裤,脚穿镶有金片的白色毡靴,年龄大约在30多岁,时代为汉晋时代。这位男贵族可能是临近的墨山国的贵族,他生前明显受惠于丝路贸易,因为和他一起出土的,还有绘着三足金乌鸟,百合花和月中蟾蜍的棺木,四乳四虺铜镜,佉卢文残纸文书,龙纹兽面纹锦,棺盖面板绘四足神兽。
引人注目的是,这位男子从墓葬出土的时候,脸上罩有一件保存完好的麻质面具。面具高25cm,比死者面部稍大一点,额上贴有长条形金箔片,面具十分精致,面部涂成白色,用黑色染料突出了眼睛,嘴唇,鼻梁高挺,然后在嘴唇上涂抹了红色染料,两眼和两嘴闭合,眉毛十分细长.这件面具的制作方式十分独特,先用木料和泥土做出人脸内膜,然后将麻布贴在上面,用硬物画出眼睛和嘴唇的凹线,等麻布干掉之后将内膜下掉,再用白色颜料涂在脸上,黑色勾勒眉线,眼缝和八字胡,体现了此人典型的欧罗巴人种特征。
除麻布面具外,黄金也是西域先民制作面具的重要材质。比如在1997年昭苏县波马土墩,就发现了一件镶嵌着红色宝石的金质面具,面具从中线分为左右两半,捶打成型,抛光之后对和焊接,然后用小铆钉铆合而成,面具整体呈现出方形,阔面,浓眉,圆目大眼,嘴唇微启,露出金牙,八字胡是用金子向前多颗宝石之后铆合而成,眉毛为柳叶形,比较细长,用金子和红宝石镶嵌成排贝的样式,最后他的络腮胡也是一圈红宝石,眼睛用两颗大红宝石镶嵌为眼睛。整体看起来做工考究,气质威严,专家们认为这个面具是古代塞人文化的遗存。昭苏是古代塞人和受到塞人影响的乌孙国的游牧区,此物的制作年代在公元5世纪之前。
这一组金镶红宝石的文物比如金剑鞘等物品,与阿富汗北部席巴尔甘地区的黄金之丘墓地出土的带饰风格类似。波马古墓出土的镶嵌红宝石金剑鞘、金戒指等与阿富汗北部黄金之丘墓地的艺术品都使用了吹珠点焊和镶嵌工艺,十分华美。
黄金之丘的文化遗物
在该墓地中,学者们还发现了镶嵌有宝石的金罐,金杯,刀鞘,还有银罐,体现了塞人的审美影响,也体现了他们对于黄金饰物的喜爱之情。
阿伽门农的金面具
由于这个面具和真人的面部大小几乎一模一样,所以这应该是一位塞人贵族的墓葬用金面具,和著名的阿伽门农金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除贵金属材质,新疆地区的古代先民会使用石头制作面具和小人像。1979年新源县巩乃斯河畔就出土了一个石头雕刻而成的面具,面具长23.5cm,宽17cm,厚6cm,砂岩质地,打磨的十分光滑,脸型上宽下窄,圆目内陷,眼珠突出,嘴唇微张,该面具造型概括而夸张、立体感强,具有典型的新疆少数民族面孔的特征,是典型胡人的形象。
虽然有人认为它和契丹族西迁有关系,但这个面具区别于典型的契丹族贵金属面具,没有金属装饰,也没有附属配饰。显得比较简单,反而和米努辛斯克盆地塔兹明村附近发现的一墓地石人有几分相似。石人刻于花岗岩上,表现的是戴有假面具的人面刻像。人物面型顶部宽、下部窄,有着圆环形的眼睛,用点表示眼珠。鼻子雕刻在石的棱上,嘴雕刻得不大。不同的是,该石人头上刻竖状的兽耳。所以这件石人可能和斯基泰文化中的萨满祭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阗出土的陶土面具,和古希腊戏剧面具有相似之处,是于阗属于印欧文化的证据之一
在和田地区的博物馆中,还藏有一件质地较好的木头面具,时代为五代十国时期。1995年出土于和田市古鲁巴克墓地,人头为长方形,头顶上有山字形饰物,在较短的面部密集雕刻了眼睛,嘴巴,鼻子等几个部位,虽然面具有所残缺,只剩下了左边的额头,脸颊,眼睛和耳饰等部位,但依旧可以推断出这是一个西域胡人,它可能是一个宗教活动中使用的木制面具。
在亚欧大陆通行的文化观念中,面具体现了一个民族对自身的认知。如果能高度写实的描摹死者生前的容颜,那么就可以让灵魂找到肉体的归宿,不至于让灵魂成为游魂。顺便也记录了古代西域民族的体质特征和文化面貌。
最古玉
慢慢你会爱上他
文章转发自最古玉,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