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山博西门
03.二楼的展厅
夏商踪迹
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父传子、家天下”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山西南部古有“夏墟”之称,夏文化遗存,分布密集,灿若繁星。“东下冯遗址”的发现,清楚地表明晋南是夏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
继夏而起的商朝,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开端,国家体制趋于完备,文明程度更高。山西南部发现的商代早期青铜重器和完整城池,表明这里是商王朝的经略要地。
夏商时期,山西中西部吕梁山一线属于各部族“方国”领域。这些方国与华夏民族长期交往,深受影响,文化丰富多彩而独具地域特色。时至今日,我们还无缘窥其全貌。但他们留在黄土地上时断时续的踪迹,却也清晰可辨。
04.
方国遗珍
山西中西部吕梁山和沿黄河一线,当时存在着与商王朝若即若离的众多“方国”,甲骨文多见记述。灵石、石楼、柳林和保德等地发现过大量商代晚期青铜器,其容器类多与南部典型的商代晚期铜器相同,而小件器物剑、削、匕、刀等却风格迥异,带有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特色,是灿烂的商代青铜文化中的精彩一族。
05.
这个龙形觥本不在我的名单上,是志愿者力荐的。现场听介绍,此器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属温酒器。一边一对贯耳用于悬吊;通体呈龙形,前端为龙首,露齿昂翘,瞠目张角,龇牙咧嘴为流。盖面饰龙纹与前端龙首衔接,衬涡旋纹。腹两侧以涡纹和云纹为衬托,主纹饰鼍纹和夔龙纹,头向与龙首相反,颇富动感。圈足饰相对的夔龙纹,更增稳定之感。特别是鼍纹在青铜器中极为少见,鼍即鳄鱼。是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品。
06.用绳子系住吊耳,放入热水中,酒温好,提出来,轻台龙尾,酒即从龙口汨汨流出,国之重宝
07.上图显示了完整的鳄鱼纹饰图形,这在世界青铜器上也是仅此一例
08.酒器,之所以酒器都带“角”字旁,是因为古代最早饮酒都是用兽角当酒杯
晋国霸业
这里有段介绍文字,网监不给发,其实是山博官网的说明。想知道的请去山博官网看吧。
09.
鸟尊
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鸟尊器型罕见,是博物院的首席镇院之宝。
10.鸟尊的铭文
11.这件鸟尊被定为山西博物院的标志,可见其之尊贵,尊尾被设计成大象内卷之鼻,堪称奇特!国宝
12.公元前11世纪青铜铸造就达到了如此高超的水平,浑身透着贵气,令人瞠目
13.晋侯稣编钟的铭文
这两只编钟有故事。当年,上海某先生在香港拍卖会上以200万港币拍得14件晋代编钟,对这批编钟的真伪有争议,原因是编钟上的铭文是刻上去的,这在春秋时期还没有先例(春秋时期青铜器铭文是铸出来的,战国时才有了刻字)。
后来,1992年在山西北赵村天马----曲村晋献侯墓遗址又出土到同款编钟两枚(按规制整套一共有16枚,因此古墓曾经历盗掘,只有最小的两枚编钟幸免于难)。经专家除锈处理,发现在这套大小不一的编钟上刻凿的文字竟然可以连读。16枚编钟上355个文字,完整地记录了如下历史:周厉王三十三年,晋献侯稣率军随周王巡视东土,并受王命去征讨叛乱的少数民族部落,立功后将这套战利品刻上铭文作为受赏纪念。
但是上博和山博都把编钟定为不允许出馆的文物,所以它们可能老死不能相见了吧?
14.1992年出土的两枚晋侯稣编钟
15.铭文就刻在这里,16件排成一列,你就读到一段历史
刖人守囿车
车高9.1厘米,长13.7厘米,宽11.3厘米。厢式六轮车。车顶部有双扇盖可以开启,盖面嵌有一猴形捉手,周边围绕四只振翅欲飞的小鸟,器壁饰相背的凤鸟纹,并有兽形装饰,器足由两大、四小共六个轮子组成,可挽环牵引,可用手推转动。器壁一侧有一小环,另一侧开一小门,门扉上立一受了刖刑的人,头戴尖帽,左脚残,左手持拐杖,门栓从此人的右臂腋下穿过,控制车门开闭。整个器物可转动的部位共计15处,共有猴、虎、鸟等14个动物,形象刻画了西周贵族“域养禽兽”的苑囿之景,与《周礼》“刖人使守囿”的记载相吻合。西周晚期青铜艺术精品。
16.长13.4厘米的车上竟有如此众多能转动的飞禽走兽机关,巧夺天工哦!看见右侧架拐的刖人了吗
铜牺立人擎盘
高14.5厘米,长18厘米,盘径14厘米,重1.38公斤。盘为圆形,侈口,平底,下接支柱,可以灵活转动,盘底以镂空蟠虺纹装饰。牺牲体肥硕,面部表情温顺,双目圆睁,长吻大耳,四足短而粗壮,站立平稳,牲背上站立一人,面目清秀,束发垂脊,身穿右衽长袍,双臂前伸,手握盘柱。“牺”是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称谓。该器的功能尚待进一步研究。
17.这件国宝,实在漂亮!可曾在其他地方见过?对了,那个盘子可是能够转动的
18.听现场解说,是装水果用的,看图中的镂空多多,是为了让水滴下去,构思巧妙,纹饰精美,国宝
侯马盟书
在40多个祭祀坑内出土玉、石质盟书5000余件片,绝大多数为圭形,最长者32厘米,另有圆形及不规则形。辞文多以朱笔书写,少数为墨笔。文字可辨识者有656件,多则200余字,少则10余字。内容可分为主盟人誓辞、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和诅咒类等五大类。对于主盟人和盟誓时间存在不同说法,多数学者认为,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以赵氏家族为首举行盟誓活动的约信文书,忠实地记录了晋国晚期强族间相互斗争的史实,具有政治档案的性质。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晋国历史、古代盟誓制度及古文字等均有重大意义。
“侯马盟书”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十项重大考古成果之一,已成为国宝级的文物。这批文物对研究中国先秦时期春秋战国之交的历史,特别是晋国末期的历史增添了新鲜材料。
19.
20.国宝级文物
21.这是我国首次出现用红色书写的盟书,其字体为当时流行的大篆
盟书一式两份,一份各自保存,另一份举行“坎牲(即把纯色牛羊等左耳割下,将血滴于酒中,加盟者按地位依次饮酒,称为“歃血”。成语“歃血为盟”即从此出)”后与牲分坑埋于地下。主持此仪式的就是赵鞅(简子)。《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
22.当年的发掘照片
玉组佩
长约170厘米,最大璜长15.8厘米。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料珠、玛瑙管组成,共计204件,以45件玉璜为主体,是迄今见到的组佩中玉璜最多者。玉饰上的纹饰精雕细琢,有双龙纹、双首鸟纹、人龙合体纹等,其下端2件玉雁更是晶莹剔透,昂首展翅。组佩又名“杂佩”、“佩玉”,专指周秦之际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悬于身上的佩饰玉,是国君或高级贵族区别贵贱、等级的标志和象征。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23.玉组佩西周 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24.左右的玉雁
这件玉鹿是透过放大镜看的,并非镇馆之宝,我为它的精巧可爱光泽润滑倾倒,忍不住放上来。一时竟联想到阿富汗的金毛羊。。。
25.玉鹿 西周(公元前11世纪--1前771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9号墓出土
民族熔炉
山西北通塞外草原,南临中原腹地,不仅极具军事战略价值,而且是农耕社会与草原民族交汇的前沿地带,成为华夏各民族和文化交融的“大熔炉”。
汉代起,北方各族就不断与中原发生碰撞,金戈铁马和鲜血淋漓之余,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也随之发生。魏晋南北朝,中原扰攘,漠北各族相继崛起,雄据山西,驰骋中原。300余年战乱和苦难的同时,也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新鲜血液注入华夏古老文明,催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盛唐时代。
北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规模持续扩大,促进了“丝绸之路”繁荣。粟特商人带来了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各国的奇珍异宝和文化艺术。北魏首都平城和北齐别都晋阳,相继成为国际性都市。惊人的考古发现,无不透射出中外文化互动交融的夺目光彩。
26.三楼展厅
27.这种雁鱼灯很多博物馆都展,但还是属于镇馆之宝之一
胡傅温酒樽
通高24.5厘米,口径23.4厘米尺寸、形制、纹饰相同,通体鎏金。盖中央有提环,周有三凤形钮,熊形三足。腹部饰上下两层浮雕动物纹,有虎、羊、骆驼、牛、猴和龙、凤等神异动物十余种。器口与盖下子口沿阴刻铭文:“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另一件文后多一“二”字。中陵为西汉雁门郡所辖县,县治在今山西省右玉县威远镇南。
28.展开的尊盖和尊身的纹饰繁复精彩
29.胡傅温酒樽 西汉和平三年(公元前26年) 共2件 1962年右玉县大川村出土
红陶牛
高35厘米。陶牛体格雄健,牛头高昂,脖颈坚挺,犄角冲天, 佩戴有络头、璎珞和杏叶等。四肢有力的叉开、支撑着强壮的躯体。神态威猛,生动写实,匠师对牛的刻画,除了卓越的造型能力,还显然得益于对动物的细致观察。
陶土竟然捏出一部大胡须样的效果,还有那长长的弯曲向上直立的尖角,服了!
30.红陶牛 北齐 武平元年(公元570年)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不在镇馆之宝之列,也是一级文物)
娄睿墓1979年发掘。墓内出土大量瓷器、陶器、石刻及各种随葬品。墓道和墓室遍布彩绘壁画,现存200余平方米。壁画以绚丽多彩的大型画卷形式,描绘了墓主生前出行、回归和宴饮等生活场面,还通过祥瑞和天象图景,想象其死后飞升天界的空幻境界。壁画场面恢宏,技法高妙,代表了北朝绘画的最高水平,是填补中国美术史空白的杰作。
壁画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墓道全部、天井中下栏、甬道和墓室下栏,描绘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显赫场面;一部分是墓门、甬道和天井上栏、墓室顶部和上中栏,描绘墓主人死后飞升的空幻境界。其中“出行图”保存较好,人物主次分明,马匹神态各异,充满写实风格。娄睿墓壁画气势磅礴、技艺精妙,代表了北朝绘画的最高水平。
31.娄睿墓壁画 北齐 现存200余平方米 1981年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 《出行图》(这个不在镇馆之宝之列)
1999年7月,山西太原王郭村出土了一座隋代的大型墓葬。这是我国第一座经过科学发掘、有准确纪年、并有着完整丰富中亚图像资料的墓葬,是研究北朝至隋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据。
墓主人叫虞弘,中西亚的鱼国人。出使北齐时被留任,掌管入华外国人事务。59岁死于太原。这座沉睡了一千四百年的墓葬,犹如一座大型的宝库,散发出浓浓的异域风情,华丽而神秘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成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现场听到,虞弘是个通晓汉语的波斯翻译官,由于当时丝绸之路贸易的繁忙,他被留了下来。在太原安家。
32.虞弘墓棺椁 隋代 1999年7月 山西太原王郭村出土
石椁四周布满精美的浅浮雕,由50多幅单体图案组合而成,图案内容丰富----有宴饮图、乐舞图、射猎图、家居图、行旅图等。具有浓厚的中亚和波斯风格以及鲜明的祆教性质,展现了墓主不同寻常的外来文化背景,是北朝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历史见证。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反映中亚古国和东西文化交流最集中、最丰富、最珍贵的实物资料。
33.底座上的彩绘图
浮雕上所有的人物都是深目高鼻,竟然没有一个中土人士~其中狩猎图中,多为骑马、骑象、骑骆驼搏杀狮子者。图中的人物服饰、器皿、乐器、舞蹈以及花草树木等,均源于波斯与中亚诸国,典型的有带绶鸟、带绶马、胡腾舞。。。波斯、中亚文化色彩非常浓厚突出。比如一些马的尾巴,被编织成蝴蝶结,极具浪漫的气质,这是典型的波斯风格装饰。
下图是虞弘和夫人宴饮,有乐舞助兴,下方画着狮子与人搏斗,左狮已将人头咬下;右狮虽咬到人头,但是武士也已将长剑刺穿狮子躯体,死活尚未可知。这种场面也不是我国所具有的。
34.这个浅浮雕的效果是不是很好啊
35.两侧的石板。听讲解,这个棺椁是仿制的,真品在深圳展出。用手一摸,果然是平面的,惊呆
36.虞弘的墓志
木板漆画
通长82厘米,宽40厘米,厚约2.5厘米。系漆画屏风中的两块,之间由榫卯连接。板面髹朱漆,分上下四层彩绘《列女传》故事,线条用黑色,人物面部和手部涂铅白,服饰器具用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题记和榜书处再涂黄漆,其上墨书文字。画风近顾恺之。题记和榜书文字介于隶、楷之间,气势疏朗,是少见的北魏墨迹。木板漆画是南北朝时期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37.木板漆画 北魏 太和八年(公元481年) 1965年山西大同石家寨太和八年(484年)司马金龙墓出土
鲜卑族拓跋部早先游牧于鄂伦春草原,逐渐南迁,进入山西。“十六国”时期迅速崛起。公元338年什翼犍在繁峙(今浑源西)建立代国,参与群雄逐鹿。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大同),“建宗庙,立社稷”,改国号,史称北魏。拓跋焘即位后,统一北方,虎视江南,生气勃勃。至孝文迁洛的近百年间,平城成为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云冈石窟、方山永固陵、明堂辟雍遗址和司马金龙墓等,见证了平城时代的繁荣。
38.司马金龙墓志
山西博物院的好东西实在多,以上仅列出镇馆之宝,其余的后面再讲。再说说展厅里穿迷彩服的工作人员,个个都是解说行家,打听哪件文物的位置,不但领你到位,还能介绍,还能推荐相关的文物,实在难得!走了许多博物馆,服务员没有哪家能出其右,点赞!
一线古玩
时刻关注圈里事
文章转发自高古玉,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