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今日立春,阳气生发,调顺肝气!做好这些事,一年健康少生病!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这就是说,它表示冬天即将结束,象征春天的开始,可谓“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本知”。立春后,天气转暖,万物复苏,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生机。
春争日,一年大事不宜迟。
养生时,一年健康少生病!
![]()
古时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一年24节气共72候。立春三候为“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
立春之日“东风解冻”,东方属木,木为火之母,火气温,由此“冻痕销水中”,“波起轻摇绿”。
![]()
![]()
立春最后五日“鱼陟负冰”,陟是升的意思,鱼因为水底气暖,感知阳气而上升,冰尚未消融而负冰。“立雪鹤深睡,负冰鱼聚沉”,春气还弱。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地拉开。
![]()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传统节日。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该职由乞丐担任,或者由娼妓充当,并预告立春之时,与礼法的祭祀相比,地方民间更多了热闹庆贺的气息,这一天的活动称为迎春。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
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一个人站在田间敲锣打鼓,唱着迎春的赞词,到每家去报春,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或迎春帖子。在这红纸印的春牛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牵着牛耕地,人们称其为“春帖子”。
![]()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
![]()
农民耕田离不开牛。打春牛(打土牛、打春、鞭春)是汉族和白族立春主要习俗。历代封建统治者立春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燕京岁时记》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打牛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东郊,称为立牛,旁边放携带农具鞭牛的假人,为耕夫。然后农民向其拜,击鼓打牛之后,人们把土牛的土块带回家牲圈,以促进牛的繁殖。
![]()
“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风俗又有不同的表现,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最早的记载显示咬春吃春饼。“立春”这一日,我国民间的咬春的另一种食品就是萝卜。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
春季是人体阳气生发的季节,应顺应天地阴阳之气,给予适当的调摄,使阳气得以宣达。此时的人体阳气犹如刚刚发芽的幼苗,气血已经从内脏开始向外走了,而此时天气阴寒未消,身体虚弱之人阳气会生发无力,因此我们需要生发阳气!中医认为:春属木,与肝相应。所以立春养生以养肝为主,中医理论认为“肝主情志”、“怒伤肝”。因此养肝的关键就是要保持心情舒畅,力戒暴怒或心情忧郁。可以通过外出活动,多晒太阳等调养情绪的方法,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从而达到人体脏腑功能正常运行的目的。
![]()
立春之后,冬天的阴寒并未消散,还会出现倒春寒等自然现象;而这时由冬入春,人的抗病能力和对气候的适应能力极弱,容易生病。所以立春的养生,就变得尤为重要,只有抓住重点才能事半功倍,而立春养生,主要应该抓住两点生发阳气和调顺肝气。
![]()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立春时节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人体的毛孔也正处于从闭合到逐步开放的过程,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如果穿得少了,一旦遭遇寒凉的侵袭,毛孔就自动闭合,体内的阳气得不到宣发,以致产生“阳气郁”的现象。所以,防寒保暖仍是立春养生的重点。此时衣着主张“下厚上薄”,以助春阳升发之势,正如《老老恒言》所云:“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
![]()
随着气温回升,立春后人们要逐渐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这可以加快血液循环,有利气血运行。不过由于立春后天气乍暖还寒,这时比较适合进行节奏和缓的运动,可以去户外散步、晒太阳、打球、打太极,让气血通畅,郁滞阳气疏散,提高免疫力。立春后的运动以“微汗”为好。“汗为心之液”、大汗会损伤心阳。
![]()
春季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因为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故春天梳头,正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
春季阳气初生,饮食的调养除了注意升发阳气,还要投脏腑所好。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就是说,春天,应适当吃些辛甘发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为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食物可选择辛温发散的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意思是说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不可违背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违背了这种方法,就会损伤肝。
![]()
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可以敲打、按揉、拉伸肝经;顺着肝经按揉,如果有疼痛点,一定要通过敲打、按揉、艾灸,到不痛为止。否则就会肝气不顺。
![]()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也是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每天艾灸它20分钟能养肝护肝;艾灸之前最好按揉太冲穴3分钟。而脚每天有意识地用力重复抓握动作也能起到补肝作用。总之,立春之后的养生应顺应阳气生发的天地之气,帮助人体阳气发散,才能为健康加分。
来源:道医养生
既白编辑整理
壹号收藏官方合作电话:400-60-51580
客服微信号/手机号:15308651366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壹号收藏官方商城!
![]()
文章转发自壹号收藏,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